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吃什麼傳統食物?立夏節氣吃什麼食物

2020-05-04     福建閩南網

新華社天津5月3日電 「忽驚夏向明朝立,便恐春從此地更。」《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5月5日8時51分,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這一天在天文學上是告別春天、迎來夏日的轉折點,標誌著春季已經結束,夏季正式開始。此時節,綠蔭遍野,風暖晝長,橫塘新荷,花叢蝶忙。

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說,「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每年的5月6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即為「立夏」。

雖然在天文學上已經是「立夏」了,但按氣候學的標準來看,「立夏」前後,我國只有南方一些地區進入「青草池塘處處蛙」的夏季,而北方大部分地區則是「百般紅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時節。

這時,春播作物漸漸長大,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所以,我國古來很重視「立夏」節氣。

「立夏」後,陽氣生髮,陰氣減退,人們要順應這一轉變,做好自身的養生保健工作。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艷玲提示,此時節,人的體力、精力消耗增大,容易犯困,建議午飯後安排一段時間小睡,以利安神養心;在飲食上,少貪涼,忌辛辣,低脂低鹽,多維生素,以清淡為主。(記者周潤健)

相關新聞

立夏飲食習俗

蘇 州

蘇州地方有"立夏見三新"的諺語。「三新」指新熟的櫻桃、青梅和麥子。人們先以這"三新"祭祖,然後活人嘗食。蘇俗立夏還要吃海螄、麵筋、白筍、薺菜、鹹鴨蛋、青蠶豆。各家酒店立夏這天對進店的老顧客奉送酒釀、燒酒,不取分文,把立夏叫做"饋節"。

清 風 三 蝦

老蘇州和懂吃會吃的人都知道,所謂清風三蝦就是蝦腦、蝦籽和蝦仁加上墊在三蝦下的荷葉。傳統的蘇州上菜,第一道肯定是蝦仁,而在什麼時令吃什麼菜又是蘇州人最為講究的地方,現在的湖蝦都有籽,夏天的蝦腦部又有似石榴花色的東西,大廚們稱之為蝦腦,三樣東西和夏日的荷葉合在一起組成了蘇州名菜:清風三蝦。

三 蝦 面

三蝦面,就是把蝦子、蝦腦、蝦仁三種蝦身上最好的東西,經過烹飪,作成澆頭,其製作過程很繁瑣,味道真是鮮得眉毛掉下來。在蘇式湯麵中,三蝦面屬於比較高大上的吃法,每年夏天的時候上市,僅有限的幾個麵館供應(如裕興記),而且價格不菲。

西瓜雞曾在蘇州當地持續風靡四五十年,因著只能在夏天吃,且必須當天烹煮當天吃,不能貯存又無法攜帶,因此知道的人還真不那麼多。西瓜與母雞共蒸,瓜的清香滲入雞肉,雞肉又能保持原有的鮮嫩,考究點的店家還會在西瓜皮上雕圖刻畫,極富美味與觀賞性。

鎮 江

鎮江地方有"立夏嘗八新"的食風。這"八新"就是櫻桃、新筍、新茶、新麥、嫩蠶豆、楊花蘿蔔、鰣魚和石首魚(黃魚)。其中鰣魚最為名貴。頭潮鰣魚是送往朝廷的貢物,二潮鰣魚被豪門富室弄去解饞,尋常人家嘗鮮吃鰣魚已是三潮過後的鰣魚了。

無 錫

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樹三鮮即櫻桃、枇杷、杏子(一有說是梅子、杏子、櫻桃,也有說是梅子、櫻桃、香椿頭)水三鮮即海螄、河豚、鰣魚(一說是鰣魚、鯧魚、黃魚,也有說是鰣魚、銀魚、子鱭魚)。

