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張維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科技部接連就論文發表發文規範。
繼1月29日晚發布通知,明確在疫情防控任務完成之前,不應把精力放在論文發表上;近日科技部又與教育部聯合發布《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要求破除科技評價中過度看重論文數量多少、影響因子高低等「唯論文」不良導向。
顯然,就此次疫情中引發爭議的相關論文發表,已引起高層重視。多位受訪專家指出,我國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科教事業發展導向性問題將因此改變。建議實施差異化的評價排名,完善學術同行評價,並實行代表作和標誌性成果評價。同時防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破除唯論文,不是否定論文。
論文發表惹來爭議
「對『唯論文』的破除,必須鼓掌!」廣西民族大學教授齊愛民告訴《法制日報》記者。
堅決摒棄人才評價制度不合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的現象,從根本上解決我國人才選拔和科研成果評定中出現的問題,這一精神早在2018年和2019年的兩份中央文件中就予以明確。前者為《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後者為《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兩份文件均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
教育部科技司負責人在談及《意見》出台背景時就明確,以破除論文「SCI至上」為突破口,小切口、大轉向,拿出針對性強、操作性強的實招硬招,破除「唯論文」,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
這位負責人更是毫不諱言地指出,近年來,SCI論文數量、被引次數、高被引論文、影響因子以及衍生出的ESI排名等相關指標,已經成為了學術評價,以及職稱評定、績效考核、人才評價、學科評估、資源配置、學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標,「使得高等學校科研工作出現過度追求SCI論文及相關指標,甚至以發表SCI論文數量、高影響因子論文、高被引論文為根本目標的異化現象」。科技創新出現了價值追求扭曲、學風浮誇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問題,不利於高等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不能滿足新時代對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不利於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建設。社會各界對破除論文「SCI至上」、優化學術生態的呼聲十分強烈。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相關問題凸顯。1月29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單位有關專業人員共同在新英格蘭雜誌發表了題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國武漢的初期傳播動力學》的論文,引發了網絡上排山倒海的質疑。
論文內容中「密切接觸者間的人際傳播於去年12月中旬已經發生」,甚至一度被解讀為——科研人員為了發文章,隱瞞數據沒有預警,因此延誤了此次疫情的防治。
科技部於當晚發布一則通知,通知中明確要求,項目單位和科研人員要堅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戰勝疫情中,在疫情防控任務完成之前不應將精力放在論文發表上。
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馮子健對於外界關於「忙著寫論文而在疫情防控上無所作為」的指責,則回應稱,現在不是把精力轉到這方面的時候,現在要全力應對當下的疫情。至於其中的對錯、好壞,要到事後再做反思、檢討。
亟待改革評價體系
對於科技部在疫情防控關鍵時期發出上述通知的舉動,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李志民直言:「說明SCI導向已經把有些科研人員搞得主次不分了,論文只是針對疫情某些問題的醫學或醫療過程的總結,在病毒起源不確定,疫情還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情況下,就搶先發論文的專家至少是缺乏科學精神。」
「湖北武漢發生重大疫情之後,中國科學領域出現的種種怪現象,提醒科技教育主管部門必須儘快貫徹落實黨中央有關科學研究方針政策,改變不合時宜的評價體系。此次教育部科技部出台的《意見》,涵蓋我國科研領域的幾乎所有問題,是一個撥亂反正的重要文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喬新生說。
上世紀60年代,《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在美國正式出版。之後又拓展到社會科學、藝術和人文學科領域並發行了網絡版,成為世界上權威的科學文獻引文資料庫和檢索工具。在國內,SCI論文相關指標已成為學術評價,以及職稱評定、績效考核、人才評價、學科評估、資源配置、學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標。
但SCI論文相關指標直接用於科研評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SCI的本質是文獻索引系統,並非評價系統,不能把SCI論文簡單等同於高水平論文。二是SCI論文的引用數反映的是論文受關注情況,而不能對應於創新水平和實質貢獻,高被引論文更多反映的是學術研究熱點,但並不直接說明其創新貢獻。三是論文主要是基礎研究成果的表達形式,SCI論文相關指標並不能全面反映科技創新貢獻,不適用對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工作的評價。」教育部科技司負責人說。
SCI的異化還很有可能會引發一些學術不良現象。李志民說,為了迎合這種量化指標性的評價模式,有的學者靠熱點、拼湊、抄襲等,短短几年發表數十篇甚至百餘篇SCI論文,卻對解決實際問題沒有任何意義。有些人鋌而走險,採用編造實驗數據、拼改圖片、偽造同行評議人郵件地址等手段,論文發表後被揭露再被撤稿。不少高校為了提高在大學排行榜名次,對學校員工發表的SCI論文實行獎勵制度,在進行人才招聘的時候直接「明碼標價」,有的省份甚至將SCI指標納入到高校建設指標中。
實行綜合評價方式
教育部科技司負責人指出,科學評價學術水平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需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
多位專家指出,不同類型的科研工作,成果的產出形式是有區別的,從評價上要解決「一刀切」問題,既不能只看論文,也不能都不看論文。
齊愛民認為,破除「唯論文」不等於提倡「論文無用」。「學術評價標準是一個軟指標,如何構建?或許正是不容易量化,甚至容易被人掌控和操縱,才逐步向論文靠攏,最終形成登峰造極的『唯論文』。究其原因,就是標準化,影響引子決定期刊雜誌排名,期刊雜誌決定論文質量,這樣可以讓無法標準化的學術思想找到了一個標準化評判路徑。今天,我們有勇氣破除『唯論文』,並不是引導學術界述而不作,更不是讓大家不學無術。」這是一種綜合矯正,是破除以論文發表期刊決定一切的機械化認識。
在齊愛民看來,學術論文仍然是基礎研究類的判斷標準之一。「在形式上,這個標準對於所有人是平等的。」
李志民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並不存在絕對正確的評價指標,只有不斷進化發展,與時俱進的評價模式。此前中央已下發文件,明確實行分類評價,完善學術同行評價,並實行代表作和標誌性成果評價,現在要對此進行認真貫徹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