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知道,周星馳是李小龍的頭號粉絲。
周星馳本人對功夫也很感興趣,他甚至說過,其實自己的功夫還不錯。
所以,當了導演的周星馳,拍一部功夫片,也是意料之中。
只是,周星馳風格的功夫片會是什麼樣的?
那一年,周星馳交出了《功夫》這份答卷。
這張答卷,到了今天,已成為經典。
01
在我個人看來,尤其是和《功夫》之後的周氏作品對比,《功夫》算是周星馳中期作品中的集大成之作。
面上來看,《功夫》先是一部致敬電影。
致敬的內容,包括經典電影,如:
阿星救火雲邪神那一段,致敬《閃靈》
(左:《功夫》;右:《閃靈》)
台詞「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致敬《蜘蛛俠》;
斧頭幫被打上天空,則是致敬《黑客帝國》;
包租婆在車裡威脅琛哥的那場戲,致敬李小龍《猛龍過江》。
致敬的,還有時代。
豬籠城寨是片中最早定下來的景,從設計到完成,總共用了四個多月的時間。
豬籠城寨所致敬的,是香港曾經的九龍城寨。
當年,九龍城寨由於歷史原因,成為了三不管的地方。
很多香港犯了法的人就逃到這裡,甚至落地生根。
城寨內藏污納垢,環境惡劣,販毒,走私,殺人搶劫層出不窮,卻無人管轄。
在周星馳這裡,豬籠城寨同樣是一個三不管的地方。
不同的是,豬籠城寨被三不管,是因為太窮,連黑幫都沒有興趣。
反而,卻使這裡享有片刻的安寧。
致敬的,還有文化元素,包括:
--與盲琴師對打的一場戲中,一名琴師牙齒被打飛,用慢鏡頭及特寫拍攝了這顆飛出來的牙齒;
--阿星和包租婆的公路追逐戲中,那飛毛腿設計,還有最後包租婆撞到廣告牌,進而落下:
諸如此類,致敬的,或者說融入的,是卡通及漫畫元素。
豬籠城寨的人物關係,靈感來源於經典港片《七十二家房客》。
(左:《功夫》;右:《七十二家房客》)
至於其中通過特效渲染出來的一些打鬥場面,則致敬了以《如來神掌》為代表的香港粵語長片。
包租公和包租婆的原名,取自《神鵰俠侶》的楊過和小龍女。
交通亭上的一個個掌印,看起來就如同如來神掌的招式。
十二路譚腿,五郎八卦棍,鐵線拳,獅吼功,太極拳蛤蟆功等功夫接踵而至。
這致敬的是香港的武俠小說/電影文化。
此外,《功夫》還用了不少中國民樂。
周星馳認為,這些音樂是曾經在粵語長片中被廣泛使用的。
但除了粵語長片外,他覺得很少人會認真去用這些音樂。
為了這些音樂,周星馳特地租用了大會堂,邀請香港中樂團現場演奏,然後又去國外進修混音處理以達到他想要的效果。
例如包租公出場,帶出豬籠城寨的全貌和民風時,背景音樂用的是《東海漁歌》的第二部分「漁民出海捕魚」。
而配合畫面,我們則看到了豬籠城寨這樣一個宛如置身於世外的市井之地。
至於片中出現多次的《闖將令》,則是港片史上很經典的旋律了。
例如火雲邪神手指夾子彈一幕,《闖將令》的音樂響起,一個絕世高手的形象,立馬被進一步襯托,從而立體化了起來。
而這首《闖將令》,則是通過60年代的粵語長片《如來神掌》帶紅後,在後來的香港電影中,經久不衰迄今。
02
當時國內有本著名的電影雜誌,這麼說道《功夫》:
周星馳這個非功夫片導演,卻拍出了一部最好的功夫片。
既然片名敢叫《功夫》,又是周星馳的牌子,兩者之間如何結合,其實也是個頗為有趣的碰撞點。
於是,一番碰撞下,周星馳和第一任武術指導洪金寶不歡而散。
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創作理念的不合。
但關於這次合作告吹,坊間也有多種版本的八卦。
最為流行的一個版本是洪金寶怒斥周星馳:人不可以只當自己是人,其他人都是狗。
後來洪金寶上吳君如的節目時卻也說過:
其實當時因為自己的劇組被蚊子叮了密密麻麻估計300多個包,於是去香港看病。
結果看病期間周星馳打電話讓他不用再去了。
但這個說法依然有坊間版本說道:
洪金寶看病是真,但洪金寶卻也藉此為由,不回劇組,周星馳無奈炒了洪金寶。
這些都是說法,孰真孰假,也就八卦而已,即無從考證也當不得真。
反正,洪金寶離開後,在崔寶珠的幫助下,袁和平來救場了。
據說,當時袁和平對焦頭爛額的周星馳說了句:放心,沒多大的事。
這位被譽為「天下第一武指」的八爺,功力有目共睹。
《黑客帝國》三部曲,一群老外被袁和平訓練的服服帖帖,而最終出來的效果風靡全球。
《臥虎藏龍》,袁和平一邊搖著頭說李安既文戲和武戲都要是文人說夢話,但卻又幫李安完成了諸如竹林追逐那樣的經典武打場面。
但即使是擅長根據導演風格交出高質量行貨的袁八爺,一開始也犯難。
洪金寶的工作完成到豬籠城寨三大高手切磋的那場戲。
袁和平接手後,從三大高手V.S.盲琴師那場戲開始。
一開始,袁和平也迷惘了:
沒想到周星馳是要拍的是5,6十年代那種粵語功夫片的風格,也就是奇幻武俠片。
會好看嗎?要拍六指琴魔?
