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VC FW1800:典型木振膜音色的現代復刻?

2020-07-27     李凌佳琦的HIFI小鎮

在隨身耳塞行列裡頭,如果要問哪個系列辨識度最高、圈粉能力最強,JVC的木振膜家族必然占一席之地,這個系列擁有的不僅僅是一時的人氣,更是還包括超長的銷售生命周期和不斷新品疊代帶來的持續吸粉能力。

過去的FX系列、和後來基於對應的型號升級過的FW00X系列,可以算作是個性最強、聲音也最小眾的一批型號,我身邊的許多朋友依然保留著FX1200、FW001兩款曾經的旗艦型號,即便它們以「HIFI」的角度來考量的話有著諸多缺點,但這氣勢澎湃、溫暖醇潤的音色與極高的辨識度,目前已經絕跡於江湖。後來的FW1000可以說完全跳脫了老木振膜的影子,擁有了主流市場更加喜歡的透明度、大聲場和超高解析力,而去年發布的FW1800,在絕大部分用戶心目中,是在老傢伙們和FW10000之間的一個取捨與拿捏,或許代表了未來木振膜的發展方向(如果這個系列還做下去的話)?

在正式介紹FW1800之前,我想提到另一款塞子——FW8。這個塞子當時我曾經自來水過一波,我也在當時的文章中寫到FW8是屬於一款「非主流」的木振膜耳塞,因為它並不是強烈暖糊走向、低頻也相對健康,聲音比當時的FX系列要更加中正和通透,同時依然帶有好的韻味,放在同價位的話屬於一款素質與個性俱佳的耳塞,只是作為JVC的木振膜家族成員來說,它的音色在當時顯得格格不入,但它又可以說是許多接受不了木振膜「重口味」的用戶期待已久的一款產品。

回到之前提過的,與其說FW1800是在FW10000和老木振膜之間做了一個風格與素質的取捨,我更傾向於把FW1800看作是FW8的全面升級版,也是我心目中JVC目前真正能夠平衡木振膜老粉絲與新一批發燒友口味的延續之作,和當年我「腦補」過的「未來版」FW8幾乎完全一致,就如同標題中說的那樣,是當年老木振膜味道的一次正統的、現代的復刻。

進入正題,簡單開箱一下

篇幅有限,開箱內容就不多用文字介紹了,主要配件就是若干對螺旋凹點耳塞套與一個硬質磁吸收納皮盒。

不論是從外形、重量、還是佩戴感來看,FW1800依然是非常神似FW001的,但不同的是前後腔的連接部分與尾部的部分都是燙金的質感,視覺方面更加有著眼點。線基的部分官方沒有提,但從外觀來看似乎也沿用了FW10000上的絲綢屏蔽層。

FW1800的偏轉導管式直插佩戴從舒適度的角度來講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腔體尾部的部分明顯凸出一截,使得線材大機率不會直接接觸皮膚,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聽診器效應,但總的來說如果你有通勤需求的話,戴著它仍然有一定的重量感。

動圈都是養成系,記得煲機

我手裡的這條FW1800理論上幾乎是煲開了的,具體時間不太記得了,但應該有300H左右,但相比我曾經聽過的@林sir 手中那條順滑無比的版本,還是差了點意思,但如果拿開聲時做一個參照,它的低頻形體更加收斂、殘響更加有序、中高頻結像的毛邊也少了很多,不再有一種邊緣的「鋸齒感」,高頻也少了點莫名其妙刺激的頻段,總體已然是一種柔和溫順的調性。

動圈耳機應該是HIFI領域中為數不多的「養成系」,別的木振膜耳塞我不敢打包票,但至少對於FW1800而言,只要你喜歡它的音色,耐心煲機一定是會給你驚喜的。

聽感與搭配

如果你是一個單機遊戲黨,那麼應該對一個叫做「抗鋸齒倍數」的設置會很敏感,倍數越高、畫面越細膩、趨於真實,煲機是能夠提高FW1800細膩度成本最低的辦法,但如果你希望能夠早些把抗鋸齒倍數「拉滿」,我心目中的絕配是來自凱音的N8,這種粗線條又非常潤澤飽滿的機器是我心目中FW1800最正確、最原汁原味保留木振膜風味的搭配方向,同理還包括N6ii、DTR1、金菊花,相比之下類似艾利和SP2000那種偏精緻小巧的結像和JVC的風格會有些相衝,在韻味和松潤感上有所削弱。

