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良叔
來源:良大師(ID:liang_da_shi)
電視劇《慶餘年》看了嗎?
老戲骨陳道明,再一次貢獻了教科書級別的演技。
他飾演的慶帝,入木三分。
64歲的陳道明,斜坐龍塌,舉手投足之間,將「九五之尊」「大氣雍容」的帝王之勢,演繹得淋漓盡致。
這不是他第一次呈現「帝王之相」。
早在30年前,陳道明就接拍了第一部帝王劇《末代皇帝》。
他飾演的末代皇帝溥儀,僅靠面部表情,就將江河日下、神經敏感的溥儀,刻畫得入木三分。
《末代皇帝》也讓陳道明火遍神州大地。那時走在大街上,遠遠的,就有人喊他:「嘿!皇上!」
彼時,少年皇帝初長成;此時,又見君王歸來兮。
保持敬畏的陳道明
有記者採訪陳道明,問他,當下的演員和他們那個時代的,有什麼區別。
陳道明直言不諱:
「現在有些演員,對演戲這檔子事兒,失去了最起碼的敬畏。」
演戲還要敬畏?
陳道明說:「是的。」
1988年,陳道明出演溥儀,將其一生的痛苦懦弱、奮力掙扎,展現得惟妙惟肖。
其實,最早《末代皇帝》的主角,定的是姜文。後來製片人覺得年輕俊朗的陳道明,更符合溥儀的氣質,才換了角。
陳道明也沒辜負自己的運氣。
為了演好溥儀,四年時間裡,他日復一日地翻閱相關文獻,推敲溥儀的內心世界,終將溥儀一生的起落跌宕精準演繹,讓《末代皇帝》叫好又叫座。
陳道明也憑此劇,獲得「金鷹獎」和 「飛天獎」兩項大獎。
人紅是非多,很多業內人開始質疑陳道明的演技,說他的形象就只適合溥儀,戲路太窄,沒什麼前途。
導演黃蜀琴也是這麼覺得的。
彼時的她,正準備開拍《圍城》,誰來演方鴻漸,是個大難題。
不能找太陽剛的,也不能找太奶油的,這演員得「恰到好處」。
有人推薦陳道明,她直接否掉了。
直到一次會議,陳道明也來參加。黃蜀琴瞄了他幾眼,看到陳道明半張著嘴發獃,似笑非笑。
一個聲音浮現出來:「這不就是方鴻漸嗎?」
她很快聯繫到陳道明。
本以為一拍即合,可陳道明卻慫了,不敢接這部戲。
因為他讀過《圍城》,認為這是一部深刻的戲,方鴻漸更是一個複雜的人物。而他,目前還駕馭不了。
黃蜀芹也很軸,直接放話:
「目前不行?那我就等你,你什麼時候行,我們就什麼時候拍!」
就這樣,陳道明被「趕鴨子上了架」,成為方鴻漸。
陳道明想必壓力很大,短短10集的《圍城》,他戰戰兢兢地拍了8個月,在演技上更是下了死功夫。
為了展現方鴻漸酸腐的氣質,他日日夜夜找人陪他,尖聲尖氣地練「上海普通話」。
為了體會「時代氣息」,他大夏天穿著民國長衫,戴著圓眼鏡,在家裡踱來踱去。
據說,某日陳道明在家裡叨叨地念著台詞,後背都被汗浸透。
太太怕他中暑,想幫他脫了長衫,誰知陳道明脫口而出:「你要做什麼,蘇小姐?(圍城中的女主角)」
陳道明已「走火入魔」……
在陳道明的死磕下,一個複雜的方鴻漸,走入人們的視野。
電視劇《圍城》也獲獎無數,口碑爆裂。
就連《圍城》的原作者——時年80歲的錢鍾書先生,都特意給陳道明寫了一封信,說:「你讓我看見了一個活著的方鴻漸。」
試問,還有什麼評價比這更高呢?
