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想/讓「小組循環日記」成為學生心靈棲息地

2019-11-27     談文化論教育

回眸自己的教育生活,每天面對著學生,我們以自己的方式影響著學生,教育著學生:或苦口婆心,曉之以理;或推心置腹,動之以情;有嚴肅批評,導之以行;也有聲色俱厲。

但是,我們走近了學生嗎?真的了解學生心理需要嗎?真的明白學生的心思嗎?有時面對學生,就如同徘徊於一個熟悉而陌生的百花園門前,手中沒有開啟這扇門的鑰匙,也無緣洞悉園內的風景,更無從享受遊園的無窮樂趣。

怎樣才能使教育自然、平靜、和諧,如和風細雨默默浸潤學生的心田,作用於學生的心靈;怎樣才能使這種循循善誘與潛移默化的心靈交流過程富有深遠的意義?一直在思考,一直在通過各種渠道和學生溝通,一直在試圖走進學生的心裡。    

偶然的一次機會,和一個學生通了一次信,她把這封信像寶貝似的珍藏著。

這個「偶然」讓我豁然開朗。「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率性而寫,貴在真誠。」漸漸地,在紙上談心溝通、交流對話成了我和學生的習慣和期待。

於是,「小組循環日記」應運而生!它是一把開啟心靈之門的鑰匙,它是師生溝通的橋樑與紐帶。通過它,建立起一種師生間有效的溝通方式,使師生在一種寬鬆的、支持性的教育氛圍中同步成長。學生在輕輕鬆鬆、快快樂樂的氛圍中觸發了習作的願望,是自然而然的,是自由自在的,他們沒有意識到「我在做文章」,「我要運用一下『前後呼應」』,只知道在表達自己的思想,抒發自己的感情,順手寫來,毫無拘束。    

操作方法    

1.分組講靈活。實施初期,為了使學生在循環日記中想說、敢說,我採用的是自願結合法。經過一段時間練習以後,就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根據男女性別、個體差異、能力強弱等狀況進行合理地搭配分組。每個小組共用一個日記本,從每周一到每周四,每天由一個同學完成一篇日記,每周五全班進行組間交流,循環往復,周周不間斷。每四個循環,全班進行一次評比。    

2.選材可以自主。為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寫真人真事,我提出一個基本要求,那就是記近期最好是當天的所見、所聞、所感;力求有條理,有層次;狀物儘可能準確生動;不說假話空話,不記流水帳,把內容寫具體,哪怕是一個一片段,三言兩語,也要寫「真實」,講「真話」。    

3.評改要逐步提升。日記評改以小組評改為主,教師批改為輔。小組評改經過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定期進行組內交流,大家談感想;第二階段,著重從文字上進行評改,由後一個同學從錯別字、語句的通順或完整等角度對前一篇日記進行批改,同時根據老師的建議自由發表感想;第三階段,不僅從詞句上進行評批,更從內容上、從心理上談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表達即練筆    

常常,學生們滿懷喜悅地讀信,極其認真地寫信,樂此不疲地陶醉在紙上文字中。很動人,文字在脈脈紙頁間流瀉著淡淡的香;很感人,能用心靈的筆觸在學生們生命的歷程中書寫著美麗的詩篇。在和諧溫馨的「對話」中,在分享彼此的思考中,在交流彼此的情感中,學生們在變化,班級在進步,我和我的學生們達到了心靈的共鳴、思維的共振。「小組循環日記」成為我了解學生的一扇窗,也成為學生習作練筆的大舞台。    

1.連結生活,文思如泉湧。引導學生以觸發自己情感的素材為著眼點,「以小見大」。學生髮現:生活就是習作的源泉,生活中可寫的東西太多了,老師的講課、父母的叮囑、上學路上的風景、餐桌上的閒聊、一次科學實驗、一張旅遊照片、一個電視節目等等,只要留意生活,只要真心去感受生活,習作素材如源頭活水汩汩而來。學生漸漸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周圍的世界,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周圍的生活,然後將自己的觀察、感受、體驗訴諸語言文字。我筆寫我心,寫日記成為學生的一種快樂的活動。為了寫好日記,向同學展示自己的寫作水平,他們便開始留心周圍的事物,主動尋找書籍進行閱讀,走進自然與社會這兩個大課堂,主動閱讀這兩本無字的大書。學生的「情」與大自然的「景」互相交融,學生開始關注起人們議論的「熱點」、大家關心的「焦點」來。這給課外閱讀的內容注入了新的內涵,使「書本世界」與學生的「生活世界」有了溝通。「生活如泉源,文章為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    

