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演員資源逐漸匱乏的情況下,走到第七季的東方衛視《歡樂喜劇人》在郭德綱、宋小寶、岳雲鵬等老喜劇人依然坐鎮,邀請李雪琴等新晉喜劇人帶隊的情況下,集結了秦霄賢、熊梓淇、張大大、純情阿偉等「非傳統喜劇演員」,展現這些喜劇新人逐步接受喜劇訓練,走上舞台成為「喜劇人」的歷程,是這個已經來到第七季的老牌綜藝希望講出的新故事。而該節目已經在東方衛視每周日晚21:00檔熱播。
作者 | 劉浩川
《歡樂喜劇人》第七季的首發演員名單,引發了巨大的關注和爭議。秦霄賢、熊梓淇、張大大、李藝彤、范湉湉、純情阿偉……這個彙集了主持人、女團成員、演員、短視頻博主的首發陣容與觀眾認知中的「喜劇人」有著巨大的出入。
延續了六季的「成熟喜劇人競演」的節目邏輯發生了改變。在第七季的節目中,首發名單內的演員並未被冠上「喜劇人」的定位,而是被視作擁有「歡樂天賦」的「歡樂人」。展現這些喜劇新人逐步接受喜劇訓練,走上舞台成為「喜劇人」的歷程,是這個已經來到第七季的老牌綜藝希望講出的新故事。
進行轉型的原因非常直觀:中國喜劇演員資源有固有的稀缺性。前六季《歡樂喜劇人》已經邀請了中國幾乎所有具有號召力的喜劇表演團體以及其中的主要演員。拓寬喜劇和喜劇人的邊界,一方面服務於《歡樂喜劇人》IP的延續和拓展;另一方面,也為喜劇行業的長線發展注入新生力量。
節目內容設置上,總製片人婁辰認為,「讓觀眾接受選手可以蛻變成喜劇人」是節目的底層邏輯。能否讓觀眾信服選手在喜劇表演上的轉變是節目成敗的關鍵。與往季只注重最終節目的呈現相比,選手準備節目、學習喜劇的過程以及最終節目的效果都是本季節目要表達的重點。這讓節目在競演之餘多了一些養成與真人秀的色彩。
同時,在節目開始的前四期,作為喜劇新人的選手們先到劉老根大舞台和德雲社的劇場,與成熟演員進行配合體驗線下喜劇演出,隨後再轉入棚內競演。讓觀眾接受這種改變,終究需要依靠節目的效果。總導演黃汪梁表示,「東西演的不行,不好笑,連機會都不會給。」
隨著節目上線,與觀眾溝通的過程已經展開並在持續。通過選手和喜劇的「錯位感」引發了巨大關注後,第七季《歡樂喜劇人》將用一季的內容服務於這個「錯位感」消除的過程。
01 | 新人
「喜劇類節目乾的就是人,現在人都讓我們挖得差不多了。」在本季《歡樂喜劇人》的發布會上,主持人郭德綱一句話點明了《歡樂喜劇人》面臨的問題。
婁辰認為,除了通過足夠好笑的內容打動觀眾,喜劇很難具備其他模式上的變動性。而演員則是支撐起內容的「核心資產」。但在過往五六年的運營中,開心麻花、德雲社、遼寧民間藝術團等業內幾乎所有具有號召力的喜劇表演團體及其主要演員都已經登上過《歡樂喜劇人》的舞台。繼續專業喜劇演員競演的模式將不可避免的帶來內容的重複。
行業範圍里,沈騰、賈玲等喜劇大咖自身嘗試的業務範圍逐漸豐富,出現在喜劇舞台上的時間也在減少。後繼的喜劇人資源出現了很大的匱乏。整個行業同樣需要新的喜劇人資源的加入。
同時,團隊觀察到,很多在年輕人中流行的段子和梗其實出產自選秀、真人秀綜藝。喜劇元素是這些綜藝吸引觀眾乃至破圈的一個重要方法。讓觀眾發笑的喜劇能力,或許不僅掌握在專業喜劇演員身上。拓寬喜劇演員的邊界,成為團隊打造新一季《歡樂喜劇人》的主要思路。
具體選角中,最終的人選沒有局限於專業的喜劇廠牌。主持人、藝人、演員等都被納入了選角考量。具備「喜感」或「喜劇潛能」是幾乎唯一的選角標準。