陳道明並沒止步於此。
他不斷塑造各種人物,不斷推翻「戲路窄」的說法。
飾演《康熙王朝》的康熙,霸氣威嚴,堪稱經典:
飾演《一地雞毛》中的小林時,心有不甘的小市民形象,呼之欲出:
飾演《我的1919》中的顧維鈞,氣節鏗鏘、睿智縝密:
飾演《一九四二》里的蔣介石,陰暗城府、滿懷權術:
「世人多媚骨,唯有君如故。」
對於演戲,陳道明始終敬畏而虔誠,這也許就是他的成功之道。
「演心」的陳道明
陳道明曾說:
「演員不能只帶臉進現場,一定要帶著腦袋進現場,因為演員不是演臉的,而是演心的。」
很多導演,其實挺怕請陳道明的,因為他「太用心了」。
按說你把角色演好就得了,可他卻對劇情、對場景,都事無巨細。
青年導演管虎,曾爆料拍攝《黑洞》時,和陳道明的合作。
陳老師第一次走進片場,就不太滿意。說場景有問題,和劇情不符。我只好請人重新裝一遍。
他演反面人物聶明宇,說要戴個口罩。
我說:「臉都遮住了,觀眾看啥?」
陳老師說:「那是六七十年代,口罩是必需品,觀眾也才有代入感。」
沒承想,還真讓他把聶明宇的神秘陰險演活了。
陳道明還自作主張,為聶明宇設計了「手風琴」。原因很簡單,聶明宇出身名門,那時手風琴就是標配。
而且,壞人為什麼就不能懂音樂?
這種複雜性,對當時習慣了紙片化人設的觀眾,太有衝擊力了:
一面陰險狡詐,一面多愁善感;
一面是絕情狠毒,一面熱衷藝術……
你看,這就是區別。
別人在「演臉」,而陳道明在「演心」。
《建國大業》里,陳道明演閻錫文。
雖然只有50秒的鏡頭,他卻看完了人物的所有背景。
光是服裝,他就要求重做了兩遍。
在電影《歸來》中,陳道明對導演說:
「你這窗戶有問題,那個年代的玻璃,都是拿玻璃泥粘上去的,還可以摳下來,這是一代人的記憶,要保留。」
因為陳道明管得太「寬」,也經常被記者追問,他回答:
「一個真實的環境,會給我巨大的入境感。如果身後都是虛假的環境,會影響到我的發揮。」
拍《我的前半生》時,陳道明戲份不多,他就留在片場看其他人表演。
面對老戲骨,主演馬伊琍有點緊張,問陳道明自己哪裡演得不好。
陳道明馬上說:
「不是,不是,我是老演員,擔心和時代脫節,來看看你們年輕人是怎麼演的,我好配戲。」
這就是陳道明的「演心」。
不但自己追求細節與極致,還能驅動他人共同完善,更能不斷突破自我。
從帝王到書生,從罪犯到廚子……此時的陳道明,人生過半,回首望去,一路崎嶇早已長成了不懼歲月的長青。
扶弱的陳道明
陳道明曾說:
「教養和文化是兩回事。有的人很有文化,但是很沒教養;有的人沒有太高的學歷和學識,但仍然很有教養,很有分寸。」
圈內很多人稱陳道明為陳大俠,顧名思義,他喜歡行俠仗義,打抱不平。
某次我在觀瀾湖打球,遇到一名特級球童。她接待過很多明星,給我講了一件事。
一次,陳道明、齊秦和一位姓孫的明星來打球。
孫明星好像脾氣不是很好,沒一會兒就開始對球童罵罵咧咧。球童都快被罵哭了,但不敢吱聲。因為一旦遭到投訴,一個月的獎金都沒了。
最後,陳道明說話了:
「你自己打不好,怪人家球童幹嗎?!」
這個特級球童就是被罵的那位,她沒有豐富的語言,只是對我說:「陳道明是個好人。」
