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是我國民國史上的一位傳奇女作家,她是奮鬥在革命前沿的文學家,是瀟洒前衛的時髦女鬥士,也是私生活為世人津津樂道的叛逆者。丁玲前半生遊走於多段感情之間,後半生堅貞守著一人,她青年時曾同時與兩位男士同居,中年後與小13歲的青年演員攜手成家,一生的四段感情經歷堪稱驚世駭俗,一直被人非議,苦楚、幸福嘗遍。
早年經歷
丁玲原名蔣偉,1904年生於湖南一個大世家,祖上在官場風生水起,家境富碩,房產眾多。但父親在她4歲時早早離世,本可以作為一個富家小姐長大的丁玲註定與舊式傳統無緣,從小就隨任教的母親在學校出入,接受了先進教育,性格中少有大家閨秀的驕矜,反而熱烈瀟洒,非常叛逆。
父親去世後,母親帶著她和弟弟返回老家,丁家姐弟與舅舅家的表哥一同長大,兩小無猜,長輩們為兩人定了親事。時值五四運動爆發,自由、解放風潮席捲校園,丁玲深受鼓舞,積極參與學生運動,反對封建婚姻模式。1922年,丁玲與女友王劍虹去了上海,進入陳獨秀等人創辦的女校讀書。隔年,兩人又在瞿秋白引薦下去了上海大學旁聽。
丁玲與王劍虹這對年輕的姐妹花性情相投,一路相依相伴,感情篤厚,在上海一間亭子間同住。瞿秋白博聞廣識,思想先進,是進步學生的偶像,他常常光顧兩姐妹的亭子間,深受丁玲和王劍虹的崇拜。瞿秋白與王劍虹你有情我有意,1924年初,兩人走進了婚姻的殿堂,但好景不長,短短半年時間後,王劍虹便去世了。丁玲黯然神傷,獨自離開上海,前往北京學習。
丁玲與王劍虹
驚世駭俗三人行——丁玲、胡也頻、馮雪峰
丁玲在北大旁聽其間結識了青年編輯胡也頻,胡也頻對丁玲一往情深。但當時丁玲家中傳來噩耗,摯友去世,弟弟病故,丁玲心中無限悲苦,無心談情說愛。胡也頻藉由自己比丁玲小一歲,以玫瑰贈心意,在便簽上留言「你的新弟弟所獻」。丁玲不為所動,給魯迅寫信訴說悲痛,但被魯迅當做鬧事信擱置了。
沒等來回信的丁玲與王劍虹的父親一起回了湖南。胡也頻聞訊急忙籌了些路費,義無反顧追到了湖南。身無分文的落魄青年像一團烈火,點燃了丁玲晦暗的天空,她被胡也頻感動了,暗自接納了他。
丁玲與胡也頻
返回北京後,兩人之間的傳聞滿天飛,丁玲逆流言而上,跟胡也頻同居了。期間丁玲想學習日語,經人介紹認識了馮雪峰。馮雪峰其貌不揚,卻非常有文學才華,是頗有聲名的湖畔詩人。他向丁玲傳播革命思想,給了丁玲很大觸動,丁玲將其視為知音,對他產生了異於尋常的感情,但馮雪峰不就離開北京去了上海。
丁玲與馮雪峰
1927年末至1928年,丁玲相繼發表了《夢珂》、《莎菲女士的日記》、《暑假中》、《阿毛姑娘》,震驚文壇。1928年末,丁玲前往上海,從事左聯革命工作,與胡也頻、沈從文創辦《紅黑》,並擦出感情火花。面對相伴的胡也頻與重逢的馮雪峰,丁玲百般彷徨,難以抉擇,竟提出三人同居的唐突想法,馮雪峰和胡也頻竟然還同意了。
三人租住在西子湖畔,丁玲將胡也頻視為丈夫,將馮雪峰當做情人,在兩人之間輾轉流連。但這樣不協調的感情到底無法維持長久。一個周后,備受煎熬的胡也頻找到沈從文訴說苦悶。在沈從文勸解下,胡也頻回到丁玲身邊,馮雪峰接到新的任務轉去浙江,這段荒唐的「三人行」也就此畫上句號,丁玲與胡也頻和好如初。
《紅黑》報刊運營不佳,為了償還負債,胡也頻前往濟南教書。1930年,胡也頻被列為通緝犯,第二年被槍決。丁玲成了單身母親,已結婚的馮雪峰來看望她,丁玲雖然仍愛著馮雪峰,但兩人之間已隔了千山萬水,再也回不到當初了。
平淡的感情,猝不及防的災難——馮達
胡也頻去世後,丁玲將孩子送回了老家,專注革命事業,主編《北斗》報刊。但她的生活一片狼藉,為此馮雪峰建議她再找一個生活伴侶,彌補感情空缺,以便安心創作,並且為她介紹了馮達。
