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功教授病例分享:結直腸癌腹膜轉移,該給患者判手術「死刑」嗎?

2020-03-21     醫脈通腫瘤科

結直腸癌最常見的遠處轉移包括肝轉移、肺轉移以及腹膜轉移,其中腹膜轉移預後最差。對於大多數結直腸癌腹膜轉移的患者,其治療目標是姑息性治療。而有研究結果顯示,對合適的患者進行腫瘤細胞減滅術(CRS)聯合腹腔熱灌注化療(HIPEC),能明顯提高結直腸癌腹膜轉移患者的生存期,並可降低術後長期復發風險。因此,臨床上外科醫生遇到結直腸癌腹膜轉移的患者該不該行手術治療呢?本期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陳功教授結合臨床實踐經驗,分享一例病例提示外科醫生切忌一看到腹膜轉移就給患者判手術的「死刑」。

陳功教授

•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結直腸科 副主任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副秘書長、常務理事

•亞洲臨床腫瘤學聯盟(FACO)副秘書長

•廣東省抗癌協會大腸癌專委會主任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委員

•CSCO結直腸癌專委會常委

•CSCO全國胃腸道間質瘤專家委員會委員、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專家委員會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外科醫師分會常務委員

•中國研究型醫院協會腫瘤MDT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國際肝膽胰協會轉移性肝癌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委會肝轉移分會副主任委員

01 患者信息

患者,男性,28歲,腹部隱痛2月,進食後加重,大便日行2次,不成型,便後疼痛無明顯緩解。近2月來體重明顯減輕(10餘斤),否認手術輸血史,否認傳染病、其他病史,否認家族腫瘤史,否認過敏史。

02

診斷及治療史

影像學及腸鏡病理檢查:2019年11月8日,外院腸鏡提示:距肛門55cm橫結腸近脾曲見環周腫物,內鏡不能通過,活檢病理:考慮腺癌;2019年11月14日,胸腹盆CT示:橫結腸癌腸壁增厚,考慮惡性病變,橫結腸病變處腸旁多發小淋巴結,部分腹膜增厚,可疑種植轉移;2019年11月21日,腸鏡示:橫結腸近肝曲,見環周生長的腫物,表面結節樣隆起,質地脆,易出血,伴有狹窄,不能進境,活檢病理考慮為癌細胞。

基因檢測結果:TP53(19%);TMB-U、MSI-U(不符合評估條件);KRAS、NRAS野生型

專科體檢情況:腹部稍膨隆,腹壁靜脈曲張。腹軟,全腹無壓痛、反跳痛,未觸及腹部包塊,肝脾肋下未及觸及,Murphy征陰性。肝區、雙腎區無明顯叩痛,移動性濁音(-),腸鳴音4次/分。肛門、外生殖器無異常,肛門指診:入指7cm粘膜光滑,未觸及明顯腫物,盆底未及種植結節,出直指套無血染。

診斷:結腸印戒細胞癌,腹膜轉移?

既往治療:2019年11月28日、2019年12月16日、2019年12月31日給予3周期FOLFOX全身化療(奧沙利鉑+氟尿嘧啶+亞葉酸鈣)(外院)。

手術治療:患者因腸梗阻無法進食,外院住院治療,植入腸梗阻導管。2020年2月21日,CT示:梗阻部位大約位於脾曲位置,升結腸、橫結腸擴張。現患者仍訴餐後腹痛,便後無緩解,影響夜間睡眠。2020年3月1日,行上腹部切口後, 逐層開腹後, 探查腹盆腔, 肝臟表面未見明顯種植及轉移結節, 盆底及腹腔未見明顯種植結節。大網膜上可見多量膠凍樣白色結節, 考慮腫瘤。小腸系膜上可見散在白色結節, 考慮種植結節可能。腫瘤位於橫結腸左側, 靠近脾曲, 大小約5*6cm, 質硬, 灰白, 腫瘤為縮窄型。長度為10cm, 所在腸管可見表面受侵。小腸內可及腸梗阻導管, 放置至迴腸末段, 小腸梗阻不明顯, 升結腸及橫結腸可見梗阻, 其內多量腸液及糞便。遂予以行「右半結腸切除術」, 迴腸末段腸壁腫脹, 遂予以切除至距離回盲部50cm小腸, 術程順利, 術中出血50ml, 麻醉滿意, 清點器械無誤後, 予以放置引流管至盆腔。