綜藝節目《傳承者》里有一期,幾十名農村孩子,哼哧哼哧地表演了一段高台花鼓。評委卻認為這番表演缺乏個性,花鼓也沒有新意。
坐在一旁的陳道明,沉著臉,毫不客氣地批評了現場的年輕評委:
「你們對傳統文化毫無理解,居然就直接否定了這個節目。世界上沒有那麼多主角,大部分人可能一輩子要甘於寂寞,甘於平庸,不要打擊他們的努力。」
維護弱者,似乎就是陳道明的習慣。
另一起事件,想必眾所周知,就是那次沸沸揚揚的京圈聚會。
酒過三巡,馮小剛興致盎然地喊女演員苗苗跳一支舞。旁邊的人拍手叫好,唯有陳道明為她解圍:
「第一,人家丫頭作為演員,不便跳這個舞;其次,人家穿著高跟鞋呢,不方便。」
喝酒上了頭的一中年油膩男,非但不聽勸,還起鬨道:「比劃比劃就行。」
陳道明立即懟了對方一句:「你特麼沒見過跳舞啊?!」
聽過這麼一句話:一個人對待弱者的態度,就是他真實的教養。
按這種說法,一個文質彬彬的人,不見得有教養。他可能對強於自己的人,媚相百現,而對弱於自己的人,又是另一副嘴臉。
而一個「口吐芬芳」的人,也不見得沒教養。也許他只是在幫助弱者討回尊嚴。
很喜歡諾獎得主吉卜林給兒子的一首詩,裡面說:「與樵夫村姑交談,別離恭謙之色;與王侯將相散步,別露嫵媚之顏。」
對強者俯首稱臣,對弱者飛揚跋扈,是人之本性,能擺脫這種本性,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教養。
前段時間,在金雞獎活動現場,陳道明隔著人群,遠遠看見了牛犇老師。他三步並成兩步,快速穿過人群,主動彎腰伸手和牛犇老師握手。
這張照片是記者私下的抓拍,並非舞台上的作秀。
這種不經意間的自然流露,最能反映一個人的基本修養。
知世故而不世故,處江湖而遠江湖,「仰俯無愧」四個字,早已是陳道明的人生哲學。
在喧囂混沌的名利場,陳道明真的很「道明」。
通透的陳道明
陳凱歌拍《梅蘭芳》時,找陳道明出演。他卻說想歇歇,將這個機會讓給了孫紅雷。
後來記者問陳道明,他說了一番經典的話:
「人生大部分是空白,忍受不了空白,就要往裡邊填東西,給自己加載。但最好的事兒,其實是跟好朋友一起發獃。」
追求極致的陳道明,也懂得享受人生。
就這點來講,他比多數圈裡人都通透。
他飽讀詩書,琴棋書畫各類運動,手到擒來。
打籃球,陳道明與易建聯比賽罰球,10投8中。
實力超群的球技,連熱愛籃球的李治廷,都直呼「專業水準」。
陳道明的高爾夫球也打得好,年過花甲,拿下了ONE CLUB巡迴賽的高球業餘組冠軍。
在電影《歸來》里,陳道明親自彈奏了一曲《漁光曲》。
陳道明不像其他演員是在裝樣子,人家琴技是真的好,有多好呢?
縱觀娛樂圈,目前只有郎朗敢發挑戰書。
彈著鋼琴演陸焉識,隨手又是一幅人物速寫。
另一幅隨手作畫,被編劇史航收藏,並大讚瞬秒專業藝術生。
能畫,還會寫。陳道明的書法,也被稱為「娛樂圈中最好的」。
不得不說,陳道明是個「全能藝人」。
然而,你不知道的是,他還是個「手藝人」。
一次陪女兒逛廟會,女兒想吃糖人。他擔心不衛生,便買了材料,學著自己做,最終還做成了。
他還觸類旁通,學會了做面人。
這樣手巧的老爸,哪個女兒不愛?