馮達是史沫特萊訪問丁玲時的翻譯,英語很好,為人低調寡言,性格溫平,為工農通訊社做地下聯絡工作。來到丁玲身邊後,他成了她生活上的好助手,常常給她分享新聞,照顧她食宿,也不打擾她寫作。兩人就這樣維持了平和的同居生活。
丁玲與馮達
1933年5月的一天,馮達覺得有危險,便告訴丁玲若自己午夜還沒回來,就讓她自行避難。但他12點多回家時,丁玲並未離開,特務登門抓人,兩人先被壓到了南京,又被關到了浙江。
丁玲入獄後,眾多文學名士都為其發生聲,要求南京政府放人。當時文學家在社會上影響巨大,國民黨礙於社會輿論沒有處決丁玲。馮達否認出賣丁玲,最初丁玲選擇相信他,關押期間還懷上了他的孩子。但1934年4月,馮達竟然為國民黨做了翻譯,他的叛變讓丁玲心灰意冷,也導致了他們徹底決裂,此後一生再未相見。
相差13歲的坎坷姐弟戀——陳明
1937年,丁玲獲釋,輾轉去了延安。在延安的文藝晚會上,丁玲遇到了自己最終的歸宿——陳明。
陳明曾一度活動在上海學生抗日聯盟的前沿,1936年入黨後,他成為了國民黨的抓捕目標,被迫撤往延安。當時丁玲任中國文藝協會主任,陳明是劇團的男主角,後被調為宣傳股長,成了丁玲的直接下屬。
陳明熱情洋溢、高大英俊,丁玲性格豪爽洒脫、大膽熱心,兩人關係非常融洽。陳明勸她「考慮個人問題」,丁玲當場地問:「你看我們倆合適嗎?」當時丁玲已30多歲,情史豐富,又帶著兩個孩子,而陳明才20多歲,這一問把陳明嚇得不輕。他對爽直的丁玲不是沒有好感,但沒有準備與她開啟感情關係。然而兩人之間的關係漸漸發展,還是形成了一種家庭模式。
這種老妻少夫、有名無分的感情模式在眾人眼中是不可理喻的,流言蜚語排山倒海般向他們襲來。丁玲從來不畏人言,但陳明不行,1939年,不堪重負的陳明離開丁玲,去了烽火劇社,很快與女演員席平結婚了。但陳明放不下丁玲,在丁玲的感染下拋下懷孕的席平回到了她的身邊。
丁玲與陳明
1942年,陳明與丁玲正式結婚。陳明為了丁玲的事業和孩子們,拒絕讓丁玲再為自己生育,對丁玲的兩個孩子視如己出。與陳明在一起時,丁玲創作了《我在霞村的時候》、《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田保霖》等眾多作品。
這樁婚姻同樣受到了巨大的考驗。1955年,全國開始興起反右派活動,丁玲和陳明都被打為右派,陳明被發配。通過多方努力,1958年,兩人終於在北大荒團圓。1966年特殊時期來襲,兩人分別被押在秦城監獄,備受打壓、折辱。他們在分離時對彼此承諾一定會活下來,這份承諾成了黑暗中的一束光,幫助他們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
1975年,兩人歷盡千劫,終於再次團圓。此後,陳明想法設法照顧丁玲,為她養雞種菜,調理膳食。老年的丁玲將自己叱吒的秉性藏了起來,成了個多情的少女,跟在陳明身後,向陳明討糖炒栗子吃,如青年男女一樣依偎在陳明肩上。此間,丁玲作了《魍魎世界》、《風雪人間》等大量作品,她曾說:「沒有陳明,我大概活不到今天,沒有陳明,我活到今天也不能寫出作品了。」
1986年,丁玲病重,臨去世前,拉著陳明喃喃道:「你再親親我,我是愛你的,我只是擔心你,你太苦了。」陳明淚流滿面,一吻落在她的額間,兩人44載乘風破浪的婚姻終於畫上了句號。
老年丁玲與陳明
丁玲的一生是坎坷的,她的感情經歷是豐富的,雖然在世人看來不可理喻,但她是真實的、坦誠的、無畏的。她勇於衝破世俗枷鎖、始終敢於追愛的勇氣,換來了後半程風雨與共的婚姻。
她滿懷熱血地踐行革命,為國家謀解放,也滿懷熱血地寫作,投身愛情,她的才思長在愛情感情之上,她的著作流著感情的血。想來一個女人最好的一生,無非就是青少年有人愛也有愛人,中年時有伴侶,老年時有歸宿,丁玲的一生無疑既殘缺又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