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 亦博 / 文
「這消息不知怎麼就被放出來了,這只是我們談論過的事情。它(格陵蘭)事實上屬於丹麥,我們和丹麥是很好的盟友,我們像保護世界大部分地方一樣保護著丹麥。(買島)這事兒被提起的時候,我就說我在戰略上很感興趣,我們會和他們談談的。」
圖源 視覺中國
8月18日,美國總統在「陸戰隊一號」直升機的轟鳴聲中回答了記者關於「購買格陵蘭」的提問。「這本質上就是一筆大的房地產交易。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格陵蘭島讓丹麥損失很嚴重,他們每年要因格陵蘭島損失7億美元,因此他們損失很大。戰略上來說(買島)對美國是件好事。」
特朗普喜歡炫耀自己的財富,吹噓自己的購買力,比如把自己的姓氏掛在建築物上,給特朗普大廈的電梯鍍金。現在,他似乎又有了更加奢侈的追求:買下世界最大的島——格陵蘭。
01.美國總統的「新商機」
「買島」的消息最早是《華爾街日報》在8月15日報出來的。報道稱,特朗普要求他的高級助手們仔細研究看看,究竟買下格陵蘭可不可行,劃不划算?
高級助手們對總統的要求感到很困惑,一些人甚至認為他在開玩笑。但特朗普幾周以來一直在提「買島」這件事,雖然每次提起時的認真程度都不同——一位聽過總統談論此事的人士表示,事實上,在入主白宮的第一年,特朗普的腦子裡就冒出過收購格陵蘭的想法。
格陵蘭是世界最大的島,面積216.6萬平方公里,但80%都被冰雪覆蓋。人口5.6萬人,九成集中在海岸線附近。它是丹麥王國的海外自治領,擁有一個權力有限的自治政府和自己的議會。
美國總統的動機為何,各家眾說紛紜。對資源的覬覦和對國家安全的擔憂是最主流的意見,但也有人猜測,特朗普之所以熱衷於格陵蘭,是因為他回想起了自己作為房地產開發商的老本行。
無論是在競選集會上、在推特上、在白宮的橢圓形辦公室里還是在出訪外國時,特朗普都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回憶作為地產大亨的往事的機會。
今年5月,他在東京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一起舉行新聞發布會時表示:「(朝鮮)都是海濱地產,就像我們過去在房地產行業說的那樣,是一個很棒的地段。」
地產思維也影響了特朗普的外交理念。他傾向於把領土視為可交易商品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處理中東問題時。在2016年共和黨總統初選辯論中,候選人馬可·盧比奧就譴責特朗普把巴勒斯坦建國的願望當作「房地產交易」——從總統女婿賈里德·庫什納現在正大力兜售的「中東和平計劃」看,盧比奧似乎並沒冤枉特朗普。
02.美國式擴張:買買買
推特上,有網友在歡呼「美國即將喜迎第51州」,有人則把金光閃閃的特朗普大廈PS到格陵蘭的小漁村上。一位《華盛頓郵報》作者迅速仿照安徒生的童話寫了一篇《皇帝的新島》,另一位作者則怒氣沖沖地指責這一「精神錯亂的行為」是「特朗普不適合擔任三軍統帥的最新證據」,呼籲趕快彈劾他。
作為另一個當事人,格陵蘭自治政府的反應頗有外交手腕,表示與美國有著良好的工作關係,並將特朗普此舉視為「對在我們國家及其機遇進行投資的普遍更大興趣的表現」。但同時,自治政府堅定地補充道:「格陵蘭島顯然是非賣品。」
丹麥政府沒這麼客氣了。8月18日,現任首相梅特·弗雷澤里克森在訪問格陵蘭時表示,把這個島賣給美國的想法「很荒謬」,「我希望那不是認真的。」——8月20日,特朗普發推稱,「鑒於梅特·弗雷澤里克森首相的言論,稱她沒有興趣討論購買格陵蘭島的問題,我將把我們預定在兩周內舉行的會晤再推遲一次。」隨後白宮正式宣布,總統取消了原定訪問丹麥的日程。
事實上,美國迄今為止的最後一樁大宗購地,交易對象恰恰是這個北歐王國。1917年,丹麥以2500萬美元的價格把當時的丹麥西印度群島賣給了美國,這就是今天的美屬維京群島。
而美國的領土擴張史就是一部「買買買」的歷史。1803年,美國花1500萬美元從法國手中買下路易斯安那;1867年,美國以720萬美元從俄國手中買下阿拉斯加——時任國務卿威廉·蘇厄德還有興趣購買更多領土,波多黎各、冰島,以及格陵蘭,但最終未付諸實施。
