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學史上,有兩個公認的「奇蹟年」,其中之一是1905年,這一年是愛因斯坦的「奇蹟年」,原因自不必多說。另一個是1666年,這一年屬於牛頓的「奇蹟年」,原因是這一年牛頓建立了微分學、發現了光的基本性質,同時為萬有引力理論奠定了基礎。很多人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愛因斯坦與牛頓作比較,試圖區分這兩者在科學史上哪一個更偉大。關於這個問題,2005年英國皇家學會舉辦了一場「誰是科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的民意調查,在被調查的皇家學會院士和網民投票中,牛頓被認為比愛因斯坦更具影響力。
在21世紀,牛頓能夠力壓愛因斯坦成為「科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我想,用中國一句老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來形容牛頓,應該不為過。事實上,筆者認為,牛頓不僅是科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他還是科學史上最謙遜、最有智慧的偉大人物。牛頓在世時,當被問及他是如何完成一系列驚人的發現時,牛頓只是含糊地、簡單地回答:「我就是想了想這些問題。」言辭之中絕無半點誇誇其談和沾沾自喜。
牛頓的謙遜還表現在對待開普勒的態度上。我們知道,開普勒的行星運動三定律都可以由牛頓的引力理論推導得出。開普勒的定律是經驗性的,這一點與牛頓的定律完全不同,因為牛頓的定律是理論性的,是純粹依靠大腦的智慧思考得出的抽象的、精巧的數學描述。 但事實上,牛頓最初是利用了開普勒三定律,通過計算並確定了引力的本質,遺憾的是,牛頓在他的經典之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並沒有向開普勒致謝。牛頓後來彌補了這個疏忽,他在寫給哈雷的信中談到自己的理論時說:「可以肯定,我是從開普勒的理論中推導出它的。」
牛頓的一生都在做著介於鍊金術和化學實驗之間的實驗工作,近年來的一些研究表明,牛頓表露出的一些心理或性格異常,其實是因為長期攝入少量的砷和水銀所造成的重金屬中毒引起的。但即使這樣,牛頓驚人的智力從沒有受到影響。比如說,1696年,瑞士數學家約翰·伯努利向數學界發起了一個挑戰,要解決一個名為「捷線問題」(即最速落徑或最速降線)的數學難題,限時6個月,後在萊布尼茲(與牛頓同為微積分的發明者)的要求下時限改為18個月。這個挑戰於1697年1月29日下午被送到牛頓處,在第二天早上,牛頓已經寫下了答案安排人送回瑞士。至此,一門全新的數學分支——變分學,被牛頓發明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kWMQ3IBiuFnsJQVfPr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