標本:升結腸及橫結腸一段, 腫瘤大小約5*6cm, 質硬, 活動受限, 上切緣55cm, 下切緣 15cm。標本解剖顯示,腸腫瘤大小約5cmX6cmX6cm, 質地硬, 腫瘤位於結腸全周, 浸潤腸壁全周, 形狀膠凍樣, 粘膜面潰瘍, 侵犯漿膜,淋巴結腫大有:中央組, 中間組, 腸旁組, 腫瘤下極距離遠切緣 15cm, 上極距離近切緣55cm, 肉眼切緣陰性。多原發腫瘤:無。

後續治療:患者於術後第一天和術後第二天行腹腔熱灌注治療,使用5-FU行(1.5g)+3000ml生理鹽水,43°C腹腔熱灌注1小時。

03

總結

2019年11月確診為橫結腸癌,腸鏡病理為印戒細胞癌,CT結果提示可能為腹膜轉移,給予FOLFOX全身化療方案。治療過程中出現結腸梗阻,後植入腸梗阻導管,小腸梗阻得以明顯緩解,然而腫瘤近側的升結腸、橫結腸梗阻無法緩解,後行保守治療。

陳功教授:病例回顧與點評

該患者為青年男性,2019年11月確診為橫結腸癌,腸鏡病理提示印戒細胞癌,基線CT檢查提示腹膜轉移可能,予行FOLFOX全身化療3周期,治療過程中出現腸梗阻,予腸梗阻導管介入治療後小腸梗阻明顯緩解,但腫瘤近側的升結腸、橫結腸梗阻仍無法緩解,腸腔直徑擴張近10cm。予近10日的保守治療後療效不佳,仍影響進食。遂行手術切除治療。臨床上,此類患者應該儘早手術,因為腫瘤進展可致不可逆的閉袢性腸梗阻,由於支配閉袢腸管的血管受壓,閉袢腸段容易發生缺血,絞窄壞死等,單純介入腸梗阻導管無法解除梗阻,只有通過手術切除局部腫瘤或行造瘺等,才有望徹底解除梗阻

事後分析外院猶豫不決是否手術的原因:一是受疫情影響,另一主要原因是由於患者既往影像學檢查提示腹膜轉移可能,外科醫生擔心患者可能無法通過手術解決根本問題,手術的價值及意義值得臨床探討。事實上在本病例中,手術探查可見凍膠樣腫物(類似低級別粘液腺癌),基本只種植於大網膜、小網膜,小腸系膜見散在的凍膠樣微小結節。這與經典的印戒細胞癌腹膜種植轉移還是有區別的。其他腹盆腔均腹膜均未見轉移,和術前肛診陰性一致。

最後行擴大右半結腸癌切除,迴腸-橫結腸I期吻合,患者避免了造口。手術減瘤效果按CRS評分標準,幾乎可以算0分。術中預置引流管,擬次日給予腹腔熱灌注化療(HIPEC)。

在結腸癌患者的治療中,分期診斷十分重要,伴有腹膜轉移的患者預後較差。在臨床上,許多外科醫生在在給病人診斷「腹膜轉移」的同時,也提前為患者判了手術的 「死刑」。其實,我們需要根據患者的影像學表現、臨床查體(尤其是腹部觸診、肛診等)綜合進行判斷,對於臨床表現不甚明顯的腹膜種植轉移患者,強烈建議先行腹腔鏡下診斷性探查,明確PCI評分,以便為後續進行腫瘤精準評估以及制定合理的治療目標做準備。

同行專家評論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腫瘤內科王晰程主任:這樣的病例其實內科醫生也應該學習,這類病人如果PCI評分不是很高又很年輕的話,從減瘤術(外科)加灌注化療中的獲益遠遠大於內科的藥物化療。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腫瘤內科李健主任:初診橫結腸印戒細胞癌,預後很差,該類疾病本身就易發生腹膜轉移,同意晰程教授意見,這類患者藥物治療獲益比較小,治療原則一定以手術減瘤聯合熱灌注為主,藥物為輔,即使懷疑腹膜轉移,也應在腫瘤負荷較低的情況下減瘤。減瘤後藥物選擇應以貝伐珠單抗聯合化療為主,對於化療不敏感腫瘤,個人認為伊立替康(IRI)可能好於奧沙利鉑(OXA)!總之,對於藥物不敏感類型的腸癌,不建議拘泥於指南的治療原則,而應該基於腫瘤發展趨勢做個體化治療。

王晰程教授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內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

•CSCO翻譯小組組長

•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委會 內科學組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委會 遺傳學組委員

•《Annals of Oncology》中文版編委

李健教授

•主任醫師,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內科副主任

•CSCO胃腸間質瘤專家委員會候任主委

•CSCO大腸癌專家委員會常委

•中國醫師協會胃腸間質瘤專委會副主委

•衛健委消化道腫瘤MDT專家委員會委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45r_3ABiuFnsJQVx8U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