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已經開始轉涼了,再不養生就「涼涼」了!秋季養生,重在護肺!

2019-10-14     珠海市場監管

面對突然而來的降溫

和日益明顯的秋燥

我們該怎麼養生

才能安然度過這「多事之秋」呢?

秋季,氣溫逐漸降低,雨量減少,空氣濕度相對降低,氣候偏於乾燥。中醫認為,秋季是人體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秋季燥氣當令,為秋季的主氣,稱為「秋燥」。秋燥又有「溫燥」與「涼燥」之分。夏末初秋,暑氣未散,燥氣初生,久晴無雨,秋陽暴烈,屬溫燥性質,進入深秋後,西風肅殺,北風寒冷,當屬涼燥性質。

五行之中,秋屬肺,而肺為嬌髒,喜清肅濡潤,主呼吸與大氣相通,故燥邪最易傷肺,引起咳嗽或乾咳無痰、口舌乾燥、皮膚乾燥、便秘等症。

隨著年齡增長,臟腑功能漸衰,肺氣虛弱,難以抵擋燥邪內犯,更容易發生疾病,尤其平素就患有慢性支氣管炎或哮喘的老人,此時容易舊病復發。而且,入秋之後,天氣逐漸轉涼,血管收縮,血液循環減慢,一些心血管、腦血管疾病常常此時發作。因此,大傢伙尤其是老年人做好秋季養生保健,對預防疾病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秋季養生的關鍵主要在護肺

1.生活起居方面,中醫學認為:秋三月,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簡單來說就是,秋天陽氣開始斂降,陰氣漸轉盛旺。建議我們早起早臥,適當進行體育活動,以養肺氣,減少秋燥之害。秋高氣爽,宜到郊外、山林等樹木茂盛的地方,呼吸大自然清新空氣,適當做擴胸運動及深呼吸,打開胸廓,使肺氣與大自然之氣相交接,增加肺容量;另外,注意適應天氣變化,如在初秋,暑氣未過,天氣尚暖時,注意防暑,深秋,天氣逐漸轉冷,應注意防寒,也應適當受一些冷熱空氣交替的刺激,有助於促進肺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力。

2.運動方面,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體質狀況、環境條件等,選擇合適的鍛鍊方法,如慢跑、快走、打太極拳等,但運動不宜過多,活動過多容易耗傷肺氣,增加肺的負荷,且出汗過多容易傷陰,反而容易誘發疾病,運動以適量、少量出汗為佳。

3.飲水方面,秋季主燥,及時補充水分是非常重要的,不要等渴了再去喝水,平時要養成主動喝水的習慣,定時飲水,以維持健康的新陳代謝,保持肺與呼吸道正常的濕潤度,補充丟失的體液,對預防呼吸道疾病有著重要的作用;喝水應以溫開水、淡茶水為主,不宜濃茶、飲料,亦可適當加入蜂蜜以增強養陰之力。

4.飲食方面,中醫學認為,「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又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因秋季乾燥傷陰,在飲食方面,避免耗傷津液為主,五行學說中,辛味發散,亦耗傷陰液,而酸甘養陰。因此,飲食應避免姜、蔥、花椒等辛散之物,可適當補充酸甜的果蔬,如粳米、蜂蜜、枇杷、菠蘿、番茄等酸甘之品,亦可使用滋陰潤肺之藥物煮水飲用,如銀耳、百合、麥冬、沙參等。

下面再為大家推薦3款養陰潤燥食譜。

淮山百合燕窩湯

[原料]:淮山50g、百合50g、燕窩25g、蓮子25g。

[做法]:將燕窩浸透發開,去絨毛,洗乾淨。淮山,百合,蓮子洗凈;材料放入燉盅,加入開水,隔水燉3小時,再加調味料適量。

[功效]:補肺益脾、潤肺止咳、滋補養顏。適用於久咳不愈,經常性咽喉乾燥,聲音沙啞者服用。

桃肉地黃豬腸湯

[原料]:豬大腸500g、胡桃肉120g、熟地黃60g、紅棗20g、調味品適量。

[做法]:胡桃肉用開水燙,去衣,熟地黃、紅棗(去核)洗凈;豬大腸洗凈,切小段;把全部用料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煲3小時,調味供用。

[功效]:滋腎補肺,潤腸通便。老年人或病後津液不足,症見腸燥便秘;或素有肝腎陰虛之熱結便難受;或肺腎不足之虛喘。亦可用於習慣性便秘屬燥結者。

雪梨膏

[原料]:梨2個、川貝10g、陳皮10g、沙參10g、茅根10g、蜜糖適量。

[做法]:梨削皮去心,切小塊,榨汁備用;將以上中藥加入適量水,煮30分鐘;將藥汁與梨汁混合均勻,武火煮沸,文火熬成膏,加入蜜糖適量,攪拌均勻。

[功效]:潤肺止咳,養陰生津。老年人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反覆咳嗽、咽干、痰少屬陰虛燥咳者,亦適用於秋季咽干、口乾者。


來源: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鍾啟騰醫生

編輯:珠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團隊

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請聯繫後台,我們將24小時內進行處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Ii5yW0BMH2_cNUgthp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