但總導演黃汪梁坦誠,與歌唱、舞蹈等具有客觀標準的衡量形式不同,對「喜感」的衡量是一種基於大量行業經驗的感覺。很大程度上,喜感是一種天賦。「你一看這個人你就覺得他有趣、好笑,哪怕他不說話,這個人也是很好玩,那麼他可能天生適合來做這個東西」。黃汪梁如此形容具有「喜劇天賦」的選手。
比如「喜劇新人」秦霄賢。作為德雲社的新生代相聲演員,秦霄賢依靠搞笑的性格和討喜的表演,迅速收穫了一大批粉絲和喜劇觀眾的關注。其在喜劇上的天賦和良好的觀眾緣毋庸置疑,但從喜劇表演和創作的專業度上,還有進步和打磨的空間,由此被節目組選中,希望其能通過整季節目的歷練,成長為真正的喜劇人。而從前幾期的喜劇表演中,秦霄賢確實一步步展示了其在喜劇方向上的更多可能性,不僅僅是相聲,在小品的表演中,其表現也可圈可點。
再比如「純情阿偉」,也是體現本季選角標準的一個典型案例。他是抖音上的一名短視頻博主,他在2020年5月開始運營自己的搞笑短視頻帳號,講述自己追女神故事的首條短視頻就收穫了275萬點贊。純正的東北口音、可愛的形象、對「純情小人物」的深入演繹,讓他幾乎無縫銜接到了劉老根大舞台與德雲社的表演場域中。節目的第三期表演結束後,郭德綱對他的評價是,「形象真的占便宜,擺在那就像」。
雖然多年在偶像劇領域深耕,熊梓淇作為一個東北人,擁有天生的「幽默感」,在一些綜藝節目中也經常暴露其「喜劇」天賦。在不同節目中展現「綜藝感」的各路藝人也成為節目組的邀請對象。歐弟、張大大乃至李藝彤等人在綜藝中不斷拋梗的能力,也被認為與「喜劇」有共通的特性。
在黃汪梁和婁辰的理解中,對喜劇新人的挖掘,是一個服務於行業和觀眾的系統性工作。「喜劇和快樂,對老百姓來講是剛需,但喜劇從編排到上台需要一個長周期,目前願意全身心投入鑽研喜劇的表演者越來越少,我們必須找到一些新人給市場注入更多活力。」
02 | 蛻變
將一群喜劇新人放到《歡樂喜劇人》的舞台上,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是固有觀眾群體的質疑乃至流失。節目過往「成熟演員」競演的模式已經深入人心。新人演員的加入,不可避免的會面臨表演經驗不足、節目質量下降等問題。
本季敘事的關鍵底層邏輯在於,讓觀眾逐漸信服選手「喜劇人」的人設。節目中的內容與環節設置均為這一底層邏輯服務。黃汪梁表示,喜劇表演難度極大,短期內將選手打造為成熟喜劇明星並不現實。節目組希望為「歡樂人」實現喜劇上的賦能。讓觀眾認識到他們具有喜劇表演的能力,同時擁有經得住觀眾檢驗的作品。當實現了這一「賦能過程」,他們與「喜劇人」之間的錯位感也將逐漸消弭。
為展現選手走向「喜劇人」的過程,《歡樂喜劇人》的單期內容不再僅以競演作品為核心,許多選手準備以及與成熟演員磨合的過程被記錄下來。這加強了節目綜藝或真人秀的風格。婁辰表示,長期以來,觀眾評判喜劇的標準僅有最終的節目好不好笑,喜劇為什麼會好笑,怎樣才算好笑等問題並沒有很好被展示。通過展示這類養成類的內容,節目組也希望讓觀眾對喜劇有更深的了解。
在第二期節目中,張大大與楊樹林的合作表演的劇本被調整到了表演前夜的凌晨三點半,楊樹林直言「沒東西演」,李藝彤則在下台後自責效果不好崩潰落淚。而在第三期「歡樂人」與德雲社的合作中,德雲社演員關九海教李藝彤《八扇屏》貫口的過程則被完整地記錄了下來。通過對選手幕後故事和成長過程的更多展示,節目組嘗試還原選手成為喜劇人的經歷以及一個喜劇節目從劇本到走上舞台的過程。