從音色角度來說,我還是趨向於把FW1800的風格去和傳統的老款木振膜耳塞分為一類,它並不像FW10000那樣擁有一個旗艦耳塞所應該具備的中正、通透型的聲底,乍一聽仍然不是屬於乾淨無瑕的那類,擁有非常明顯的暖色、濃郁的混響、與主流產品相比偏肥厚的中低頻結像,但刻意收斂過的痕跡也十分明顯——這儼然已經是一條可以去聆聽嚴肅型曲目的耳塞,擁有較為全面的綜合素質,相比FX、FW00X系列,FW1800詮釋了更為優質的器樂凝聚感、鮮活度、以及在聲場與層次感方面的表現。

如果我們去單項地分析FW1800的素質表現,它有著飽滿的解析力、不俗的動瞬態表現、充沛的低頻下潛與高頻延展——但把這些東西結合到一起聽,它卻顯得異常得溫吞水,甚至有一骨子慵懶的質感。比如,FW1800對信息量的表達較為棉裡針、不會顯得很銳,同時人聲部分的顆粒感有所塗抹、細節卻保留的很完整,傾向於順滑而柔和的表達。

所以初聽FW1800的時候,我錯誤地覺得它缺乏該有的能量感與衝擊力,但實際聽上那麼幾首熟悉的曲子以後發現還是誤會它了,比如李斯特《鍾》中的大動態鋼琴演繹、《Pacific Rim》原聲帶的震撼極低頻,以及包括在編曲優質的流行曲目中,周杰倫《一路向北》前奏富有質感的汽車引擎轟鳴與突然加入的電吉他的那聲震感,FW1800擁有不符合它溫吞水般第一印象的爆發力——此刻仿佛藤原拓海的那頂綠帽直接暴扣在了你頭上,醍醐灌頂

器樂的表現層面,FW1800傾向於對寬鬆度與空氣感的表達,泛音與混響毫不克制,形體感塑造的較為豐腴、第一印象會顯得有些散,但得益於FW1800本身不錯的密度表現,器樂的骨架能夠把聲場撐的較為飽滿,較為靠前的人聲位置導致它沒辦法做到很寬廣的橫向規模,但縱向的空間與深度都有著良好的表達。

木振膜的人聲是非常值得單獨拎出來說道一番的,相比往某些方向去「靠攏」的人聲調音,FW1800可以額外給各種類型的人聲「賦予」一種特殊的味道,這才是木振膜系列最為精髓的地方,它對成熟型男嗓的演繹尤為迷人,女聲不是那麼晶瑩剔透,但也只是比「清新」本身多了一分厚度而已,該有的甜還是在,但可能從粒粒分明的白砂糖變為了更為濃稠的奶茶店糖漿。

而FW1800最絕的地方在於,它尤為適合舒緩、柔情、帶有一定慵懶質感的聲線,比如爵士樂、民謠,在使用FW1800聽大眾向流行曲目時,我更傾向於漫不經心唱腔的梁博《出現又離開》、陳奕迅2015年演唱會無限接近於清唱版本的《無條件》,或者索性打開王若琳的專輯從頭聽到尾,這種風格的曲目,如果你有FW1800,為它們單獨開一個播放器列表,準備好空調和冰飲,沒個把小時八成是不願意摘下的。

如果你曾經短暫迷戀過木振膜的味道,但又被其過於偏科的個性所勸退,又或者你只是仍然對木振膜有所神往、未敢盲狙,FW1800無疑是最為適合的對象,老粉聽得懂、新手嚇不跑,它把典型木振膜的音色與個性用一個現代型耳塞所應具備的素質範圍給「框」住了。不論是放眼目前同質化嚴重的耳塞市場還是以3-4K價位產品應有的產品力去衡量,FW1800都是非常值得推薦的一款經典續作,如果看完本篇仍不確定你是否會喜歡它的風格,推薦結合FX系列與FW10000的過往評測食用。

最後安利一波我個人覺得非常適合用FW1800循環的人聲曲目:

Keith Urban 《Tonight I Wanna Cry》

LINKIN PARK《The Messenger》

梁博《出現又離開》

張敬軒《怎麼可》

陳奕迅《無條件》2015年演唱會版

宇多田光《真夏の通り雨》

王若琳《有你的快樂》

張學友《該不該》

周杰倫《火車叨位去》

片霧烈火《Why, or why not》

林宥嘉《飛》

愛戴《初次與你相遇》

陳潔儀《原來只要為你活一天》

張惠妹《壞的好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4Lsj3MBd4Bm1__YzV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