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德軍手榴彈穿越百年的跨洋旅程

2019-12-29     輕兵器

核心內容提要



玩過《植物大戰殭屍》遊戲的讀者朋友想必對土豆雷都有所了解,這裡與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版「土豆雷」的故事——



在香港將軍澳地區某公司廠房中發現的M1915球形手榴彈



據港媒綜合報道:2019年2月2日早上,有工人在香港將軍澳地區某公司廠房中發現疑似手榴彈物體,遂報警求助。這是一家製作薯片的工廠,手榴彈安靜地躺在一筐剛從法國進口的土豆中。警方鑑定後驚訝地發現,這枚手榴彈居然是一戰時期德國生產的,雖然沒有擊針,但質量達1kg,說明內部仍然有爆炸物存在,極具危險性。因此,香港警方爆炸品處理科到場協助,堆起沙包做防爆措施,疏散附近停泊的私家車,並將該手榴彈成功引爆。從香港媒體公布的照片看,這枚手榴彈是德軍一戰時期廣泛裝備的M1915球形手榴彈。


香港警方出動爆炸物處理科等特勤力量對手榴彈進行處理



那麼,一戰時期M1915手榴彈的裝備、使用狀況如何?這枚一戰德軍擲彈兵使用的手榴彈緣何會出現在百年之後遠隔千里的香港?


M1915手榴彈的誕生與發展


一戰前,德國人密切關注著遠東日俄戰爭的進展,慘烈的旅順攻防戰讓德國總參謀部的將軍們認真思考著怎樣才能夠讓士兵攻下如此堅固的要塞和陣地。顯然古老的手榴彈進入了皇帝陛下和將軍們的視野,在一戰爆發前,威廉二世皇帝就要求自己的軍隊要擁有比對手更好更多的手榴彈,手榴彈的制式發展在德國興起。就像在索姆河作戰的德軍格斯特爾少校日記中寫到的:「戰爭爆發時的那些臨時性手榴彈逐漸消失不見。工廠製造的型號代替了它們,士兵口中的『鐵渣手榴彈』消失了,他們手中的球形手榴彈被卵形手榴彈取代,當然還可以選擇能扔得更遠的棍形手榴彈。」

顯然,普通人對德軍手榴彈的固有印象是著名的「棍形手榴彈」,在很長時間裡都被認為是手榴彈的標準形態。但其實德軍在一戰時期採取的是「兩條腿走路」的策略,同時發展球形、卵形手榴彈和棍形手榴彈,前兩者被用於戰壕內的角斗,後者用於衝鋒時投擲攻擊更遠處的機槍陣地。


各種型號的棍型手榴彈成為一戰德軍步兵的標誌性裝備



德軍在一戰爆發之初主要裝備的是M1913球形手榴彈,這是一種配用延時觸發引信的手榴彈,採用直徑75mm的球形鑄鐵彈體,外殼由橫豎凹槽構成的預置破片組成,質量為1kg左右,內裝45g炸藥。銅製引信導管由彈體頂部的螺紋開口插入,上面安裝圓形金屬拉環。當使用者拉掉拉環後,導火索在5~7s後觸發炸藥爆炸,最大投擲距離15~20m。此後,為了滿足戰爭時期的大規模生產,又設計了簡化版的M1915球形手榴彈。之後,M1915餅形手榴彈、M1916卵形手榴彈都被設計出來。當然,德國人的標誌性手榴彈是「棍形手榴彈」,也是在這個時期,M1915棍形手榴彈面世了,這是第一種德系棍形手榴彈,被協約國士兵們形象地稱為「馬鈴薯搗碎器」。此後,M1916和M1917棍形手榴彈也改進出來,開始大批量裝備德軍部隊。

