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坑他們都跳過了,你不要避一下嗎?

2019-10-10   明天會更好651011

前文說到了,比如焦慮、強迫、抑鬱,這些問題行為背後的積極動力。吉利根說,表面行為或有好壞,但背後的動力沒有欠缺。

他的老師,催眠大師艾瑞克森說:找到所謂「壞」行為背後的動力,把它視為好,然後找到好的表達方式,優雅地表達這個藏在行為背後的動力。

具體步驟是:看到一個問題行為;找到問題行為背後的動力;學習用好的方式去表達這份動力。如果你想改變別人的問題行為,可以告訴他,他問題行為背後的動力,有多麼好。

第二概念是被動攻擊,是將攻擊性視為了不好的東西,於是用了不好的方式去表達它。可以對自己說,憤怒和攻擊性是好的動力,當你真能這樣認為時,就能用好的、主動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攻擊性。

接下來是問答時間

問:人是過去經歷的總和,如果有個人和你有相同的人生經歷,那可能你們之間,就會有很深的默契,是難得的感情。這部分又說我們容易喜歡上,和自己外在表現相反的人。所以到底是和我們相似更吸引我們,還是相反更吸引我們呢?

答:武老師認為,人在戀愛中,容易找和自己不同的。異性戀不就是最不同的相互吸引嗎?一般是一個陽剛的男子和陰柔的女子的結合。

這種相互吸引,不僅是生理上的需要,也是感受上的,一般情況下,女人很難被一個特別娘的男人吸引。關於這一點,榮格有非常經典的論述,有興趣的話可以找來看看。

諮詢中會出現這種情況,一個人找的伴侶是自己的-a,而出軌的對象,卻是和自己相像的,彼此深深地理解,可就是沒辦法走到一起,所以默契和相互吸引,是很不一樣的。

問答1

問:「戀愛乃至人生的更大動力,是追求人性上的圓滿」,是不是告訴我們,應該找性格互補的對象?

答:武老師認為,戀愛最講感覺。真正讓你陷入愛河的,是強烈的感覺,所以別找什麼戀愛指導師,指導自己如何戀愛,聽從自己的心和感覺,投入地去愛、去受傷,然後看到完整的自己。

問答2

問:「意識和潛意識是二元對立的」它們沒有統一的時候嗎?我願意干某件事,難道我潛意識就一定牴觸它嗎?做真自我,是意識和潛意識相統一嗎?

答:意識和潛意識合一的話,人就開悟了。

意識就是「我」願意接受的心靈內容,而潛意識就是「我」不願意接受的心靈內容。對於前者,「我」認為是對的,好的,可以呈現的;對於後者,「我」認為是錯的,壞的,不可以呈現的。所以意識和潛意識必然是對立的。

當你發自內心想干一件事,這是意識和潛意識就是統一的了,而這時也就沒有潛意識的說法了,因為都處於意識層面。做真自我,自然也是意識和潛意識合一。但這非常不容易,甚至是一輩子都不可能修完的功課。

所謂開悟,可以視為「全意識」狀態,就是你能感知到一切體驗,不再排斥任何體驗,而這時的自我、語言和思維都會消失,因為不需要了。

武老師說,他離這個層次還差太遠,所以只能說說,精神分析治療就是不斷把人的潛意識「意識化」的過程。

問答3

問:人要和自己的內心連接,即使那部分是丑的、惡的,可是人不都是在追求好嗎?如果越好就越壞,那怎麼辦?

答:武老師認為:在體驗和覺知上,去體驗和覺知一切;在行為上,選擇對別人好,不去傷害別人。從終極意義上講,覺知就是光,當能覺知到自己內心的一切體驗時,就意味著,全然照亮了自己的內心。

王陽明死時,指著自己的心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他能做到這一點,關鍵是在龍場悟道時,徹底明白了:天理即人慾,人慾即天理。

問答4

問:是不是一個人越渴望成功,潛意識就越希望平庸?一個人看起來越樂觀,潛意識卻很消極呢?那怎麼往真善美的方向發展呢?

