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訴訟檢察官如何炒出一道有靈魂的"菜"?

2020-04-12   法律讀庫

作者: 陳夢君,蘇州市姑蘇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助理。



近階段刑檢條線的檢察官流行自稱"炒菜者",按照這個比喻,作為同一家公司的職工,公益訴訟條線的檢察官則是集買菜(證據搜集)、炒菜(制發檢察建議)職能於一身。

"藥材好,藥才好",烹飪亦然,檢察監督結論的作出必須建立在證據基礎上,因此要炒出一道有靈魂的菜,得先選好食材。姑蘇區檢察院日前剛好在食材採購上摸索出一些心得,且和各位饕客細細道來。

一、融入"偵查"意識

松鼠鱖魚醬汁紅亮、膠稠如漆,雞頭米色如白玉、玲瓏圓潤,白切肉形似書頁、肥瘦相間,青糰子翠色逼人、柔糯清香……。每道菜(案件)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在原材料的採購中,需要因"菜"制宜,根據具體案情搜集證據。

一名高效的食材購買者,在出發前會定製採購清單,以防止迷失在蔬菜區幾十種深淺不一的綠色中。公益訴訟證據搜集工作之前,也需制定調查提綱,確定調查的內容、方式等。

具體採購過程中,檢察官不輕易放過散落在各個角落的有用食材,尤其是在偏僻部位、隱蔽部位的證據。因為如此時搜集的不及時、不全面、不細緻,將影響下一步的"炒菜"工作。蘇州檢察技術部門提供"VR全息復刻技術",這是一個買菜神器,它將菜場(現場)所有的食材(證據)都備齊(復刻),形成電子智慧菜場(三維場景),有需要時隨時可獲取。

二、融入"訴訟"意識

哪怕你身經百戰、獲得過"十佳廚星",但是仍無法保證所有食客都對最終成果交口稱讚。如果你做出來一盤菜,對方就是不想吃還不付錢,這時候會找中立第三人評理,即進入訴訟程序。此時,你用來炒菜的證據資料需要在法庭上進行一一展示。

我們姑蘇檢察院在公益調查實踐中,摸索出了統一的證據採購標準。這是我們公益訴訟調查工作的一張圖片,圖片下方通過水印表明時間、地點、工作內容,這相當於給食材貼上二維碼,實現可溯源。做好出庭應訴準備,是證據搜集中必須緊繃的一根弦。

給圖片加水印,這是證據搜集工作的一小步,卻是公益訴訟"案件化辦理"理念轉換的一大步,這個細節體現了調查核實工作的規範化、標準化、精細化。

三、融入"創業"意識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從證據搜集角度看,刑檢條線的檢察官,像是在星級酒店工作的廚師,配有專業原材料供應商(公安機關);公益條線的廚師們,則像是自主創業的小老闆,要自己去找貨源。

所以,公益訴訟檢察官想炒好一道菜,要有創業的主人翁意識,積極、主動去選購食材,甚至可以想辦法獲取區委區政府、報社媒體等主體的支持,搭建屬於自己的食材供應鏈,並使勁渾身解數施展做菜技藝。最終所賺取的利潤,正是"受損公益修復"。

昨夜閒潭夢落花,今早想做醬黃瓜。公益訴訟檢察官們,走,擼起袖子,買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