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清苑冉莊,地道戰嘿地道戰,紅色經典永流傳

2019-11-08     韓加君文影

上了點年紀的人,誰不熟悉這首歌呢?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嘿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千里大平原展開了游擊戰,村與村戶與戶地道連成片,侵略者他敢來,打得他魂飛膽也顫,侵略者他敢來,打得他人仰馬也翻,全民皆兵,全民參戰,把侵略者徹底消滅完……

航拍今日冉莊

以上這段歌詞,是紅色經典故事片《地道戰》的主題歌中的一段。這首創作於1965年的歌曲《地道戰》,唱出了全民皆兵的豪邁,成為中國革命史永恆的記憶。

2019年11月5日,中國旅遊報社組織的「我和我的祖國」紅色旅遊媒體採風團,來到了河北省清苑縣冉莊地道戰遺址,對這裡曾經發生的抗戰故事和今天紅色旅遊發展情況進行了細緻的採訪。

今日冉莊一片豐收景象

「地道戰」是冀中抗日軍民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堅持平原抗戰的一大法寶,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解放以來特別是電影《地道戰》在全國的放映後,這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歷史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成為抗戰時期敵後武裝抗日鬥爭的典型代表。

我在南京陸軍指揮學院學習時,學院專門就人民戰爭設置了專題講座,電影《地道戰》和《地雷戰》是教授們重點詮釋的兩個實例。上世紀60年代初,八一電影製片廠運用故事片形式拍攝的兩部軍事教育片,再現了抗日戰爭時期敵後根據地軍民開展地道戰、地雷戰的情景,在翔實記述這兩種曾大顯神威、威震敵膽作戰方式發展過程及其技術要領的同時,生動展示了抗日軍民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熱情謳歌了人民游擊戰爭的偉大勝利,成為膾炙人口、影響甚大的經典抗戰影片。當時,我和戰友們都盼望著能有機會到河北和山東去實地考察昔日地道戰和地雷戰的戰場,親身感悟人民戰爭的磅礴偉大。

今天,當我站在地道戰遺址時,激動的心情無法言表,我而大家一樣,懷著無比的崇敬之情,在導遊的引導下,在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參觀起來。

冉莊地道戰紀念館是革命歷史紀念館。1959年設紀念館,196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加固保存著千米地道主幹線及部分戰鬥工事和地道口。1964~1966年,增設了冉莊地道戰展廳。

導遊侃侃而談,她的傾情講述,帶著我們的思緒穿越時空。

地道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鬥爭的偉大創舉,也是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抗戰時期,冉莊地道長達16公里,對敵作戰157次,曾榮獲"地道戰模範村"稱號。 冉莊地道戰遺址保護區面積約有20萬平方米,房屋500餘處;現存地道3000米,對遊客開放地道1200米;原有高房、暗室、地堡等各類作戰工事140個,開放19處;地下作戰設施掩體、隱蔽室、地下食堂、搶救室、兵工廠、儲藏室、指揮部、翻板陷阱等23類256處,現開放15處。遺址基本保持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環境風貌。

冉莊的"地下長城"全長約有30華里,雖然向遊人開放的僅僅是其中一段,但這一段絕對堪稱精華,在人們熟知的電影《地道戰》中,有其充分地展現。我們在導遊的引導下,走進這左右延展,相互勾連的地下長城,不一會兒就有點發矇。如果不是導遊做引領,我們一行肯定會迷失方向的。

導遊話語鏗鏘:密布如蛛網的地下長城,就好像大平原的血脈,時隱時現中,以其強大的張力,支撐起一個民族永不妥協的精神!歲月流逝,日寇侵華的戰火硝煙,雖已熄滅60個春秋,但日寇在冀中平原燒殺搶掠,製造血腥慘案,亡我中華,給冀中乃至全國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卻永遠不能忘記。有侵略就有戰爭。為捍衛家園,保存抗日有生力量,打擊和消滅敵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冀中平原廣泛展開了地道戰。

河北冀中開展的地道戰,寫進了軍史,寫進了中華民族抗擊侵略的歷史。《冀中的地道戰》是1997年語文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15課的課文,這篇課文從冀中地道戰的出現原因、作用、地道的樣式結構及特點等方面進行了介紹和說明,並對冀中地道戰作了高度評價,熱情頌揚了人民群眾的無窮智慧和頑強的鬥志。 這篇課文,燃起了學生們的愛國之情,讓學生們從下便樹立起了中華民族團結一心抗擊侵略的意識。

過去人們只知道地道戰的故事,這次來到冉莊地道戰遺址,我們又掌握了另外一個史實,這就是:是著名作家孫犁把地道戰寫進了文學作品。

抗戰期間,孫犁一直生活在冀中根據地,根據地無數可歌可泣的人物與事件,留給他很深的印象,並反映到他的作品裡。他曾說過:「所有這一切,都深刻地留在我的印象里,和我的思想、情感融合起來,成為一體。」

有一次,孫犁輾轉聽到了這樣一個故事:蠡縣某村一個幹部,對抗戰工作都很熱心,家庭生活也是和和睦睦。但從1939年春夏之交開始,卻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整宿整宿的不回家。妻子起疑心了,以前即便開會,到半夜或天要亮時,總是回家的,問他原因,總是支支吾吾說不清楚。

妻子不了解詳情,夫妻常常為這事爭吵,一家人也不像以前那麼和睦了。直到有一天,妻子和婆母、小姑子晚上跟蹤他,發現這名幹部到村裡一間閒置的草棚後就不見人影兒了。後來經過家人再三追問,他才說明了情況,原來最近敵特活動厲害,為安全起見,他在草棚的地下挖了一個洞秘密藏身。後來,這名村幹部挖洞藏身的故事在全縣黨員、幹部之間秘密傳播,人們爭相效仿,普及到蠡縣的各個區、村,這也是冀中地道的最初由來。

孫犁根據這個故事創作了短篇小說《第一個洞》,發表在1943年5月19日《晉察冀日報》上。據考,這是最早以文學形式描寫冀中「地道戰」的作品。

從地道中出來,我們的思緒依舊沉靜在地道戰的雄渾壯麗之中。

「朋友,請到俺家的照相館拍張照片,俺家的照相館有八路軍的軍服。」一位冉莊大嫂的召喚把我們拉回了現實,我們的眼前佇立著的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冉莊和向上的人們。

冉莊臨街的房屋,如今大多被鄉親們搞成了商業店鋪,買賣各種土特產和與地道戰有關聯的文化產品,真是琳琅滿目,讓人應接不暇。

看著我對拍照猶豫不決的樣子,那位冉莊大嫂立即展開了業務推介。她說,拍紀念照片俺很有兩下子,還告訴我她曾給演員李幼斌拍過照片呢。接著,大嫂遞過了李幼斌在冉莊拍攝的一張照片,那一刻,大嫂的臉上充滿了自信。

大嫂害怕我還不拍紀念照,接著又鼓動說:大兄弟,看你長得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穿上八路軍軍服一定威風凜凜,嚇壞侵略者。聽到這,我笑了,我被冉莊人的執著精神感染了。

於是,我在冉莊大嫂的幫助下穿上了八路軍軍服,同時操起了一把帶著紅綢布的大刀,那一刻,我眼前又浮現出地道戰的故事……

長纓獵獵,旌旗獵獵,中華民族所向無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XgPT24BMH2_cNUgyTW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