來源: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薦讀民航
丁南明,東航江蘇公司機長,功勳飛行員,從事飛行工作41年,安全飛行28400小時。自2005年以來,他為東航江蘇公司接回了14架新飛機,人稱「接飛機專業戶」。
「丁機長,我們又見面了!」
今年元宵節,在天津空客整機組裝廠,空客公司試飛員握住丁南明的手,並熱情地與他交談起來。
算下來,這是丁南明第8次到天津空客整機組裝廠接新飛機了。
再加上他去法國和德國一共接了6次飛機,丁南明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共接了14架新飛機,是名副其實的「接飛機專業戶」。
2019年2月22日丁南明接飛機歸來。寇靈楠 攝
1
接來「新娘子」
回憶起14年前第一次去法國接新飛機,丁南明多少還有些緊張。
他說,現在接飛機與過去接飛機不僅有個人情緒上的差別,整個接飛機工作的變化還是相當大的。
2005年5月19日,在經過試飛特殊訓練後,丁南明一行受命啟程前往空客公司總部法國土魯斯接新飛機。
這是東航江蘇公司第一次派員將飛機直接從歐洲「提」回家。
在此之前,中國民航引進的飛機並不多,中方機組人員的飛行執照還有使用限制。
丁南明在江西工作期間留影。
購機協議通常約定,在飛機引進過程中,由中方機組配合外方機組,在試飛和返回階段中方機組都擔任副駕駛,直到飛機在中國境內落地方視為飛機交付。
初到土魯斯這座法國乃至世界知名的航空航天城,丁南明發現,當地市民都以空客公司落戶此地為榮。
在完成了安全教育、地面檢查、文件交接和測試飛行等一系列工作後,丁南明和另一位機長與空客公司派出的兩位飛行員按照一中一外的搭配一起將這架新飛機飛回祖國。
擔任機長和教員多年的他還是第一次與空客公司的飛行員搭班飛行,雖然坐左座或右座沒有帶來不適應感,但運行環境與日常航班飛行大不同,機組也是全程用英語交流。
好在他英語流利,交流無障礙。這種從歐洲調機到中國的任務在當時有很多,空客公司的飛行員幾乎每月往返一次,兩位外方飛行員是輕車熟路。
來自德國的飛行員漢斯給丁南明留下了深刻印象。
經過不同國家的領空,漢斯總是用不同語言跟管制員打招呼,如用波蘭語向波蘭華沙的管制員送上問候,用俄語跟俄羅斯莫斯科的管制員說再見。
丁南明說,與幽默的漢斯搭班飛行,讓一段看似寂寞漫長的航程輕鬆了許多。
丁南明還清楚地記得當年5月25日下午在南京祿口機場受到熱烈歡迎的盛大場面。
他在經歷了14個小時的連續飛行後疲憊又興奮地走下舷梯,鮮花簇擁而上。
2005年5月25日,丁南明第一次接機歸來。
站在受歡迎的隊伍中,耳邊傳來各級領導熱情洋溢的講話聲,他卻忍不住回頭看自己接來的「新娘子」——B2410號飛機。
從此,這個飛機號對他有了不同尋常的意義。在此後十幾年的飛行中,每當他登上或看到B2410號飛機,就有一種別樣的親切感湧上心頭。
2
姜還是老的辣
在隨後的數年間,東航江蘇公司新增加的飛機均由東航總部調配而來。
到2011年,東航與江蘇省政府簽署增資擴股的協議,飛機引進的數量迎來了新的飛躍。
在2011年丁南明第二次到土魯斯接飛機時,購機合同的條款已修改為由中方飛行員直接將飛機飛回我國。
第一次獨立遠程飛行,壓力可想而知。
行前,丁南明等4位機組人員為此次遠程飛行認真而鄭重地準備了2天,從飛越的國家、經過的管制區到機場,都做足了功課。
由於空客A320飛機是中短程飛機,需要在俄羅斯新西伯利亞進行技術經停,他們兩人一組,完成了前段7個小時、後段5個多小時的艱苦飛行。
在重要的起降階段,機組4人同時在駕駛艙內忙碌,待飛機平飛後,換一套機組去休息。
