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用錢定義人生的女人們,最後都怎麼樣了?

2019-10-28   盧璐說

作者 | 盧璐

來源 | 盧璐說 (公眾號:lulu_blog)

人生其實不長,但真的不容易。每個人都會有各種糟心的爛事兒,不過一直以來,讓女人心生厭煩頻率最高的理由一定是:沒錢。

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獨立意識的覺醒,貧賤夫妻百事哀,在婚姻里還不賺錢的女人,只能蹲在鄙視鏈的最下端!

你的不幸都是因為你沒錢!你的悲哀也都是因為你沒錢!錢是人間唯一能救死回春的靈丹妙藥,有了錢就有了世界。

可我越來越發現,把自己人生中的種種悲催與不幸,一筆都歸結到「我沒錢」這個結論里,是多麼簡單粗暴,不負責任的事情。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

因為,第一,錢總是身外之物,錢是錢,不是我自己;第二,錢是流動的,雖然我們可以拚命努力去賺錢,可錢的走向總有些被動的性質,身不由己。

所以當我們把人生一切的不幸都歸結到錢的時候,其實核心卻是給自己推脫責任,問題在錢,而不是在於我自己!

讓我想到這些,是因為聽到一位A女士的故事。

她先生工作好,收入挺高,婚後她換了個不用坐班的清閒崗位,喝咖啡,做指甲,日子過得很愜意。

可前陣子,表姐開店,跟她借了5萬塊周轉,沒想到,當她先生知道後,對她大發脾氣。

他質問:「你憑什麼把錢借給你姐姐?」

A女士一下子有點蒙:「她是我的家人啊,5萬塊也不多,周轉一下而已。」

她先生喊:「你有錢,你拿你的錢去!我流血流汗賺來的錢,是為了我的家,不是為了你的家人。」

雖然事後先生道歉了:「當我說我的家,指的其實是我們的家,你和孩子」,但話如尖刀,劃破了她所有的自尊。

她想離婚,可結婚八年了,她也停滯了十年,孩子還很小,沒了他,她根本養活不了自己和孩子。

「沒有經濟地位的女人,人生只有屈辱!」我能聽出她的顫抖和憤怒,可只有被挾制的無奈。

可是有了錢,人生就能夠好起來麼?

B女士的前夫家庭條件好,獨子,有房有車工作穩定。但他像所有中產家庭的孩子一樣,對錢沒太有慾望,喝咖啡玩攝影收集老電影,有一堆的文藝愛好。

日子本來過得挺不錯,可有孩子,問題來了。兩個人工資都不高,捉襟見肘。

對此,前夫減少了愛好的支出,可工作上沒有突破,沒有開源,只靠節流,渴死也無效。

痛定思痛,她毅然離婚了。指望男人還不如指望自己,尤其是這種沒有上進心的男人。

離婚是她提的,車、房子都沒要,孩子也沒要。畢竟比起她來,孩子跟著婆婆,條件會更好。

離婚第一年,她幾乎沒有見孩子。她去報了學習班,一天十幾個小時,沒日沒夜地學,終於考出一個證書。

證書考出來,換了工作,繼續沒日沒夜地拚命,才算得上在新職位里站穩了腳跟,雖然長路漫漫,總算可以鬆口氣。

看起來,人生正在向她想要的方向全力前進,可買了原來捨不得買,有牌子的新禮物,去婆婆家接孩子,孩子拒絕跟她回去過夜,態度冷淡且抗拒地說:「是你不要我和爸爸了,你走了。」

這無疑都是婆婆教的,她恨得牙根痒痒,可就算再吵再罵,她也不知道怎麼能讓一個八歲的孩子可以明白和理解她的處境。

她曾經以為有了錢,一切都可以好起來。可現在,她終於明白,孩子六歲和七歲這兩年,無論如何是補不回來的。

無論今後她做什麼,這個血淋淋的傷口,終將長成一道疤痕,觸目驚心。

沒錢的苦,是人生的最初級階段。錢,能買到房子,能買到舒適,可人生中,包括太多非物質的東西,類似情感,信念,規條,時間……沒法把一切都轉化成錢,來衡量輕重。

有人的社會就是分級的,一定有人比另外的人更高級,這個級別是通過一種人生綜合算法得出的價值,並不僅僅是財富。

高級的人生,大概可以總結成:更多的財富和見識,更廣闊的事業,更大的影響力。活得越高級的人,會離物質越遠,而越低級,越缺少認可的人,越容易用錢來衡量一切,物化自己。

對了,我這裡還有一個C女士的故事。

C女士,我並不認識,她是我朋友的前下屬,很出色的下屬。她也找了個工作好,能賺錢的先生,婚後辭職了。

她辭職之後,並沒有再去上班,白天在家頤養心性,周末或者放假的時候,就呼朋喚友帶著一幫人上天入地地玩兒。

在圈子裡,她公認有情商,腦子靈,會生活,最有趣,有一種有粘度的親和力,朋友越滾越多,人脈也就來了。

有時候,她會幫朋友牽個線,拿些佣金,或者收點禮物,但總的來說,她並沒有特別用心賺錢,因為她的確不太需要錢。

如果從經濟角度來說,C女士不工作,也不賺錢,但無論是她,還是別人,從來都沒有把她沒有賺錢,看成一個弱點。

無論是她先生,還是婆婆,憑她的能力,只要工作,賺錢不過分分鐘,可想要活成像她這麼瀟洒和快樂,卻是不可複製的。

在今天的經濟社會裡,富有成了一種被人嚮往和尊重的標準,然而在我們的意識形態里,一定要清晰而且明確的一件事情就是:錢是一串直觀的數字,可如果把富有等同於錢,那就被物化成了東西。

幾千年前,當人們研究生命或者人生意義的時候,都是以男性作為樣本,恆久以來,一直弱勢的女人們,是非常容易被物化成商品,用錢來標註自己人生的價值。

在我看來,人生價值雖然有一部分是來自外界的、客觀的,在別人給你回饋和評定中,反覆驗證出來的,然而,人生價值的中堅卻是內在的,主觀的,自我價值。

這是兩個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信念,你的自我價值決定了別人對你價值的認可程度,而這個被認可的價值,又會反噬個人價值的提高或者卑屈。

要時刻謹記,我是不能用錢就交換到的東西。因為錢可以暴富,但自我價值,永遠不會暴漲。

一如我們的一生,總是在一如既往,永遠也不停留,你可以說,我每天都在老去;你也可以說,我每天都在成長,就是有這些飛逝如落花的日子,才讓我們造就了,更強大的自己。

要知道每一種看法,都是一條真理,是你自己的位置,決定你的看法,請不要忘記。

盧璐:有兩個女兒的留法服裝碩士、作家,新書《和誰走過萬水千山》,正在熱賣。行走在東西方文化差異裂痕中間的,優雅女性自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