二戰期間丹麥本土被德國占領,美軍遂進駐格陵蘭防備納粹可能的入侵。戰爭結束後,華盛頓順勢提出以1億美元的價格買下島嶼,充作「不沉的航空母艦」。
1946年12月,時任國務卿詹姆斯·伯恩斯在紐約的一次會議上正式向丹麥外長提出了這一建議,結果後者異常震驚,覺得自己遭到了侮辱。哥本哈根的態度很堅決:「出售格陵蘭島不符合我們的榮譽和良知。」
圖源 視覺中國
此後,收購格陵蘭的想法仍然偶爾會浮出水面。1996年,獨立候選人、保守派專欄作家帕特·布坎南在競選總統時,胃口大開地提出購買格陵蘭、加拿大大部分地區和墨西哥的巴哈半島,把北美變成一個單一的超級國家。
這個狂想不足以讓他贏下白宮,卻足夠讓他登上新聞頭條。
03.狂想和現實
傳統的國際法認為,國家領土的變更有五種方式,即先占、時效、添附、割讓和征服。割讓又分強制和非強制兩種,後者指國家自願通過條約將部分領土轉移給他國,包括領土的買賣、贈與、互換等。各類變更在19世紀堪稱家常便飯,在20世紀也為數不少。
按照早年的國際法,領土主權的割讓不需要有關居民的同意,這些居民會自動隨著割讓失去原國籍,成為受讓國的人民。不願意這樣的人可以發表聲明保留原來的國籍,但這往往意味著喪失繼續居住該地的權利。
隨著民族主義的興起,從19世紀開始,許多割讓條約就開始規定割讓只有經公民投票表示同意才能有效。二戰後,公民同意更是成了決定性條件,購買和交換領土幾乎成為了不可能——房地產開發和領土變更之間,顯然還是有差別的。
8月20日,特朗普發推稱「不會在格陵蘭島上建特朗普大廈」,並配上此前流傳甚廣的ps圖(視覺中國圖)
當代的領土變更案例雖然變得極為罕見了,但也不是完全沒有。2016年11月,比利時和荷蘭同意互換兩小塊領土,以反映兩國界河默茲河改道的情況。
最接近「買地」的領土變更案例發生在沙特和埃及之間。2017年6月,埃及將亞喀巴灣通往紅海的兩個島嶼「歸還」給沙特。此舉在埃及國內引發激烈反對,法院兩次裁決政府決定無效,大規模民眾抗議更是此起彼伏。批評者認為,開羅是為了利雅得許諾的200億美元投資而「割地賣國」。
從最初提議到最終落地,埃沙兩國的談判耗時整整6年;荷蘭和比利時的談判也花了4年。這兩個案例中所涉及的領土都無人居住,自然也就不須費力公投,尚且如此曠日持久,而特朗普如果真想買下格陵蘭,必須先說服島上的5.6萬居民,就算他明年連任,時間恐怕也不夠。更何況格陵蘭人民正心心念念著追求獨立,計劃於2019年舉行獨立公投、2021年「做出最終決定」,很難想像他們會對成為「有雪的波多黎各」感興趣。
不過如果特朗普的「狂想」真能實現,好處也還是不少的。格陵蘭的面積約等於美國現有領土面積的四分之一,買下它將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領土擴張。對地產商而言,這裡也是塊不錯的地皮:擁有大片海景和世界上唯一的北極草地高爾夫球場,還有新鮮的空氣、豐富的海產和大量的礦藏。
與此同時,格陵蘭島4/5的面積在北極圈內,隨著氣候變暖導致北極冰層融化,北冰洋的海底資源成為一筆巨大的財富,北極航路的商業和軍事價值也日益突出,格陵蘭島的地理位置就顯得極為重要。
「這個想法並不像標題看起來那麼瘋狂。」美國眾議員麥克·加拉格爾在一條推文中說,「這是一個明智的地緣政治舉措。美國在格陵蘭島擁有引人注目的戰略利益,這絕對應該提上日程。」
《周刊》雜誌的一篇評論文章甚至直接以「為什麼美國絕對該買下格陵蘭島」為題。
俄羅斯普列漢諾夫經濟大學金融管理系的康斯坦丁·奧爾多夫教授則認為,格陵蘭這樣的島嶼價值約估每平方公里500萬美元,整個島就是10萬億美元——超過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當年美國以720萬美元買下阿拉斯加,都被猛烈抨擊是在「毫無用處的土地上花費了數百萬美元」。
然而如今,買下阿拉斯加被認為是安德魯·詹森作為總統的最大成就。《華爾街日報》表示,特朗普對格陵蘭的興趣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出於「為留下政治遺產而進行阿拉斯加式收購」的願望。
但這說明不了什麼。在今年2月對157名相關學者的調查中,安德魯·詹森被評為美國歷史上最糟糕的總統——特朗普排名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