2016年聖誕節,丁南明在漢堡試飛後留念。
丁南明說,他參加接飛機14年來,最初的技術經停站在新西伯利亞,由於前段飛行距離相對較遠,為了省油,要儘量飛到升限高度;後來改到距離居中的俄羅斯葉卡捷琳堡;這些年則基本固定在機場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哈薩克阿斯塔納。
技術經停站的選擇越來越科學合理,反映出中國民航引進飛機經驗的豐富和此項工作的日臻成熟。
有一年12月,按照調機計劃,丁南明在從德國漢堡起飛前查閱航線資料,發現阿斯塔納的雪下得很大,而後續預報降雪量依然不會減小。
在制訂航線計劃時,有外方工作人員建議選擇哈薩克另一座機場作備降機場。
丁南明認為,該備降機場距離阿斯塔納太近,天氣條件相似,有可能落不下去。後來大家重新商議,選擇了另一座較遠的機場作為備降機場。
當天歐亞大陸天氣惡劣,風雪交加,同行的機組成員認為丁南明經驗最豐富,請他主飛。
丁南明一邊開玩笑說「你們欺負我這個老頭子」,一邊坐上了左座。這一趟表面波瀾不驚,而精力高度集中的飛行雖然辛苦但很順利。
看到飛機在風雪中成功降落,幾位較年輕的同行者都不由地豎起大拇指:「姜還是老的辣!」
2018年7月4日,丁南明作為接機機長在東航江蘇公司第60架飛機接機儀式上發言。寇靈楠 攝
3
閒庭信步與精益求精
有人不解:東航江蘇公司那麼多飛行員,為什麼總是丁南明去接飛機?
原來,完成接飛機任務,不僅要把飛機開回南京的基地,而且要在正式交付前對飛機進行一次驗收試飛。
目前東航江蘇公司經過特殊培訓的試飛員不超過10人,個個都是頂尖高手。因大部分試飛員都是在職幹部,工作繁忙,所以組織上經常委派丁南明接飛機。
久而久之,他就成了「接飛機專業戶」。
2019年2月19日,丁南明和空客試飛員作試飛前準備。李傳華 攝
與平時飛航班對舒適性有較高要求不同,試飛工作需要做一些幅度較大的機動動作,如在空中將飛機的角度傾斜到60多度(一般航班飛行不超過20度),或者急劇上下高度等,將飛機飛到設計極限,以檢測飛機性能。
這些在業內人士看來頗有風險的事情,丁南明卻勝似閒庭信步。
在丁南明的印象中,歐洲的航空公司多是派2名飛行員、2名機務人員去接飛機,接飛機的過程相對簡單。
而中方要求非常高,不僅在飛機製造過程中派員監督,還會查看飛機生產過程記錄和錄像。
接機小組也非常認真,執行標準嚴格,如果發現一點兒瑕疵,一定會嚴正指出,要求維護到位,可謂精益求精。
得益於中國民航的飛速發展和對飛機運力的旺盛需求,2007年,空客公司在天津設立了以中國為大客戶的飛機整機組裝廠,並於2009年交付了第一架飛機。
此後,丁南明等飛行員接新飛機的主戰場轉移到了天津。
2019年2月接機期間,丁南明和機務工程師在一起。李傳華 攝
談到從法國土魯斯或德國漢堡接飛機與從我國天津接飛機的不同,丁南明說,流程完全一樣,但在我國國內開展工作會方便很多,人也會輕鬆很多。
這得益於我們國家實力的不斷增強和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擴大,更說明中國民航在世界航空業的地位明顯增強。
丁南明接回的14架飛機如今都在東航江蘇公司服役。
當被問及當年接機有沒有在經停站留影紀念時,他搖搖頭說:「沒有,經停都在半夜,加個油,簡單維護一下飛機,不等天亮我們就再次起飛了。」
然而,從2005年5月他第一次接飛機回國到現在,相隔14年,歲月的痕跡已經悄悄爬上了他的面龐,而那14架一架比一架新的飛機正在他追隨的目光中飛向深邃的天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