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張之洞當了26年封疆大吏,其中長達14年時間是擔任湖廣總督。張之洞任職湖廣總督期間,為湖北、湖南兩省民眾乾了不少實事,如興辦工廠、開辦學校、訓練新軍、修建鐵路等。聞名於世的京漢鐵路,正是在張之洞的極力推動下修建完工的。
京漢鐵路最初的名字叫盧漢鐵路,始發站是北京前門車站,終點站是漢口大智門車站,全長1214公里,穿越河北、湖南、湖北等省份,始建於1897年,竣工於1906年。京漢鐵路作為清朝第一條南北交通大動脈,從竣工之日起,就在經濟社會發展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張之洞並不滿足於修建一條京漢鐵路,他有更大的「野心」。
京漢鐵路的開工建設,刺激了全國鐵路事業的蓬勃發展。全國各地紛紛提出修建鐵路的計劃。廣東、湖南、湖北3省的紳商提出,修建一條從廣州到漢口的鐵路,命名為粵漢鐵路——由於當時的技術、資金條件不具備修建橫跨長江的大橋,將漢口和武昌連接在一起,所以這條粵漢鐵路實際上只是從廣州通到武昌。
張之洞對廣東、湖南、湖北3省紳商提出的建議表示贊成,但他對他們的經濟實力表示擔憂,主張官督商辦。清廷支持了張之洞的主張,批覆粵漢鐵路的修建由官方主持,三省紳商通力合作。
可是,粵漢鐵路的修建一波三折。當時,以四品京堂候補督辦鐵路總公司事務的盛宣懷,向美國人借款修路,將粵漢鐵路的修築權拱手於人,出賣給了美國。美國又將北段築路圈賣給了比利時。此舉引起了三省紳商的憤慨和不滿,強烈要求將粵漢鐵路的築路權收回來。
張之洞全力支持三省紳商的要求。經過一番艱難的談判,清朝最終以675萬美元的高價,從美國和比利時手中收回了粵漢鐵路的築路權。
1905 年7月,張之洞奉旨督辦粵漢鐵路。粵漢鐵路的建設進入實質性階段。那時候,張之洞已經考慮到粵漢鐵路竣工後,必然要與京漢鐵路連接起來,因此很有必要修建長江大橋。為此,張之洞啟動了前期工作,並聘請日本工程師進行了勘測選址工作。不過,2年後的1907年,張之洞奉召進京,轉任軍機大臣,不再參與粵漢鐵路的建設了。
張之洞走了,粵漢鐵路的建設還得繼續進行下去。
粵漢鐵路全長1059.6公里,比京漢鐵路還短。但是,粵漢鐵路的建設過程遠比京漢鐵路艱辛。清朝末年,革命運動此起彼伏。民國成立後,政局依然動盪不安。各種因素都影響著粵漢鐵路的建設,使得它的建設進度變得非常緩慢。直到1936年8月,粵漢鐵路全線才宣告竣工。9月1日,武昌站才開出第一列直達廣州的列車。
這時候,離粵漢鐵路的開工已有40年。粵漢鐵路堪稱中國修建時間最久的鐵路。
儘管粵漢鐵路修建好了,卻沒有與京漢鐵路連接在一起。漢口和武昌隔著一條長江,遙遙相望,只能依靠長江上的渡輪實現對接。人們期盼著有一天,能夠在長江上修建一座跨江大橋,將漢口和武昌連接在一起,將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連接在一起,讓這條南北交通大動脈真正實現暢通無阻。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武漢長江大橋的修建提上了議事日程。1955年9月1日,武漢長江大橋動工建設。到1957年7月1日,經過為期兩年的艱苦建設後,武漢長江大橋安裝上最後一根鋼樑,完成合龍工程。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正式通車,將漢口和武昌連接在一起。
武漢長江大橋為公鐵兩用大橋,上層為公路,下層為鐵路。由此,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得以對接,改名為京廣鐵路。
京廣鐵路北起北京西站,南至廣州站,正線全長2263.0公里,沿途共設209個站點,途徑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廣東6省1市,是中國經由省會城市最多、連接其它線路最多、運輸最繁忙的幹線鐵路。
100多年來(從1906年京漢鐵路竣工算起),京廣鐵路沿途催生了眾多大城市。石家莊、鄭州等被稱為「火車拉來的城市」,與京廣鐵路的開通運營有極大的關係。湖北、河南、湖南等省份迅速崛起,也與京廣鐵路息息相關。
當我們乘坐列車奔馳在京廣鐵路線上時,有沒有偶爾會想起那個叫張之洞的晚清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