2.表達情感,傾訴又表現。「你們遇到問題時,老師幫你們解決;你們高興時,願意和老師分享嗎?如果這樣做了,你們會更快樂的!不信試試!」讓老師為學生解疑答難,排憂解愁。學生為了解除心中的困惑,當然樂意提筆傾訴。而老師,此時的身份是多重的,似朋友,似兄長,似父母,給以真誠的關心和幫助,耐心的開導與教育,師生心靈相通,學生的熱情也日益高漲。日記中記載著學生的喜怒哀樂、成長的足跡、探索知識的歷程,也記載著他們對學校、班級或社會上真假、美醜、善惡現象的評價。一頁頁翻過去,一本本看過去,我的心隨著跌宕起伏的文字起起落落。我用心感受著他們的憂愁和悲傷,分享著他們的和快樂。我深刻地意識到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完整世界,都需要我充分地去挖掘,去了解,去欣賞。每次讀完他們的日記,我都會及時地把我的感受用真誠懇切的文字傳達給他們,讓他們感受著我的感受,或勸誡,或鼓勵,或安慰,或讚賞……他們的內心需求能夠得到及時的滿足,如此循環往復,他們樂此不疲。因為學生們知道從早到晚,老師無時不生活在他們中間,我,是他們可以信賴的!    

3.提供平台,交流多元化。小學生對同齡人有一種認同感,渴望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很希望看看同學的日記是怎樣寫的。由於共同使用一本日記本,學生在寫日記前可以閱讀本組其他同學的日記,學習別人之長,補己之短。在看的過程中他們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對前一個同學的日記進行評價,這就突破了以往教師批改日記師生之間的單向交流。學生既能欣賞同學日記中出色的地方,也能對日記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中肯的意見。這不僅讓學生嘗到了寫作的甜頭,感受到了成功的快樂,而且更加激發了學生的習作興趣。小組的組員們在小組評改中,思維與思維撞出了火花,「循環日記」善意的、帶有鼓勵性的評改,使學生心與心的溝通有了交流的平台。

4.展現個性,創造無極限。教師有豐富的生活體驗,學生也有自己天馬行空的靈感。「童言無忌」,只要學生表達了真情實感,都值得肯定。倡導個性化的表達,對那些富於個性化的語言大加讚賞,鼓勵學生說「自己的話」,這樣寫出的日記就更真實。

學生畢竟是未成年人,當思想情感產生偏差反映在習作中時,可以用商量的語氣來進行引導,這樣既不會落人說教的窠臼,又用巧妙的語言引導學生換位思考,由此產生新的寫作思路。對於學生在習作中記錄的趣事,我們可以與學生聊聊天,促使學生髮現表達獨特情感的樂趣。學生小悅平時作文一般,有一次她在日記里寫了她新養的兩條小金魚,她寫得很是特別,把小魚當作孩子來寫,喜愛之情躍然紙上。

於是,以此為契機,和學生們聊起了各自喂養小動物的趣事及習作,講述了我自己養金魚的經歷,表揚了她善於觀察與聯想。後來,她更是留意觀察小金魚,記錄下了不少金魚的活動細節。她對作文的興趣由此被激發了出來,作文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學生們還饒有興致又自豪地給日記本起名,如「聰明豆」「機靈小能手」「蜜蜜集」等。小組群體發揮創造才能,開展著富有個性化的活動,如發布「雞毛信」、學習「歇後語」、開展「成語拍賣」等活動,在各類開放式的活動中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提高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BEVr24BMH2_cNUgOw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