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宅子的命運
就是一個家族的命運
推開古宅的大門
時光好似穿越一般
引你進入另一方世界
別有洞天
一扇門、一葉窗、一片磚,
都有著歷史的深邃......
在博白那卜鎮那卜村龐河屯新屋隊
我們遇上了 一座客家圍屋
它已靜靜走過150多年的歲月
這座龐氏圍屋的格局為三座九拖廊。
百年圍屋,古韻悠悠
這座龐氏圍屋已經有150多年的歷史。
三條橫屋,九條走廊中軸線主屋……這座布局的客圍屋是客家人的建築生活文化縮影。新屋隊這座占地面積約4公頃的圍屋,格局為「三座九拖廊」,即前後三進(三排)、共有九條廊道,是類似中原漢族府第風格的殿堂式民居建築。
它採用我國民族傳統建築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結構,講究座向,主次對稱,外形堂皇美觀,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其主要特點是屋內廳堂多,天井多。據說,在最興旺的時候,屋內住有200多龐姓族人。
在屋內,許多裝飾都保留著原有模樣。
由於時代久遠,青磚的表層已經開始脫落。
走進圍屋的大門,記者發現,這裡可以在屋內任意穿行到任何一間房間。這也是早期客家民居的建築特點:聚族圍居,外緊內松。
在客家民居的建築中,天井是必不可少的,除了中廳建有大天井外,按照居住的需要,還建有若干個小天井,以滿足採光和排水的需要。
在圍屋中,廳堂兩邊的花窗的圖案,由一小塊一小塊的青磚拼成。地面是用青磚鋪就的,由於時代久遠,青磚的表層已經開始脫落,變得凹凸不平了。
當看到圍屋裡那些精美的木雕和隱約可以看到模糊的壁畫時,我們也許還能想像當年這座客家古圍屋鼎盛時的輝煌。
它的身上 ,藏著一族的歷史
曾在這座圍屋生活過的教師龐正衡,給記者講述古屋的歷史。
曾經居住在這裡的龐姓客家人當年何以有如此財力建如此圍屋?
在這座圍屋生活過的教師龐正衡介紹,這座圍屋是在清朝時期建築,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現大部分房屋仍完好。
這座圍屋一直保持原樣,沒有改變過。
龐氏家譜記載著這座圍屋的故事。
天井多,廳堂多,是這座圍屋的特點。
龐姓族譜記載,住在這座圍屋的龐姓來祖一誠祖公在廣東海南跟兄弟在海南儋州做過官,賺到錢了就回來建房子。
龐姓來祖建房子前,請地理先生來勘探過風水,選中了一塊「螺地」,說這裡是一個「三螺飲水,丁財兩發」的吉祥之地,於是大興土木在這裡建房。
因為是客家人的原因,建造房子的時候,建築模式是參照當時廣東大埔的樣式來建造的,根據他們的財力,建造了格局為「三座九拖廊」的圍屋。。當時大埔幾乎囊括了任何一種客家民居形式,有「客家特色民居大觀園」的美譽。
據傳說,圍屋建好之後,對防盜防賊起到很好的防禦作用。曾經有強盜來這座圍屋探過水,發現圍屋不僅外面有厚厚的圍牆和炮樓,裡面也是四通八達,易守難攻,就沒有強盜敢來這裡搶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