這些德軍手榴彈被廣泛用於進攻和防禦,在進攻的同時與火焰噴射器配合,可以突破敵方陣地上的簡易工事,多枚棍形手榴彈捆綁在一起可以形成更大的爆炸物,對一戰時期剛剛誕生的坦克也有殺傷作用。這些手榴彈還與德軍「暴風突擊兵」的形象緊密結合在一起。當然這些「暴風突擊兵」可不是《星球大戰》電影中的白色盔甲士兵,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專門組建的用於突破協約國陣地的敢死隊。英國遠征軍皇家沃里克郡團的查爾斯·卡林頓中尉這樣描述這些德國人進攻時使用手榴彈開路的場景:「先是從遠處傳來喧鬧聲,接著就出現了令人驚懼的場景,視線所及滿是普魯士近衛軍,他們一副蠻橫的樣子,朝我們扔出了致命的手榴彈雨,繼之揮舞冷兵器近身肉搏。手榴彈從天而降,爆炸產生的破片在空中橫飛,一波緊接著一波,離我們越來越近。」


M1915手榴彈神奇三傑


要說德國手榴彈的型號,最神奇的就是M1915這個型號。之所以這次香港「土豆雷」事件中要專門強調發現的是M1915球形手榴彈,是因為在1915年這一年裡先後定型了3種著名的手榴彈,分別是M1915球形手榴彈、M1915餅形手榴彈和M1915棍形手榴彈。如果不說清楚手榴彈的外形,單單說一個型號,是無法準確表述到底發現的是哪一種手榴彈的。

我們先來看看M1915球形手榴彈。之所以能夠混進土豆筐中,自然是因為這種手榴彈長得就像一顆土豆,而如果是其他兩種型號的手榴彈根本就不會被採集進土豆堆中。M1915球形手榴彈是早期M1913手榴彈的簡化型。上面介紹了,M1913手榴彈的外殼是由橫豎凹槽構成的預置破片組成的。但是戰爭年代生產效率是第一位,如何簡化工藝成為手榴彈設計師們必須考慮的問題。M1913手榴彈表面有75~80塊預製破片,其殺傷效果很好,但是製造工藝卻非常複雜。首先要簡化的就是這些預製破片,因此,簡化版的M1915球形手榴彈將這些被預置凹槽分割出來的預製破片重新布置,成為圍繞手榴彈彈體一周的12~14塊預置破片,由此鑄造工藝大大簡化,成本大幅下降,非常適合戰爭年代大規模生產。M1915球形手榴彈還優化了引信,引信導管沿著彈體頂部的螺紋開口插入,引信管的頂部有一個金屬圓形拉環,拉開後5~7s手榴彈會爆炸。這個引信管在存放和運輸過程中是可以拆下來的,以保證安全。使用時由士兵自行旋接安裝即可,非常方便。M1915球形手榴彈質量比M1913手榴彈略重,普通士兵一般最遠投擲15m,後期還被改裝成反坦克手榴彈。


德國在一戰初期使用的M1913球形手榴彈及其引信導管。其外形像菠蘿,雖然預製破片殺傷效果好,但是製作工藝複雜,需要簡化



M1915球形手榴彈是M1913手榴彈的簡化型,外形和引信都進行了重新設計,更加適合戰爭年代大規模生產



第二種M1915手榴彈是被稱為「烏龜」的M1915餅形手榴彈。這種手榴彈和傳統意義上的手榴彈外形迥異,是一種圓盤狀撞擊觸發手榴彈,直徑105mm,厚僅30mm,加上整個手榴彈圓盤上有6根伸出來的引信管,活脫脫一隻伸頭伸腳伸尾巴的烏龜,「烏龜」手榴彈的綽號由此得來。這種手榴彈內裝有3根交叉狀的觸發引信管,任何一處引信被觸發都會爆炸。這種手榴彈又分為進攻型和防禦型兩種,進攻型自重420g,裝藥130g,防禦型自重360g,裝藥20g。由於其扁平的外形,使得一些勇敢的士兵將這種小鐵餅塞入敵方坦克上的觀察窗對車組成員進行殺傷。