其中以嘗地三鮮最為普遍。有的地方還有立夏吃霉豆腐的習俗,說吃了霉豆腐就不會倒霉。

常 熟

常熟地方人們立夏嘗新,食品豐盛,有"九葷十三素"的說法。"九葷"指鰣魚、鱭魚、鹹魚、鹹蛋、海螄、麋鴨、腌鮮、滷蝦、櫻桃肉和鯧鯿魚。"十三素"指櫻桃、梅子、麥蠶(新麥揉成細條煮熟)、像筍、蠶豆、茅針、豌豆、黃瓜、苣筍、草頭、蘿蔔、玫瑰、松花。

浙 東

浙東農村立夏有吃"七家粥"的風俗,就是務農人家左鄰右舍互相贈送豆、米,和以黃糖,煮成一鍋粥,叫"七家粥",說是吃了這種粥,鄰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種。杭州人每逢立夏,要烹煮新休,備了果品餅鉺,在親戚鄰居之間,互相敬茶、饋贈,叫做"立夏吃七家茶"。

七家茶的傳統,實際上是從宋代開始的,宋人喜歡鬥茶,也有在大街小巷喝茶的習慣,從劉松年的《鬥茶圖》上可以看到當年的場景。既然大家到處可以喝茶,送茶給鄰居在宋代也就不顯得突兀了。但兩宋的富人們做事就是容易過頭,本來好端端地送一送茶,意思到了便可以,但一到富人那裡就成了鬥富顯擺的機會,茶果的精美,器具的名貴,就只為讓對方喝上一口茶。

烏 米 飯

浙江民間立夏食俗有一首民謠寫道:青梅夏餅與櫻桃,臘肉江魚烏米糕。莧菜海螄鹹鴨蛋,燒鵝蠶豆酒釀糟。烏米糕的做法:用烏飯樹嫩葉揉搓後於清水中浸泡過濾,再和糯粉蒸熟,呈紫烏色,清香撲箅。

溫 州

溫州立夏日,家家吃淮百、春筍和青梅。民間認為,立夏吃淮豆固齒,吃春筍健腳骨,吃青梅養腰,可疰夏。此時正值鰣魚上而,富者爭購,或自嘗或送入,視為海珍。普通人家為節省多吃鰳魚。

閩 南

閩南家家戶戶常將紅糟摻入麵條中煮熟供全家食用,因紅糟色紅,為吉祥之色,又有發酵作用,以寓發達發財之意,而紅糟也幫助消化,有益健康。此俗衍化至後來,紅糟即被海蝦代替,謂之「吃蝦(夏與蝦閩南語同音)面」。海蝦煮熟後變紅,與紅糟色同,以此對夏季之祝願。

鍋 邊 糊

福州人「做夏」盛行於明末清初,立夏這天家家戶戶磨米成漿,煮鼎(鍋)邊糊、攤煎餅「做夏」,祈求風調雨順、家身平安。大家還將鼎邊糊饋贈左鄰右舍,寄予聯絡感情,體現福州人「金厝邊銀鄉里」的情誼。

夏 餅

夏餅,俗稱「夏粿」。用麥粉或米漿加以佐料煎成。分甜、咸兩種。甜的,以前媽媽給做的都是加白糖的;鹹的,加入鹽、蔥、韭菜或蝦皮、肉丁、蜆肉、蟶肉、蛋等;此時剛好是新麥登場,吃夏餅,寓有品嘗勞動成果與慶賞農作物豐收的韻味。

閩 東

閩東地區立夏以吃「光餅」(麵粉加少許食鹽烘製而成)為主。閩東周寧、福安等地將光餅入水浸泡後製成菜肴,而蕉城、福鼎等地則將光餅剖成兩半,將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夾而食之。

光 餅

紅 糟 煮 菜

立夏之日,多有出嫁女兒備辦豬肉、豬肚、豬腰只、雞蛋面線等物送給娘家老父母食用,稱為「補夏」。籍此對父母表表孝心。

來源:新華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H2F3nEBfwtFQPkdHnk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