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礬入水濁能清,
多入醫家藥苑評。
內外疑難常獲益,
平凡品味不凡功。
傳說古代有一白姓老翁,晚年得子,取名白凡,待如掌珍,但是兒子卻患周身瘡癩並發羊角瘋,多醫不治。後有一遊方郎中經過,老翁殷勤求治,郎中說:「子之病子名可醫,不必求人。」翁茫然,郎中點破說:「汝子名白凡,白礬者,良藥也,翁有白凡而不識白礬乎?」即令備白礬、鬱金、薄荷、綠茶共研末,以蜜調作丸內服;另取白礬、雄黃共研細末以濃茶調勻外敷,翁子照方用藥,不久痊癒。
白礬又名明礬(白礬置砂鍋內加熱溶化並煅至枯乾稱為枯礬),味酸性寒,《本經》載其「主寒熱泄痢,白濁,陰濁,惡瘡,目痛,堅骨齒」。《本草綱目》總結白礬之用有四:「吐利風熱之痰涎,取其酸苦涌泄也;治諸血痛、脫肛、陰挺、瘡瘍,取其酸澀而收也,治痰飲、泄痢、崩、帶、風眼,取其收而燥濕也;治喉痹阻、中蠱、蛇蟲傷螫,取其解毒也。」
上述故事中那位郎中開具的內服治癲癇的方子為有名的「白金丸」,外用治瘡癩的方子即傳統名方「二味拔毒散」。
白礬內治
治風痰不下,喉中聲如拉鋸者,可取白礬配半夏、甘草、薑汁灌服;
對痰咳喘嗽,以紅棗7枚煎水,沖白礬末3克內服;
凡肺熱咳血,白礬配兒茶為末,每次3克,溫開水沖服;
治胃痛,取白礬豆粒大一枚,香附煎水送服;
對久瀉便血,用枯礬(白礬火鍛存性)配訶子、五味子煎服;
高血壓頭昏患者可用白礬3 500克搗細雙層布包做枕。遇癰疽腫毒、蛇蟲咬傷,以白礬2克、黃蠟4克為丸,溫酒調服。
白礬外治
婦女經閉白濁,用白礬、杏仁搗勻做蜜丸納陰道;
滴蟲性陰道炎瘙癢,用枯礬、硫磺、杏仁、白及共研末,水調丸以雄黃為衣,絹包留線引,外塞陰道,晚入晨取;
對中耳炎流膿,以白礬、黃丹為末吹耳;
鼻出血,用滴管吸取白礬溶液滴鼻;
頑癬、牛皮癬,以白礬、雄黃、黑硝、黃牛蹄甲炭共研末,醋調塗;
膿皰瘡,用枯礬、沒藥、冰片研粉撒敷;
頭癬可用白礬、松香粉,搗豬板油,捻條點火,待油滴下冷卻後塗抹;
小兒脫肛用白礬、茶籽殼、馬齒莧、蔥頭煎水洗,然後手托還納,枯礬粉撒敷;
對陰莖包皮水腫,可用白礬、蟬蛻煎水熏洗;
陰囊濕疹劇癢,則用白礬、松針煎水洗;
前列腺肥大、尿瀦留,用白礬、食鹽、蔥白共搗敷臍;
治傳染性軟疣,枯礬、五倍子、大黃研粉,用醋調搽;
尖銳濕疣,用白礬、馬齒莧、冰片煎洗。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
中醫藥知識 健康養生資訊
零售價:RMB16元
郵發代號:82-654
文章版權歸《家庭中醫藥》雜誌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摘錄。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所載方藥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本文作者:胡忠仁
本文編輯:桔梗
投稿郵箱:jtzyy@126.com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O3AFWwBmyVoG_1ZkSg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