答:平庸並不比成功差,悲觀也不比樂觀差,消極也不比積極差。他們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你不可能只要這一面,而不要那一面。

對於真善美,《道德經》有非常美妙的論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因為人的頭腦會做分辨,而一分辨就出現了二元對立,當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某個事物善時,他們反而可能集體趨向惡。

比如納粹德國,他們集體認為的善是愛德國,結果催生了集體的惡。比如王莽,他是孝道文化的頂級代表,被推舉為皇帝,試圖建立理想國,卻讓整個國家陷入分崩離析。

問答5

問:教育孩子肯定是引導孩子學習,我們覺得好的品質。但這樣會使得我們的孩子,未來因為潛意識的支配,去靠近那些擁有「壞我」人格的人,這多可怕。如果這樣豈不是我們教育存在巨大問題?

答:比如如果你認為乖巧懂事,就是「好我」並以此教導孩子,那孩子未來可能會被狂放不羈的人吸引,甚至被他們傷害,要付出很大代價,去學習如何同時擁有這兩種品質。

做父母的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守住一些必要的底線,關於人品和人性,要給孩子一個很大的空間去嘗試,去認識,最終形成他自己。

問答6

問:如果a與-a達成了平衡,那性格豈不是沒特點?我們又應該如何以本真,在紅塵中行走?

答:武老師認為,他反對中庸,喜歡極致,覺得應該去體驗極致,同時又有極大的胸懷,也就是自我,去容納這兩者,痛痛快快地愛恨情仇,體驗人性和世界的豐盛複雜,這才是生命。

問答7

問:我們為所欲為的用自戀、性和攻擊性,來展現自己的生命力的強大,會不會對社會造成破壞?我們講的生命力特點是不是要限定在一定的範圍?

答:有一個關於自由的定義:當我沒有主動傷害誰時,我就可以自由。所以這有一個前提是,不是不去傷害誰,不去破壞社會。

問答8

問:如果有人對黑暗的東西好奇,難道也要全然融入體驗來了解嗎?那豈不是沒下線了嗎?會不會勾出純然的邪惡呢?又或者,只要是出自本性的東西,就不會是邪惡的?邪惡都是扭曲後的結果,抑或這個「與痛苦共處」的方法,也是有局限性的?

答:榮格認為,世界上人類呈現的一切,都是你的內心。所以他提出一個觀點:將世界上的一切凝聚於已心。榮格的自我修煉是這樣的:觀察自己內心的一切活動,如實如是。當這樣做時,就是在用覺知的光照亮內心的一切。

這是一個極度刺激的過程,你會看到內在想像比外在世界還要複雜、可怕與殘酷。當然也無比美妙,所以武老師說,想像中你可以做一切事,但在行為上,請不要傷害人,不要破壞社會。

總結

一個人如果想成為一棵大樹,樹冠要伸向天空,而樹根要紮根於大地,樹冠儘可能地伸展,這是正能量;樹根也要儘可能地伸展,這是所謂的負能量,是黑暗,但如果沒有它,看起來在茂盛的大樹,也可以輕易被摧毀。

「擁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是希望通過對人性複雜的解讀,讓大家更好地活出自己,並不是說別人的人生也是你說了算,更不是說去傷害別人和破壞社會。

當我們由衷地明白自戀、性和攻擊性,是多麼好的生命力時,就可以活出熱情和創造力。當我們將他們視為「壞」時, 我們自己伸展不開,也會用各種方式去傷害別人和社會,因為不管你怎麼壓抑,它們還是要表達伸展的。——武志紅

思考

你會看到內在想像比外在世界,還要複雜、可怕與殘酷。我真的看到了,看到了自己的內在想像,我想什麼就會出現什麼,確實是這樣,好神奇。為什麼我越說,越覺得像邪教宣傳,哈哈。

生活中有一個人告訴你,平庸不比成功差,消極不比積極差,悲觀不比樂觀差。瞬間讓我想到了,Facebook大樓上,跳下來的那位員工。

他可能沒有看到這句話,有落淚的衝動,太多東西裹挾著我們,只能向一個方向走,可不能忽略的是內心的壓力,和不斷經歷的輪迴。

慶幸的是,我會在將來,擁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感恩不斷精進的自己。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本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