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9月19日電(記者任衛東、姜偉超、白麗萍)2019年6月,西北蘭州正式進入地鐵時代。這條地鐵修建耗時多年,其中「兩穿黃河」、沿線地質錯綜複雜等都是影響工程順利推進的技術難題。從地鐵修建初的風險論證開始,蘭州理工大學朱彥鵬教授和他的科研團隊就參與其中,解決了「蘭州特殊紅砂岩地層深基坑圍護結構設計與施工技術研究」等全國乃至世界級難題,填補了一項項國內相關領域的技術空白。
蘭州理工大學蘭工坪校區。本文圖片由蘭州理工大學提供
尺素傳情,抒寫報國之志。多年來,是怎樣的信念,讓像朱彥鵬一樣的愛國報國的知識分子寫下無愧於祖國和人民的時代答卷?是怎樣的動力,讓一批批有理想、有擔當的知識分子在西部地區辛勤耕耘、默默奉獻?
他們共同回答道:「我們選了一條最難的路,但卻收穫了最豐厚的明天。」
代代傳承「紅柳精神」紮根西部
碧葉成金黃,9月19日,發端於1919年「五四」新文化大潮中的蘭州理工大學迎來百年華誕,校園內處處可見金黃的銀杏樹,見證著莘莘學子的成長。
榮獲焊接終身成就獎的陳劍虹教授。
2016年,已近耄耋之年的陳劍虹,帶著他最新的研究成果《焊接金屬解理斷裂微觀機理》報告,登上了美國焊接學會的講台,成為這一學會邀請的第一位中國學者。
出生於江南杭州的陳劍虹,從清華焊接專業研究生畢業後進入北京機械學院工作,1968年,他隨遷至甘肅工業大學(蘭州理工大學前身)。其後的半個世紀裡,他在焊接這一領域深耕細作,先後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成果:他和博士生王國珍完成的解理斷裂物理模型被美國斷裂研究專家稱為「陳·王圖象」;1996年,他受邀在哈佛大學作解理斷裂學術報告;2008年,他被中國焊接學會授予「中國焊接終生成就獎」。
提到在西部的這五十年,陳劍虹說,「我們這一代就是祖國哪裡需要我,我就到哪裡去。」
20世紀80年代,曾經被媒體稱之為「科學征途上的勇士」的蘭州理工大學劉希遠教授在瑞士蘇黎世高等工業學院進修期間,不分白天黑夜地鑽在資料堆里、實驗室里,平均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他以鍥而不捨的研究精神完成了《遲後型時滯控制系統的穩定性判據及穩定條件》這一課題,引起了當時國際自動化界的震動和矚目。畢業後,他毅然放棄高薪,不改初心,回國紮根西部,奉獻了半生心血。
20世紀60年代,一批像陳劍虹、劉希遠一樣的專家學者從東北重型機械學院、北京機械學院、合肥工業大學西遷而來,懷揣學術理想、教育之光而來……就像西北的紅柳,他們憑藉超乎尋常的毅力和韌勁,堅守著身邊這片貧瘠的土地,不斷地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把青春年華奉獻給了西部教育事業。
西部工匠的人生是苦盡甘來的修行
當我們身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一程,這一代的知識分子設定自己之於國家、之於民族的價值坐標,走好屬於他們的西部長征路。
今年59歲的蘭州理工大學教授朱彥鵬,多年來他和科研團隊開闢了西部地區建築深基坑研究,創造性地提出了西部深基坑支護穩定性分析方法,解決了西北深基坑事故頻發的問題。
此後他們一直著力解決低丘緩坡造地、蘭州地鐵、隴南成州高填方機場、蘭州黃河鐵橋頂升加固等諸多工程和學科問題,為國家和地方土木工程建設做出了貢獻。2017年,朱彥鵬組建的「西北惡劣環境下土木工程防災減災研究」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入選全國首批「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學校王希靖教授指導學生做試驗。
同樣在蘭州理工大學,一套「高效鋁錠連續鑄造自動化生產線」讓西北的先進位造走向了世界。這套由該校有色冶金成套裝備及信息集成技術研究團隊設計研製的生產線,不僅占據了國內電解鋁生產企業同類生產線超過五成的市場,還受到墨西哥、哈薩克、馬來西亞等國的電解鋁生產企業的歡迎。
據團隊負責人、蘭州理工大學校長芮執元介紹,從2001年開始,學校的研究團隊歷時18年,不斷攻堅克難,埋頭創新。目前的這套生產線,產能比傳統的16噸生產線多出了22噸,並且大大提高了自動化水平,價格卻是國外同類產品的一半。
出了教室,就走進了工廠。他們緊緊圍繞國家、西北發展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努力地貢獻著自己的熱情和智慧。
創新的接力棒,已傳到新一代手上
「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貢獻大」是西部人民對這批紮根的知識分子最多評價。其中,2019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劉紀周是優秀代表之一。
十年如一日,他憑藉鑽勁和韌勁,成為焊接技術團隊的「領頭羊」,行業人士眼中的「專家」,國外客戶心中的「鐵人」。2006年,本科碩士都就讀於蘭州理工大學焊接專業的劉紀周順利畢業,進入上海廣為電器集團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逆變焊機及電源的研發設計工作。工作中,因為長期與國外客戶合作,劉紀周始終保持著上學時候的習慣,起早貪黑泡在研發實驗室,遇上不懂的業務問題,他甚至會和母校老師再次探討。
蘭州理工大學彭家坪校區。
他苦心孤詣,大膽創新。他自主設計的功率校正電路,總體技術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大大縮小了與外資企業的技術差距;2014年參與設計的「全數字逆變式變極性熔化極脈衝氣體保護焊接電源」榮獲當年上海市重點產品質量振興攻關成果二等獎;他牽頭的項目多次榮獲國際發明創新展金獎。
西部基層條件相對艱苦,發展相對落後,問題相對複雜,但發展後勁大,也為青年砥礪人生、鍛鍊成才提供了舞台。有紮根基層的八步沙第一位大學生陳樹君,有「載人深潛英雄」傅文韜,有為航天事業做出貢獻的「神九」設計師李衛、嫦娥四號巡視器主任設計師申振榮、一家三代堅守酒泉航天城的第三代柳晗,有在業務領域埋頭鑽研的女焊接專家劉霞......他們務實肯干、踏實進取、一心報國的精神,無疑是這所學校紮根西部、教育報國的最好註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