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不想上學了,浩浩說我笨,還不讓別人跟我玩。」……
聽到孩子說這些,媽媽的心裡難免忐忑,被嘲笑和排擠,孩子能不能夠應對,情況會不會變得更糟糕。
很多人都被嘲笑過,就連帥出天際的古天樂,在電視劇《圓月彎刀》中,也曾被樓上的江湖人士評論為「樣子平平無奇」。對古天樂的嘲笑並不會影響他的盛世美顏,但是,有的嘲笑就會成為殺人的刀,就像電視劇《芳華》里的何小萍。
何小萍從小生活在缺愛和溫暖的環境中,到了文工團因為出汗比較多,身上有異味,被文工團的人嘲笑和排擠,度過了被辜負慘澹的一生。當然,何小萍的經歷是在特殊的年代發生的,有其鮮明的時代特點,和現在的社會不可同日而語。
孩子間的嘲笑並沒有摻雜利益糾葛,情感糾紛,適當引導,不會對孩子產生太大的影響。但如果家長把嘲笑這件事看得過重,給孩子施加了過多的壓力,反而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加大嘲笑對他造成的影響。
孩子間的嘲笑,大多是善意
嘲笑,雖說是一種笑,但這個笑是取笑,開玩笑,有諷刺意味的笑。毫無疑問嘲笑是一個貶義詞。
大人之間的嘲笑,會有很多的附加意義,比如攀比、諷刺等等,但孩子間的嘲笑,就沒有那麼複雜,甚至大部分孩子都不知道嘲笑是什麼意思。
- 孩子間的嘲笑,男孩女孩大不同
嘲笑是孩子們溝通交流的一種形式。男孩子會用嘲笑作為一種競爭形式,他們用模仿,推搡,罵人等方式來表示嘲笑。比如身材強壯的男孩子,會直接插隊到身材瘦弱的孩子前面,還用挑釁的眼神看著對方。
而女孩子表現的就會相對委婉,比如在背後議論,組成自己的小團體,把不喜歡的人劃到圈子之外,孤立某個同學等等。
- 孩子間的嘲笑,大多是善意
在《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商》中,美國著名心理醫師凱西·科恩說,孩子的嘲笑行為大部分都是善意的,具備高社交商的孩子,能理解這一點,並且多數情況下不會把它看得太嚴重。但是對於在社交方面有困難的孩子來說,嘲笑會帶來很大的影響。對曾經被欺負過的孩子而言,即便是善意的嘲笑也會對他們造成威脅。
但不是每個孩子都有高社交商,對孩子來說,即使是善意的嘲笑也會影響社交和情緒,如何引導孩子正確應對嘲笑,就成為家長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尋找對策應對嘲笑之前,我們應該先解,什麼樣的孩子容易被嘲笑,什麼樣的孩子容易嘲笑別人,了解被嘲笑者和嘲笑者各自的特點,我們就能找到合適的方法去應對。
嘲笑是怎樣發生的?
毛姆在小說《人性的枷鎖》里刻畫的主人公菲利普,是一個經常被人嘲笑的孩子。他天生有一隻跛腳,因為父母早逝,他跟隨做牧師的伯父一起生活。因為他身材瘦弱,又有一隻跛腳,伯父也沒有給他額外的補貼,導致他經常被學校里的大個子欺負。周圍人的嘲笑讓菲利普過早的失去了童年的天真,開始思索人生的意義。
- 被嘲笑者:憂鬱型和挑釁型
像菲利普這樣有天生殘疾的人,很容易成為被嘲笑的對象。身體虛弱、愛抱怨、愛哭、太胖或太矮,看起來與眾不同的孩子也容易被人嘲笑。這種類型的被嘲笑者就屬於憂慮型,他們看起來很沒有安全感。
還有一種被嘲笑者就是挑釁型,他們會主動挑釁別人,嘲笑別人,大聲喧譁,摸別人的頭髮,拽別人的衣服等等。他們挑釁別人的時候肆無忌憚,但一旦他們被嘲笑,就會陷入崩潰,無法應對。
- 嘲笑者-佯裝的優越感
喜歡嘲笑別人的孩子,一般都比較喜歡掌控局面,他們會表現的得意傲慢,而且他們的情緒控制會不好,沒有同情心。
表面上看起來,喜歡嘲笑別人的孩子,時時處處體現出一種優越感,但實際上,很多孩子都是紙老虎,看起來兇悍強大,內心卻柔軟無比。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里講過一個故事,三個孩子第一次去動物園,看到了獅子,都很害怕,但他們的表現完全不同。第一個孩子躲到媽媽背後,說「媽媽我要回家」。第二個孩子臉都嚇白了,但嘴上說「我一點都不怕」。第三個孩子瞪著眼睛,好像很英雄的樣子,還問媽媽,「媽媽,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呀?」
阿德勒說,其實這三個孩子都很害怕,但表現方式卻不一樣。自卑也是,有些人看起來很自負,實際上卻很自卑。他只能自欺欺人,強行讓自己相信「我比別人厲害」。
就像經常嘲笑別人的人一樣,他體現出來的優越感其實是他內心自卑的表現。
孩子被嘲笑,媽媽有辦法
當孩子被人嘲笑的時候,我們可以首先看一下孩子被人嘲笑的原因是什麼。
- 控制引起嘲笑的行為
如果孩子是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被嘲笑,比如不愛洗澡導致身上有異味,書包太髒書本太亂等等,我們完全可以引導孩子改變這些行為,畢竟對孩子來說,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是終身受益的。
