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漢中共有多少人反對招安?只有三人,接受招安才是大勢所趨

2019-07-11     夢露居士

小時候看《水滸傳》,總為梁山好漢的結局感到痛惜,並且十分討厭宋江,認為他執意招安,才讓梁山好漢們死的死,亡的亡,實在是太憋屈了。那時我總想,若是好漢們沒有接受招安,一直在梁山上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該是多麼美好啊!

長大後再讀《水滸傳》,居士我才明白,接受招安是梁山好漢們必然的結局,不招不行。

為什麼這麼說呢?讓我們先思考一個問題:

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究竟有多少人支持招安,又多少人反對招安?

其實真正反對招安的人少之又少,明確反對招安的人,數來數去也只有三個。


不信?請看《水滸傳》第七十一回《忠義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梁山好漢大聚義後的那個重陽節,宋江叫宋清安排大筵席,會眾兄弟同賞菊花,喚做菊花之會。宴會之上,宋江看著手下一百零七位兄弟,人才濟濟,兵強馬壯,可謂是志得意滿,不覺大醉,詩興大發。於是宋江填了一首《滿江紅》,並讓樂和唱了出來,最後兩句是:

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

這是宋江第一次在公開場合提出了招安問題,既是明確宣示自己的路線,又是對手下眾兄弟的試探。大部分人都心領神會,沒有說什麼,唯獨有三個人明確提出了反對意見。


武松叫道:

今日也要招安, 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們的心!

李逵睜圓怪眼,大叫道:

招安,招安,招甚鳥安!

把桌子踢得粉碎。

宋江酒醒後,甚感傷心,此時魯智深說道:

只今滿朝文武,多是姦邪,蒙蔽聖聰,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殺怎得乾淨?招安不濟事,便拜辭了,明日一個個各去尋趁罷。

在這個關鍵時刻,其他人都沒有表態。於是當年冬天,宋江便開始實施自己的招安計劃。

可見梁山上真正反對招安的,也就武松、李逵、魯智深,最多還有阮氏三傑等晁蓋一系的好漢。


為什麼大部分梁山好漢都不反對招安呢?這樣從他們的出身、來歷說起。

梁山一百單八將有各自的來歷,可謂魚龍混雜。按照上梁山之前的職業,好漢們可以分為三類:一、體制內;二、平民;三、盜賊。這三類人對招安的態度各不相同。

第一類體制內的人,他們人數很多,而且是梁山最主要的戰力。在上梁山之前,他們要麼是將領,要麼是官吏,總之都是手握權力之人。他們並非心甘情願地上梁山,而是被擒、被賺後不得已上了梁山,而且他們願意入伙的條件是宋江許諾日後一定要招安。顯然這夥人是最堅定的招安派,因為他們當過官,肯定不願意一輩子當個盜賊,辱沒祖宗門庭。


第二類是平民百姓,因為有一技之長被宋江、吳用等人設計賺上梁山。這些人也支持招安,只是可能不像第一類人那麼堅定、迫切。他們上了梁山後,論秤分金銀,論套穿衣服,大碗喝酒,大碗吃肉,端地是逍遙自在,但是跟當官的享受相比,那是遠遠不如的。能當官,誰會去當強盜呢?就算他們不為自己考慮,也得為自己的子孫考慮,總不能子子孫孫一直當強盜吧?

第三類人本就是占山為王、嘯聚山林的強盜賊寇,他們過慣了自由自在的山大王生活,因此對招安並不熱衷。然而在他們之中,大部分並不反對招安,「要當官,殺人放火受招安」就是他們真實的寫照。所以在這些人中,真正反對招安的也並不多,而且反對者都有各自的苦衷與緣由。

比如魯智深,他本是個軍官,也是體制中人,只因為打抱不平誤殺了鎮關西鄭屠,才不得已落髮當了和尚。他本想老老實實做個酒肉和尚,沒想到卻見識了高俅高太尉以權謀私、公器私用、謀害良善,這才對於朝廷失望,反對招安。



武松當年誤殺人命,行走江湖,打虎做了都頭,又為哥哥報仇殺了潘金蓮、西門慶,被刺配孟州。哪怕到這個時候,武松還是想做個好人的,所以張青、孫二娘勸他入草二龍山,他並未答允。沒想到武松因為醉打蔣門神,被張都監陷害,要置武松於死地。武松終於看透了世道的黑暗,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不管有罪沒罪的人統統殺了,從此便奔著二龍山落草為寇去了。