M1915餅形手榴彈,像伸出頭的烏龜,故稱「烏龜雷」,可以從戰車觀察縫中塞進


第三種M1915手榴彈可謂大名鼎鼎,就是M1915棍形手榴彈。M1915棍形手榴彈是德軍棍形手榴彈家族中的初期型號,也可以說是德國人在手榴彈領域的重要發明。M1915棍形手榴彈雖然看著較大,但由於採用木柄,手榴彈質量僅820g,比M1915球形手榴彈還輕,但裝藥達到了270g,遠高於球形手榴彈或餅形手榴彈。M1915棍形手榴彈前部是一個薄鋼板圍成的圓柱形彈頭,加上一個260mm的木質手柄,彈頭一側有掛鉤掛在武裝帶上。導火索、雷管和點火器穿過木質手柄通往彈頭。顯然,這種製作工藝更加簡單的手榴彈遠比M1915球形手榴彈更適合戰爭時期的大規模生產,因此棍形手榴彈開始大規模裝備部隊。另外,一名普通的德國步兵可以將這種手榴彈投擲到25~40m的距離,遠遠超過球形手榴彈。這種手榴彈不僅是衝鋒作戰的利器,在戰壕作戰或是城市攻堅作戰中都能夠發揮非常大的作用。


M1915棍形手榴彈,這種初期型棍形手榴彈的拉火繩在木柄中部,而不像後來M1916、M1917的拉火繩設在尾部



由於M1915是第一種棍形手榴彈,所以設計上還遠談不上成熟,特別是這種手榴彈底部的拉火繩很容易被異物掛住後不自覺地拉開,造成手榴彈爆炸誤傷事件。之後的改進型M1916、M1917棍形手榴彈設計時就加裝了一個金屬護蓋,這也就是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看到的士兵將金屬護蓋旋開,將拉火繩拉出來再投擲的情景。


一戰各國手榴彈大全。其中8是M1915球形手榴彈,9是M1913球形手榴彈,13是被稱為「烏龜雷」的M1915餅形手榴彈。右側是棍形手榴彈,其中14是M1917棍形手榴彈,15是M1916棍形手榴彈


穿越時空的M1915球形手榴彈


了解德國一戰手榴彈的情況後,我們繼續分析這枚M1915球形手榴彈如何混到百年之後的土豆筐中,並被運輸到半個地球外的香港。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部分手榴彈,上數第二排左起第一個是M1915球形手榴彈



顯然,這筐土豆不可能是一戰時期生產的,最大可能是法國農民種植土豆的土地是一戰時期的戰場,土地裡面有未爆炸的M1915球形手榴彈。或者還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這枚球形手榴彈的引信根本沒有旋上去,也就是根本沒有使用就由於戰場的混亂而丟棄到了戰壕中。百年之後,當年廝殺的戰壕早已經被平整成為農田,並種植土豆。這枚深埋地下的手榴彈與土豆們年復一年地「生活」在一起,並幸運地從未被挖掘,一躺就是100多年。但聯合收割機的使用讓這枚手榴彈重見天日。若是人工挖土豆,挖到一枚手榴彈怎麼說也在法國就被處理了,根本輪不到運送至香港。而聯合收割機將地下的土豆和手榴彈一起收割上來自動裝筐,由於這種手榴彈的尺寸和外形與土豆太過相似,聯合收割機無法識別,因此與土豆一同裝筐。好在手榴彈在挖掘出來時或許是沒有引信的緣故,也或許百年前的裝藥已失效,總之在機械振動中並沒有爆炸。隨後,這枚手榴彈經過重重檢驗檢疫,居然被打上了出口的印跡,隨著一筐筐土豆被運往香港。而到了香港進行了人工抽檢或是人工清洗,最終M1915球形手榴彈亮出了真身,否則這種帶有45g炸藥的手榴彈如若進入薯片製作機器中進行切割烘烤烹飪,極有可能爆炸,造成人員或經濟損失。


法國農民駕駛的AR4BX型土豆聯合收割機,可能就是這些土豆聯合收割機將土地中的手榴彈當成土豆收割了,好在沒有在收割機中爆炸



香港警方引爆了這枚手榴彈。這枚一戰德國製造的M1915球形手榴彈在百年後的地球另一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總之,一枚一戰時期的手榴彈經過了上百年的時光,待它重見天日時那個曾經血與火的戰場已經遠去,自己身處之地更是距其誕生地相隔萬里,經歷一趟穿越時空的旅行,最後在並不絢麗的爆炸中結束了自己作為手榴彈的使命。




(本文原載於《輕兵器》2019年第5期,公眾號文章有刪改)




編輯:王曉濤 李昊

校對:王曉濤 魏開功

輕兵器官方微博:@輕兵器

輕兵器頭條號:輕兵器

輕兵器快手號:QBQ__208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yW2VW8BMH2_cNUgxd_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