好不好看,通過成片早已有了答案。
而從整部電影來看,周星馳要的武打效果,更偏向於對香港功夫片做出一個總結。
洪金寶執導的三大高手的那兩場戲中,風格偏向於硬橋硬馬的傳統功夫片路線。
包括三人分門別派的武功,也是以往香港功夫片中常出現的功夫:
苦力強的十二路譚腿:
兔子裁縫的鐵線拳:
油炸鬼的五郎八卦棍:
而袁和平執導的三大高手V.S.盲琴師那場戲,則偏向於武俠片和粵語長片。
武俠片的部分,則為包租婆和包租公開打的獅吼功,太極拳。
粵語長片部分,則是三大高手V.S.盲琴師的戲,基本上兩個陣營之間的對打,沒有肢體接觸。
六指琴魔的梗就用在這裡了:
盲琴師將琴音化為殺招,用類似劍氣那樣的概念來殺人。
於是,兩相結合,當年《如來神掌》那類掌勁,劍氣在空中飛來飛去的感覺,在片中則變成各種以琴氣發出的勁道。
這勁道再用特效將做成虛擬的刀,拳,甚至是一群高手的具象化呈現。
(60年代粵語長片:《如來神掌》)
(《功夫》)
到了最後一場收尾的高潮戲,阿星V.S.火雲邪神,則進一步做了個大匯總。
情節上,用了武俠小說/片中的主角歷經磨難,獲得奇遇進而成為高手的路線:
差點被火雲邪神打死的阿星,卻被間接打通任督二脈,加上天生武學奇才的資質,一躍成為武俠高手。
而阿星V.S.斧頭幫眾之時,那段打鬥則是致敬周星馳偶像李小龍了。
最後的終極對決,武功方面則是武俠V.S.粵語長片神怪路線:
武俠的那部分,是火雲邪神的蛤蟆功。
神怪路線的部分,則是如來神掌,只差沒有喊出「萬佛朝宗」了。
這場戲,集合了前面幾場打鬥戲的風格之外,又添加了另一個元素:
功夫+特效。
周星馳想要的東西,袁和平最終幫他實現了。
不管挺周還是倒周幫對於周星馳的風評如何,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
周星馳在電影上的成就是非常受人認可的,他對於電影的認真程度甚至是到了極致。
吳君如說:
周星馳當導演並不意外,當年他當演員的時候,就有很多想法。
而很多我們認為可以過的TAKE,他卻反覆要求重來。
這就是他後來這麼成功的原因,他對細節是摳到極致的。
莫文蔚說:
周星馳基本上是睡覺都在想著怎麼拍電影的人。
所以,洪金寶和周星馳碰在一起卻合作崩了的陳年往事,聊做遺憾,孰是孰非,外人也就看個熱鬧罷了。
後來袁和平後來說道:
我不覺得周星馳有多麼的難相處,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他作為導演肯定有他自己的想法。
演員演的不理想,他導演要求重拍很正常,我覺得這個要求不過分,但是他對演員演戲要求嚴格到是真的。
《功夫》上映後,片尾字幕中,動作導演依然掛了兩個人的名字,分別出現。
其中一個,自然是袁和平。
而另一個,是洪金寶,但在英文TITLE上,加了這樣一個詞:Additional。
即:另外一名動作導演。
03
周星馳作品中,致敬的元素不在少數。
當然,也有很多人通過作品向周星馳致敬。
但不同的是:
周星馳的致敬總能和他自己的東西結合在一起,而別人致敬周星馳,也就只是致敬周星馳罷了。
拿《功夫》的這張海報來看,周星馳一手拿著斧頭,一手拿著棒棒糖。
這種暴力+童真的結合,在「周星馳」的語境下,則延續了周氏的無厘頭風格:
正片中,周星馳則一邊用著黑幫,打鬥來製造打觀眾腎上腺。
另一面又通過棒棒糖這個道具,來推進情感。
棒棒糖是什麼情節,相信很多人看過,我不多說了。
但對於阿星來說,這個棒棒糖起到的作用,則像是一條繩子,不斷地把阿星善的那一面拉回來。
這棒棒糖的作用,在那一幕被推上高峰:
