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31日凌晨,日本沖繩縣首里城發生火災,大火燃燒11小時後才被撲滅。然而,首里城的7棟共約4200平米的建築物已完全被燒毀,人類文化遺產再遭重創,令人心痛惋惜。在介紹首里城之前,先為大家介紹下琉球王國。
琉球王國是曾存在於琉球群島的封建政權名,最初是指在琉球群島建立的山南、中山、山北三個國家。1429年,三國統一為琉球王國。
1372年,琉球諸國成為中國明王朝的藩屬國。1429年,統一後的琉球王國仍一直與中國保持著宗藩關係。明亡後,琉球繼續向清政府朝貢。1663年,琉球正式被清王朝冊封,從此琉球使用清朝年號,向清朝納貢,歷代琉球王都向中國皇帝請求冊封,從未間斷。
1609年,日本薩摩藩率兵侵占琉球,逼迫琉球向日本進貢。琉球王國形成「兩屬」狀態,後逐漸被日本薩摩藩實際控制,成為薩摩藩的附庸。1872年,日本政府借明治天皇親政之機,削琉球國號設為「琉球藩」。1875年7月,日本強令琉球王國停止對清政府的朝貢,並改用日本年號。1879年日本宣布琉球廢藩置縣,將琉球強行併入日本,設「沖繩」縣,琉球王國覆亡。
1945年6月,美軍攻克琉球群島。在琉球戰役中,日軍被美軍逼入絕境。二戰結束後,琉球群島暫時由美國代管。但是後來,美國為了對抗蘇聯而逐漸走上扶持日本的道路,決定在1972年將沖繩行政權交還日本。
建於500多年前的首里城是琉球王國統治階級的象徵,從15世紀一直到19世紀這裡是琉球王朝的權力中心,是當時國王處理國家事務、接見使節和舉行重要慶典的地方。它融合了中國與日本築城文化的獨特建築樣式以及高超的石砌技術,擁有極高的文化和歷史價值。其建築風格、內部裝飾和展出的歷史文物可以讓人非常直觀地感受到歷史上琉球王朝與中國的緊密關係。
首里城在建築外觀和屋脊、柱頭、石獅等建築小品上帶有濃厚的中國閩南地區的風格。進入首里城通往正殿的路上,第一道就是守禮門,它是仿照中國牌樓式建築設計的。正殿一層內部國王御座上方的牌匾為清朝康熙帝所賜,上書「中山世土」四字,左右各還有清朝皇帝御賜匾額。正殿的基石是用從中國進口的的大青石建造的,正殿方向向西,一個原因是琉球的宗主國中國在琉球的西面,所以採取正殿向西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誠意。北殿曾被用來接待來自中國的冊封使臣,而南殿則是用來接待薩摩的使者和官員。
首里城一共發生過四次焚毀又重建的坎坷經歷:1453年王室內鬧人為縱火、1660年火災、1709年大火以及1945年於二次大戰中被美軍摧毀。在艱辛的反覆重建後,首里城與周邊的建築群和該地區的其他琉球群島遺址一起,在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也是日本的第11個世界文化遺產。如今,象徵著沖繩的歷史和驕傲的「首里城」再一次消失。
這已是今年第三處世界文化遺產遭遇火災侵襲。就在前不久,位於義大利都靈的皇家馬廄與馬術學院就遭遇了大火,已經完全無法修復。而另外一個就是巴黎聖母院,作為全人類的一塊瑰寶,在今年四月的一場火災中,巴黎聖母院同樣被大火吞噬。
透過首里城,我們可以看到琉球王國當年的輝煌,也從側面知道了當年中國的地位。但是,風景從來都不是永恆的,想去的地方就趕緊去吧,別留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