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寧波發現距今8000多年遺址!系浙江首個貝丘遺址,比河姆渡還早千年

2020-05-30     寧波發布

原標題:重磅!寧波發現距今8000多年遺址!系浙江首個貝丘遺址,比河姆渡還早千年

今天上午,浙江省文物局、餘姚市人民政府和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聯合在餘姚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井頭山遺址與公眾見面。專家稱,井頭山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改寫了寧波歷史。

井頭山遺址位置

井頭山遺址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鎮井頭山南麓,東距田螺山遺址1.5公里。遺址埋藏在現地表之下8米左右。2013年底因廠房建設打樁時發現,2014年以來經考古勘探確認為一處埋藏很深、時代較早的史前文化遺址。

2019年9月至今,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立項、浙江省文物局統籌組織,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餘姚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等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大量精美的陶器、石器、木器、骨器、貝殼器等人工遺物和早期稻作遺存,以及極為豐富的水生、陸生動植物遺存,考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收穫。

專家介紹,這些出土遺物主要分為三大類——

第一大類

當時先民食用後丟棄的數量巨大的各種海生貝類(蚶、螺、牡蠣、蟶、蛤、蚝等),膠結牡蠣殼的粗礫石塊。以及用大型貝殼加工磨製的一些貝器(鏟、刀、圓形飾片等);動物骨頭數量不少。較多碎木塊、木棍、木條、小樹枝條、木炭塊和木炭顆粒,以及橡子、麻櫟果、桃核等果核、少量炭化米、雜草種子等植物遺存。

第二大類

人工製品,有陶器、石器、骨器、木器、貝器、編織物等。

陶器,出土陶片修復率不高,可辨釜、圈足盤、缽、敞口盆、小杯、折扁腹罐、釜支腳、陶拍、器蓋、小陶玩等器形,陶質以夾砂陶為主,還有夾炭陶,以及少量夾細砂陶、加貝殼碎屑陶等,陶色以紅褐色為主,還有紅衣陶、黑衣陶,陶胎厚薄不均,燒制火候看似不高,器形多較規整,製作成型用泥條疊築加拍打成形,無明顯慢輪修整技術;紋飾有繩紋、淺方格紋、刻劃紋等,還有少量簡單的紅彩。

石器有斧、錘、錛、礪石、圓盤狀石塊等,數量30多件;上百件骨器,器形有鏃、錐、鰾、鑿、針、匙、珠、笄等;還有不少加工程度不一的木器(用於安裝石斧的菜刀形木柄、木矛形器、用於安裝石錛的「7」字形木柄、點種棒、雙尖頭木棍、無尖頭木棍、刻槽帶銷釘木板、木槳、棒槌形木器、等);還有不少蘆葦(芒草)編織物(蓆子、籃子、筐子、背簍等)。

第三大類

除貝殼以外的動物碎骨頭也較大量;還出土較多碎木塊、木棍、木條、小樹枝條、木炭塊和木炭顆粒;還有不少編織物、繩子的原料(蘆葦杆、芒草杆、還有一些植物纖維等),以及很多的植物種子、果核(橡子、麻櫟果、桃核、少量炭化米、稻穀殼、水稻小穗軸、以及漆樹、黃連木、獼猴桃、紫蘇、灰菜等木本、草本植物的種子)等遺存。

專家介紹,遺址文化堆積總體順著地下小山崗的坡勢由西向東傾斜,發掘區西部文化層距地表深度達5米多,堆積較薄,貝殼和陶片也較少。

自西往東,文化層分布坡度明顯傾斜,堆積層次較多,堆積總厚度增大到2米多,文化層野外分為12層,最東邊的文化層逐漸變薄直至消失,距地表深達10米左右,各類零散遺物夾雜在粘軟的海相淤泥里。表層貝殼和陶片顯示輕度的磨圓度,應與遺址被海水淹沒時被海水長期拍打所致。表層以下文化層,貝殼密度變化較大,但均未顯示沖刷和海水拍打特徵,原生堆積肌理清晰明確。

包含物中除了最多的貝殼以外,少量陶器、石器、木器和骨角器,還有木炭顆粒、木炭灰燼、木條、木棍、、骨頭、燒土塊、膠結牡蠣殼的大小石塊等。

C14測年和文化類型比較研究結果表明,井頭山遺址年代為距今8000多年,是目前寧波地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文化遺存,也是寧波、浙江乃至中國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省考古所所長劉斌介紹,井頭山遺址文化面貌獨特, 是迄今為止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一處海岸貝丘遺址,年代大致在距今8000左右年,總年代跨度約在7800到8300年。這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史前貝丘遺址,是8000年左右海平面高度的直接證據,在研究海洋與環境變化方面有重要意義。

河姆渡文化,在長江流域乃至整個南中國地區均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1973年河姆渡遺址的發現,確立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文明搖籃的嶄新史觀。之後,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文化核心區,先後發掘了鯔山、田螺山等重要遺址。

河姆渡文化是中國江南濕地稻作農業文明的發端,也是濕地稻作農業與傳統採集、狩獵互為補充的復合式生業模式的源頭,河姆渡文化更開啟了適應濕熱環境的以干欄式建築為主體的濕地文化景觀,以不同載體和表現形式反映太陽(太陽鳥)為核心的早期崇拜,還成為良渚文明觀念與美術的主要源頭之一。

新聞多一點

貝丘,古代人類居住遺址的一種,以包含大量古代人類食剩餘拋棄的貝殼為特徵,又稱貝冢。

大都屬於新石器時代,有的則延續到青銅時代或稍晚。貝丘遺址多位於海、湖泊和河流的沿岸,在世界各地有廣泛的分布。在貝丘的文化層中夾雜著貝殼、各種食物的殘渣以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遺物,還往往發現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遺蹟。由於貝殼中含有鈣質,致使骨角器等往往能保存完好。根據貝丘的地理位置和貝殼種類的變化,可以了解古代海岸線和海水溫差的變遷,對於復原當時自然條件和生活環境也有很大幫助。

來源: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甬派、餘姚發布

編輯:羅湘波

點「花花」告知身邊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EvjY3IBiuFnsJQV0wj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