可見,真正反對招安的,只是梁山第三類人中的一小部分,是少數人,而大部分人都是支持,至少是不反對招安的。只是反對招安的人聲音最大,最為張揚而已。

接受招安是梁山最好的出路,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出路,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來。

因為梁山是梁山,所以除了招安沒有其他道路可以走。且聽居士我仔細分析:

《水滸傳》中描寫了很多山寨,比如桃花山、二龍山等等,這些山寨的規模都很小,一般僅能容納兩三位頭領。所以在朝廷看來,這些山寨如牛皮癬一樣,很難根治,但也不要命。

梁山則不一樣,八百里水泊,格局甚大,可謂是諸多山寨中的巨無霸、霸中霸了。梁山這麼好的地理條件,不可能像其他幾座山寨一樣保持一個牛皮癬的規模,糧食必然會不斷擴張,最後變成朝廷的眼中釘、肉中刺。


梁山經歷了三任寨主的領導。第一任是白衣秀士王倫,這個人格局甚小,目光短淺,只想著四五個頭領占據這麼大一個梁山泊,可謂不思進取。但王倫不明白,江湖上人人都盯著梁山泊,想分一杯羹。比如阮小五曾經說:

他們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論秤分金銀,異樣穿綢錦,成瓮吃酒,大塊吃肉,如何不快活?我們弟兄三個空有一身本事,怎地學得他們!

後來晁蓋帶著一眾手下前來投靠梁山,把王倫嚇壞了。因為當時梁山頭領總共有五位,唯一能打的林沖還跟王倫不大和睦,現在一下來了七個人,個個武藝高強,王倫真要讓晁蓋一行人入伙,這寨主誰來當?其實王倫最好的選擇就是主動讓賢,可惜他不甘,不願,最終成為林沖刀下亡魂。王倫死得不冤,因為他占的梁山泊實在太大了,成為眾人覬覦的目標,這叫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第二任寨主乃是晁蓋,他不像王倫這麼鼠目寸光,所以在他的領導下,梁山的規模不斷擴展。像梁山這麼大規模的強盜集團,想要安安穩穩的過自己的日子是不可能的,必然會引起朝廷的警惕。於是朝廷前後幾次派兵征討,而梁山那些江湖草莽,殺人越貨還可以,想跟正規軍抗衡,簡直是痴人說夢。所以梁山想要對抗朝廷大軍,就必須不斷招降朝廷將領,比如大破呼延灼的連環馬,靠的就是徐寧的鉤鐮槍。


於是每次對抗朝廷大軍,梁山都要吸納、招降新的朝廷將領,規模進一步擴大。如此一來就有了兩個問題:

第一,梁山的規模越來越大,最終成為朝廷的心腹大患。雖然梁山幾次打退了朝廷的圍剿,但是梁山的規模是有上限的,如果達到上限後朝廷繼續增加征討力度,小小梁山顯然無法與整個朝廷相抗衡。所以梁山必須走招安路線。

第二,梁山中的原朝廷將領越來越多,而且他們是梁山的主要戰力。這些人顯然一心想招安,不甘心一輩子做個強盜。而且當初梁山招降他們時,就許諾日後一定要招安。所以梁山中招安派的勢力也越來越多,可以左右梁山的路線。

晁蓋沒有看到這一點,一直沒有提出招安的主張,所以這些將領就團結在整天把招安掛在嘴邊的宋江麾下,最終宋江取代晁蓋成了梁山的第三任寨主。


經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梁山接受招安幾乎是必然的結局,這不是宋江一個人決定的,而是時勢如此。如果宋江不招安,會有另外一個願意招安的人成為梁山之主。

而且當時天下有四大寇:宋江、方臘、王慶、田虎。以宋江為代表的梁山接受了朝廷的招安,蕩平了其他三寇。假如梁山不受招安,其他三寇中,會不會有一方勢力接受朝廷招安,然後來把梁山平了?這是誰都無法預料的事情。所以梁山不僅必須接受招安,而且必須儘快接受招安,萬一被其他三寇搶先了,就悔之晚矣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9yBPGwB8g2yegNDqcx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