被打得不成人樣,本以為命不久矣的阿星,最後留給包租公包租婆的信息,卻是用血在地上畫出的棒棒糖。
《功夫》的內核,依然是周星馳擅長的小人物歷經磨難逆襲的路子。
阿星這個人物,本質是一個鬱郁不得志的小人物。
曾經胸懷大志,卻因為幼時被騙,最終也沒能當上律師或醫生。
正道走不通,只好走黑道。
但黑道那條路上,阿星又被良心所擋著。
這種人物背景下,周星馳進行的無厘頭包裝,通過這兩個情節顯而易見:
幼時阿星沒能當上醫生或律師,是因為被江湖騙子坑了去保護世界和平。
結果,錢被騙了,世界和平沒能保護,反而自己成為江湖騙子。
另一種,則是這類對白:
阿星(回答琛哥「殺過人沒有」的問題):殺人這種事,我每天都有這種想法。
琛哥(對阿星):我一看你的樣子,就知道你除了好事之外,什麼都敢做。
而最終的轉折點,周星馳卻依然用無厘頭的方式來完成人物性格的轉換。
但對我來說,那個情節已經進入一種笑中帶淚的喜劇橋段了:
最終選擇了良心的阿星,在被火雲邪神打得不成人樣的時候,依然用這樣一個行為,闡明了自己的立場:
有人說,《功夫》其實是一個夢,一個小男孩的夢。
這點我是認同的。
在《功夫》的結尾,小男孩阿星和小女孩阿芳在糖果店門口相遇。
在他們身旁,來來往往的人中,有包租公和包租婆,公車上的四眼仔,屁屁仔,有指揮交通的豬籠城寨街坊,還有。。。
這些人,在這個畫面中,都是路人,互不相識。
而小男孩阿星則將他周遭的這些人放到自己的想像中,於是構成了這樣一個功夫的故事。
在這一點上,其實《功夫》又可以簡單地說成:
這是一個男孩心中的英雄夢。
04
《功夫》是2004年上映的。
那幾年間,是中國電影發展的一個新階段。
張藝謀用《英雄》劃開了國產電影的大片時代。
合拍片時代隨之到來。
功夫再次被世界關註:
袁和平在《黑客帝國》中,將一眾老外調教成為銀幕上的高手,風靡全球,於是,那時候的好萊塢電影出現了諸多功夫元素。
李安的《臥虎藏龍》,雖然當時國人存在頗多爭議,但電影卻在世界範圍內揚名立萬。
於是,諸多國內大導演開始投身大製作大卡司的古裝武打片。
陳凱歌拿出了《無極》,馮小剛拿出了《夜宴》,張藝謀又拿出了《十面埋伏》。
但那時,這些作品儘管收割了票房,口碑卻不甚成功。
那一年,周星馳端出來的《功夫》,是少有幾部在票房和口碑上雙豐收的電影。
當時,《功夫》的大陸票房為1.7億,香港6128萬港幣,全球票房總額一億美金。
這票房和現在比起來早已不算什麼。
但在那一年,《功夫》分別是大陸和香港的票房冠軍。
同時,它也成了《英雄》之後,第二部在大陸破億的電影。
到了今天,已成經典。
那一年,《大話西遊》已經於大陸翻紅到爆很久了。
看著港片長大的那一批影迷們,周星馳情懷再度加深。
但《功夫》卻成了周星馳迄今為止,倒數第二部出鏡的電影。
那一年,周星馳42歲。
16年過去了,周星馳的品牌效應依然強勁。
周星馳的票房紀錄,也從當時的1.7億,飆到了後來的三十幾億。
電影票的梗,也從「欠周星馳一張電影票」,到「欠周星馳電影票是否已還清」的討論了。
我不知道00後和10後的觀眾們,看過周星馳電影的還有多少。
但可以肯定的是,對於很多影迷來說,歲月留下的周星馳情懷,還會很久。
只是,《功夫》之後,再也沒有口碑和票房雙豐收的周星馳作品問世了。
或許,《功夫》也算是周星馳迄今為止,最後的巔峰之作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VQYaXYBur8RWXSA97m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