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風景處處是大片!旅遊+文化打造青海冬季旅遊新亮點

2019-12-13     青海法制報

記者 張小娟

與生俱來的自然環境、原始風貌和多元的文化造就了青海省獨特的「氣 質」。我省生態優先發展理念和文旅融合綠色發展理念,吸引著八方遊客。青 海的旅遊也從一季延伸到四季,讓原本冷清的秋冬季節也散發出新的活力。

據統計,2018年我省接待中外遊客4204.4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漲20.7%, 收入總額達 466.3 億元,全境旅遊關注度高達 346%,位列西北之首。我省目前 有11處世界級旅遊景點、52處國家級旅遊景點、幾百處省級旅遊景點,可開發 旅遊資源達400項。

國家公園推冬季游

12 月 5 日,楊廣福剛下廣州直飛西寧的 飛機,頓時心裡涼了半截,對接機的導遊直呼 太冷,待不了了。冬天來青海旅遊是妻子吳梅秀的主意,妻子在網上查了很多資料,想來 看看冬季的青海。

來到在崗什卡雪峰,楊廣福的態度有了 很大的轉變,「大氣磅礴,非常壯觀!我終於 知道為什麼叫大美青海了。」當他得知電影 《攀登者》的主演吳京在崗什卡雪峰開展極寒 訓練,經歷了缺氧、生病等狀況時,楊廣福感 慨青海的每一處風景都是大片。

我省將生態、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發展, 生態文化旅遊成為青海旅遊的新亮點。遊客 也一改往日的打卡式旅遊,生態旅遊讓遊客 放慢腳步感受青海的生態之美、人文之美。

吳梅秀告訴記者:「我出生在青海,三四 歲時離開了,青海是我一直嚮往的地方,這次 選擇錯開旅遊高峰到青海,感受到了冬季青 海別樣的美,景區遊客人少,門票優惠、機票 便宜,讓我對青海的文化與美景有了更深的 了解。」

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以國家公園為統 領,以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 地公園、地質公園等為載體的多類型生態旅 游景區。全省共有世界自然遺產 1 處,國家公 園體制試點兩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8 處,國 家級風景名勝區 1 處,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13 處,國家級森林公園 7 處,國家級濕地公園 19 處,國家級地質公園 9 處,國家級沙漠公園 8 處。

旅遊+文化深度融合

依託青海獨特的自然、文化資源,省文化 和旅遊廳從文化旅遊資源、地理生態特色、人 文體驗需求等方面入手,圍繞「游大美青海看 國家公園」這一主題,結合自然、人文、專項 3 個類別 10 大主題線路、4 大特色線路及兩大 重點目的地品牌,梳理出大美青海精品線路 100餘條。這100餘條精品線路將突出展示青 海獨特的山川、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等生態 景觀,展現青海各民族風情、非遺保護與開發 和鄉村旅遊發展等,開發以體驗性、參與性、 娛樂性為主的民俗體驗型和文化主題型旅遊 產品,以文化促進旅遊,以旅遊彰顯文化。

青海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孕育出多元的 文化,崑崙文化、河湟文化、熱貢文化、康巴文 化、格薩爾文化等豐富的文化資源。

來到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的楊廣福夫 婦,拿起畫筆學習唐卡繪畫技巧,近距離感受 熱貢文化。楊廣福夫婦雖然沒有學過繪畫, 卻為唐卡絢麗的色彩和動人的故事所著迷, 學得格外認真。

近年來,我省深入挖掘豐厚的文化旅遊 資源,強化融合理念,實現資源共享,促進文 化旅遊互動互補、互促互利,逐步形成了多層 次、寬視野、跨行業的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新格 局。通過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加強對重 點文化旅遊資源的統籌開發和有機整合,一 批多元化、多功能、高水平的文化旅遊目的地 逐步形成。

全省各州建成了以唐卡、泥塑、藏繡、堆 繡、刺繡、藏毯、玉雕、石雕、手工藝品製作等 為主體的文化、旅遊產業集聚區,在產品研 發、生產推廣、經營銷售等鏈條,吸納當地和 周邊群眾就業。據了解,全省直接或間接從 事文化旅遊產業的人員達 100 萬人,通過文化 旅遊產業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

省文化和旅遊廳資源開發處處長許超衛 告訴記者:「在發展旅遊產業的過程中,充分 利用我省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豐富 的有利條件,既注重因地制宜,又注重規模聚 集,同時力求與周圍其他休閒項目及名勝古 跡等風景區相互協調、優勢互補,相互促進。」

我省旅遊與生態建設、民俗風情、農耕文 化、田園文化、休閒度假文化和飲食文化相結 合,突出文化特色並開發娛樂性、互動性體驗 項目,開發形成旅遊景點、休閒觀光、特色農 家樂、文物古蹟景點等多層次、多元化的旅遊 產品體系,注重使遊客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季, 也能找到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4PJ_24BMH2_cNUg3wH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