陳道明家裡有一個房間,專門用來放置糖人、面人、木工、裁縫所用的工具。這幾項手工活,他樣樣都拿手。
馮小剛說,他這是「奇技淫巧以悅婦孺」,遠不如一場飯局來得更實際。
的確,比起開公司和參加飯局酒局,彈一首曲子和捏一個糖人,似乎真的一點用都沒有。
可陳道明卻說:「不做無為之事,又何以遣有涯之生?」
人生之通透,莫過於此。
痴情的陳道明
陳道明曾說:
「人與人不能太親密了,但與妻子例外。因為她已經是你的世界了,你的朋友永遠不會成為你的世界。」
陳道明和杜憲,是娛樂圈裡公認的模範夫妻。
陳道明妻子杜憲
兩人相識時,杜憲已在北京廣播學院就讀,陳道明在天津人藝跑著龍套。
杜憲美貌出眾,學業突出,家境優渥,父親杜慶華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據說這位畢業於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得知女兒愛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演員,一心反對。
就連那些追求杜憲的男人,也很納悶兒:「你怎麼就看上這個小演員呢?」
杜憲畢業後,去了北京,成為央視新聞聯播主持。那時候,有人用「中國最美的女人」來形容杜憲,甚至有不少人,看新聞聯播就是為了看杜憲。
彼時的陳道明,卻依然在天津人藝做路人甲,領盒飯。
身處兩地,身份懸殊,陳道明有了強烈的危機感。
為了讓這段愛情開花結果,1978年,陳道明決定報考中央戲劇學院。這一考,才讓命運與愛情都出現了轉機。
正如他多次的公開表白:「如果不認識杜憲,就不會去考中戲。不上中戲,就不會拍那麼多電視劇,也就不會有現在的陳道明。」
杜憲也挺會夫唱婦隨,說:「嫁人當嫁陳道明。」
陳道明卻說:「娶到杜憲,是我三生有幸。」
嗯,這嘴巴也忒甜了……
不由想起年輕時,一位情場高手的告誡:
「男人不用長得帥,也不用多有錢,但是嘴巴一定要甜。」
看看陳道明,發現這真是金科玉律啊!
陳道明,絕對是撒狗糧小能手。他撒過的狗糧,簡直可以出本詩集。
我找幾個,給你看看:
遇到杜憲是我的福分。
第一,她不以學識看人;
第二,她不以金錢看人;
第三,她不以地位看人;
第四,她不以外表看人。
我無一可舉、我什麼都不是的時候,杜憲看上我,說明我太太一點都不功利。只能說是她的偉大,不是我的光榮。
還有:
男人最大的時尚,就是在家多待一待。有多少不回家的人,不是因為事業,而是在酒桌上、歌廳里……如果晚上每個家庭的燈都亮了,也是一種時尚。
楊瀾有次採訪陳道明,他說自己不愛應酬。
楊瀾問,那你平時都幹嗎?
陳道明說:
比起抽煙、喝酒、打牌、去酒吧和迪廳,我更樂意的是在家跟妻子同坐窗下,她繡花,我給她裁皮包,給女兒做衣服。畢竟窗外落葉無聲,屋內時光靜好,才是最大的幸福啊!
「花言巧語」的陳道明,還真沒只停留在嘴上。
在慾望縱橫的娛樂圈,他始終保持著對杜憲的那份痴情。雖然娛樂圈也有人取笑他太宅,太純,妻管嚴,不夠爺們兒……
可是,真正的爺們兒,難道一定要通過抽煙、喝酒、大男子主義、貶低妻子,或是拈花惹草來證明嗎?
陳道明的回答是這樣的:
男人不一定要浪漫,但一定要負責任;
不一定要掙大錢,但一定要養家;
不一定要事事聽父母,但一定要有孝心;
不一定要三從四德,但一定要寵老婆;
不一定要飛黃騰達,但一定要有時間陪家人;
不一定要管孩子,但一定要愛孩子;
不一定要大男子主義,但大事發生一定要拿得了主意。
這就是一個真實的陳道明,一個極致的陳道明。
該慫的時候慫,該磕的時候磕,該怒的時候怒,該玩的時候玩,該甜的時候甜……
而且,這還是一個讓所有男人都害怕的陳道明。因為他讓「好男人」的標準,變得高不可攀。
我太太是陳道明的粉絲,這篇文章也得到了她的提前審閱。她一邊看,一邊發出「嘖嘖」的讚嘆聲。
而我,只能自慚形穢地說:「我努力,我努力……」
本文圖片來源:《末代皇帝》《圍城》等劇照
不負韶華,不負春秋
永葆敬畏,追求極致
【言之有「禮」,天天贈刊】小編將從本文選取1則走心留言,贈送2020年第2期《青年文摘》雜誌1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FW3cW8BMH2_cNUgc9b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