但還有一些因素是無法改變的,就像《人性的枷鎖》里菲利普跛腳一樣,就算菲利普把自己的跛腳藏在正常的腳後面,減少走路,也無法改變跛腳的事實。無法改變事實,也沒辦法改變別人,難道就只能束手就擒嗎?當然不是。
菲利普的校長告訴他,「如果你對它心懷抗拒,它只會給你帶來恥辱。如果你把它當成一個必須背負的十字架,當做上帝對你的恩寵,那它對你來說就不再是痛苦的來源,而是幸福的源泉。這個十字架讓你來背,是因為你的肩膀背負得起。」
校長的話讓菲利普好像脫胎換骨重獲新生,身體上的缺陷是不爭的事實,是用盡全身的力量躲避它,還是笑著面對它,選擇按鈕在自己的手裡。
- 坦誠討論嘲笑的話題
孩子遭遇到嘲笑,可能不會馬上告訴家長,但會表現出憂慮,不想去學校等等,家長要及時察覺孩子的情緒。如果孩子不想說,也給孩子留下一扇窗口,告訴孩子,如果你想說我隨時在這裡等候。
家長要避免兩極化,不要用成人的角度對待孩子的問題,說孩子大驚小怪,這沒什麼大不了之類的,或者是過於情緒化,覺得孩子受人欺負了,義憤填膺的慷慨陳詞,讓孩子也覺得自己遭遇了天大的不公,嚴重化自己的境遇。
我們要耐心傾聽孩子的陳述,認可孩子的情緒,讓孩子體會到自己是被理解,被認可的。大部分孩子在表達出情緒之後,被嘲笑的事情就已經翻篇兒了。如果孩子確實需要幫助,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在家練習應對嘲笑的方法,讓孩子能更加遊刃有餘的面對。
- 練習應對嘲笑的方法
在《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商》中,作者凱西·柯恩介紹了很多種教孩子應對嘲笑的方法,在這裡我們簡單的列舉5個供參考。
1.一笑了之
教孩子用幽默面對嘲笑他的人,因為對於嘲笑別人的孩子來說,他希望看到的是他人惱怒或者做出過激的反應,如果別人一笑了之,他反而失去了動力。
比如可以教孩子說,「這招太過時了,還有新鮮的說法嗎?」「說點我不知道的吧」,「呵呵」等等。
2.走開
不管用什麼方法回應完嘲笑之後,一定要教孩子走開,把嘲笑者留在那裡。不要站在那傻傻的等著嘲笑者想出另外的回擊方法,這樣才能掌握溝通的主動權。
3.問不相關問題
我經常跟孩子玩一個叫「打岔」的遊戲,就是答非所問,在面對嘲笑的時候,也可以答非所問,直接問對方不相關的問題。比如當被人嘲笑說「你的鞋子也太醜了」,可以問他,「現在幾點了」,徹底打斷嘲笑者的思路,然後在他的驚訝中離去,不帶走一片雲彩。
4.說出事實
我上小學時的一起打架鬥毆事件讓我印象深刻。一個女生坐在一個男生的後面,女生經常拿著筆在男生的衣服上畫,男生忍無可忍,拎起凳子把女生給砸了,那個場面真的是讓人終生難忘。最後,去醫院,請家長,寫檢查,換座位,才平息了這場戰爭。
被嘲笑的人很容易會失去理智,情緒失控,做一些看起來很過激的行為,這樣會讓嘲笑別人的人更加的肆無忌憚。換個解決問題的思路,遇到這種情況,被戲弄的人直接對對方說出事實,你拿筆畫我衣服了,你踢我的凳子了。直接說出對方的錯誤行為,又沒有夾雜任何的情感因素,這樣的表達是無懈可擊的,同時又是在警告對方不要再做這樣的行為。
5.學習一些反擊的話語
凱西·科恩認為,大一點的孩子可以隨機應變,在面對嘲笑的時候想出適當的反擊的話,但是對於年齡小的孩子,家長有必要提前和孩子一起,準備一些反擊的話。在《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商》種,凱西·科恩列舉出以下話語,可以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順口的,在適當的時候回擊嘲笑他的人。
「就因為我不高興,你就幸災樂禍嗎?」「哦,我還有什麼好說的,該說的你都說了。」「是這樣啊。」「隨便你。」「說得好。」「是,對啊。」「真的嗎?」「那又怎麼樣?」「你在開玩笑,是吧?」「有好玩的事情時,再告訴我。」
孩子喜歡遊戲,以上種種的教孩子應對嘲笑的方式或場景,都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或身份互換的方式,和孩子模擬演練。一方面還原現場,清晰了解孩子遭遇到了什麼,另一方面也能讓孩子用不同的身份去看待自己遇到的問題。通過演練應對的方法,讓孩子在下次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心裡有底氣,知道該如何去應對。
《芳華》里,被群嘲的林小萍是不幸的,但她的不幸,一半歸因於社會因素,另一半則是家庭因素。被嘲笑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被嘲笑之後無處傾訴,像林小萍一樣無家可歸。我們要做孩子堅實的後盾,讓孩子無論遇到什麼風雨,都能想到家是他最後的堡壘,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