而在節目流程上,本季《歡樂喜劇人》也設置了充分的過渡空間。沒有一開始就採取進棚錄製的方法。在節目的前四期,參數選手們分別前往了劉老根大舞台與德雲社,在線下表演中實際登台。總製片人婁辰認為,喜劇新人需要經過基層劇場的磨練,真正見到付費進場的觀眾並從觀眾那裡收穫到笑聲後,才能有底氣向電視機前的觀眾展示自己是否具有喜劇能力。
從目前已經播出的四期節目,雖然還不能看出誰有可能成為最後的冠軍,成為真正的喜劇人。但是這個學習、歷練的過程,顯然已經收到了初步的效果。無論是在劉老根大舞台還是德雲社,選手們的表演都有一些可圈可點的地方。
一心想在歡樂喜劇人舞台上嘗試小品創作的秦霄賢,將自身的憨憨人設與小品內容進行巧妙地結合,表演可謂驚艷。相比以往講相聲只需要動嘴,第一次在劉老根大舞台表演,秦霄賢爬到高高壘起的桌子上進行表演,一邊爬一邊後悔「老老實實說相聲不好嗎?我當什麼交換生。」然而爬上去之後,又開心到蹦迪,劉老根大舞台秒變迪廳。而他自己也表示:只有親身感受觀眾的反饋,才能更好地成長。
自稱「鐵嶺第一帥」的熊梓淇,從小對東北喜劇耳濡目染,不但與搭檔表演「搞笑」薩克斯,以其詼諧幽默的現場表現被網友稱為「天生的諧星」,還與純情阿偉組隊出演,和搭檔靳鶴嵐及朱鶴松一起表演了群口相聲。群口相聲考驗的是搭檔之間的配合,既能抖出包袱又要配合得有條不紊。熊梓淇和純情阿偉兩人無論是搶著說包袱,還是跳起來大打出手,甚至連鞋子都扔出去了,都表現得很自然。純情阿偉也因為本場表現僅獲得3張退票,從上一場的「退票王」逆襲成第一名。
而頂著德雲社龍字科大師兄壓力上台的歐弟,表演起相聲來也是像模像樣。他不僅將說唱和b-box及繞口令結合,同時和師兄曹鶴陽嘗試雙簧加模仿秀的表演形式。他也在思索如何將他擅長的和傳統藝術結合:「到底綜藝跟相聲的連接點在哪裡,我該怎麼呈現。」他的作品也被師傅郭德綱評價「這個作品非常的大膽,它既有傳統也有現代融合。」
除了對選手的培養,儘可能給觀眾呈現出好的觀看體驗,對於新人演出可能影響節目效果的問題,節目組設置了「以老帶新」的方式。在線下劇場的表演中,宋曉鋒、楊樹林、孔雲龍等成熟演員和「歡樂人」們一同登場,在選手們表演還不成熟時,他們加入並擔當助演可以保證節目的基本效果,留住固有觀眾,這也給了新選手們緩衝的機會。婁辰表示,如果第一期開始就讓選手自己扛。大量的老觀眾會覺得你憑什麼站在喜劇人的舞台上。「節目不好笑,觀眾連機會都不會給」。與此同時,節目組還邀請岳雲鵬、宋小寶等老喜劇人在節目中擔任帶教老師,李雪琴擔任領隊,幫助歡樂人成長的同時,也為節目貢獻笑點。
從第五期開始,選手們將回歸攝影棚進行競演,並展開淘汰賽的爭奪。「以老帶新」的方法也將延續下來。總導演黃汪梁希望文松、張小斐式的「從助演到主演」的經歷能夠從新的「歡樂人」們身上發生。「有帶隊的人,讓觀眾先能把節目看下去,保證它的喜感。占主演或者助演位置的人就有發光發亮的機會。
東方衛視攜手歡樂傳媒打造的王牌喜劇IP《歡樂喜劇人》,到第七季帶著很強的探索色彩,探索的最終目標則是打破觀眾對喜劇人的「固有印象」,但團隊尋找喜劇新生力量的努力將持續下去。婁辰表示,「如果一季節目之後觀眾仍認為只有宋小寶、賈玲、沈騰等喜劇大咖才算喜劇人的話,相當於我們還得去探討探索新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