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聲音】美海軍兵力結構未來發展方向分析

2021-01-07     國防科技要聞

原標題:【智庫聲音】美海軍兵力結構未來發展方向分析

來源:軍事文摘 作者: 柳正華

2020年10月6日,美國國防部長馬克埃斯珀在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舉行的線上討論會推出了「戰鬥部隊2045」計劃,提出美海軍在2035年達到355艘艦艇的規模,並在2045年達到500艘艦艇的規模(包括有人艦艇與無人艦艇),並大致提出了各類艦艇的規模目標。相關觀點和看法透視出美海軍兵力結構調整思路,本次調整將對未來美海軍裝備建設產生重大影響。

相關背景情況

戰略對手從地區性力量轉向中俄等大國對手。冷戰結束後,俄羅斯海軍迅速衰落,美海軍獲得了無可匹敵的制海權。美國認識到發生全球戰爭的可能性減小,而地區緊張局勢加劇。在這種背景下,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國家軍事戰略從「全球防禦」轉為「地區防禦」,美海軍隨之將作戰對象從蘇聯海軍調整為地區性力量、所謂的無賴國家等。

美海軍兵力結構未來發展方向分析

隨著世界格局的演變,特別是中國海上力量的迅速崛起,美海軍較早的意識到其主要對手正在轉變為中國海軍,並在軍事能力建設上做出調整。2016年發布的《維持海上優勢的規劃》1.0版、2017年5月發布《未來海軍》白皮書,將「中俄兩大國」列為美海軍面臨的主要威脅。在特朗普政府明確「大國競爭」戰略後,美海軍發布的戰略規劃文件都對此做出了積極響應,如《維持海上優勢的規劃》2.0版提出「美海軍是阻止中國和俄羅斯控制歐亞大陸邊緣及其鄰近海域的關鍵力量」等論調。

戰略主旨從「由海向陸」調整為制海對陸並重。 20世紀90年代,美海軍從「大洋戰略」轉向「由海向陸」戰略,主旨是發揮海軍可以全球抵達的獨特優勢,對世界熱點重點地區實施威懾,對危機事件從海上投送火力和兵力,重點建設能控制全球海岸線兩側500千米的作戰能力。

2017年,美海軍水面部隊司令部發布《水面部隊戰略》文件,率先倡議美海軍應從「由海向陸」戰略轉向「重回制海」戰略,以遏制中國海軍對美國及其盟友利益的威脅與脅迫。指出美海軍奪取制海權並不意味著要始終控制所有海域,而是必要時在足夠長的時間內對關鍵海區實施局部控制。2017年5月,美海軍作戰部發布《未來海軍》白皮書,從海軍頂層首次確認,其戰略正式從「由海向陸」轉向制海對陸並重,並將制海作為首要使命;提出海軍要能在敵方岸基火力範圍外的遠海實施艦隊對艦隊的作戰,並能承受陸基遠程反艦飛彈的威脅,還能在火力多樣且密集的敵方近海地區展開軍事行動,實施對陸作戰。強調在保持對陸作戰能力的同時,全面提高制海作戰能力。

作戰思想從傳統的集中兵力轉變為分布式作戰。 傳統上,美海軍強調大編隊行動。平時,以航母打擊群、遠征打擊群為核心的大編隊分散部署於不同區域實施海上控制;戰時,多個大編隊在戰場集中展開遂行作戰任務。

時任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

在新形勢下,美海軍提出了「分布式海上作戰」概念,核心思想是採用多種編成形式分散部署實施海區控制,包括航母打擊群、遠征打擊群、水面作戰群等。戰時則綜合運用廣泛分布在戰區內不同地域、不同戰域(海、海軍陸戰隊、空、網絡、電磁頻譜、太空等)、不同平台上的戰力,遂行對海打擊,形成和維持制海能力,兵力無需向戰場集中,可有效提升兵力運用的靈活性、快速性。海上力量強調增強艦艇以反艦能力為核心的攻防能力。

提升裝備規模是建設的核心方向。海軍作戰部在《未來海軍》白皮書中明確提出,將擴大艦艇規模作為裝備建設的核心任務,確保海基戰略核威懾的有效性,更新空中制海力量,全面提升艦艇常規作戰能力,發展新質作戰能力等。擴大艦艇規模方面,2016年底強敵海軍完成的海軍《兵力結構評估》將未來骨幹艦艇規模目標從原定的308艘增至355艘,該目標得到《2018財年國防授權法》的批准。事實上,2016年的評估,最初提出美海軍需要653艘艦艇,但為了保持艦艇規模與資源保障之間的平衡,最終將艦艇規模目標需求縮減至355艘。

在特朗普政府《國家安全戰略》《國家防務戰略》提出「大國競爭」戰略思想後,美國海軍又面臨新的作戰形勢,勢必需要對未來兵力結構作出調整。因此美國海軍2019年初即開始著手《綜合兵力結構評估》報告的制定,該評估將綜合考慮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作戰需求。該評估報告最初計劃2019年12月份完成,但最後推遲。美海軍2020年初向國防部提交《綜合兵力結構評估》報告後,國防部長不認可該評估結果,在指示國防部相關部門對報告進行審查的同時,也同步開展海軍兵力需求分析工作。此次國防部長提出的相關艦艇規模目標,很可能是國防部相關機構的研究成果,也將很大程度代表了未來海軍兵力結構的發展方向。

哥倫比亞級核潛艇

兵力結構將發生重大調整

攻擊型核潛艇規模目標大幅增加。 埃斯珀提到,海軍的當務之急是建立一支規模更大,能力更強的潛艇部隊。文件中寫道:「通過研究得出了一致的結論,即需要快速壯大潛艇部隊,要增加至70~80艘。潛艇是未來強國衝突中生存性最強,打擊力最大的平台。海軍必須優先發展潛艇,保障每年度建造3艘維吉尼亞級潛艇」。

根據2019年《30年造艦計劃》中,2021財年後年均採購2艘攻擊型核潛艇,至2035年可達到54艘的規模,至2045年可達到63艘的規模。根據國防部長每年3艘的採購速度,美海軍2035年、2045年將分別可達到69、88艘的規模,基本可實現目標。維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單艇成本30餘億美元,而海軍年度造艦預算僅200億美元出頭,增加1艘艇的建造,會對造艦預算構成較為沉重的負擔。

發展中型航母作為大型航母的補充。 埃斯珀表示,核動力航母仍然是美國「最強大的威懾力量」。但海軍也需仔細考慮支持短距起飛和垂直起降飛機的中型航母,如類似於可搭載10餘架F-35B艦載機的美國級。中型航母執行日常任務和低烈度對抗任務,騰出大型航母來執行高烈度對抗任務。並明確提出海軍應研究核動力航母與中型航母高低搭配形式,海軍需要8~11艘核動力航母和6艘中型航母。

中型航母可能是美海軍重要發展方向。 第一,中型航母的發展論調由來已久。2017年11月11日,美國參眾兩院武裝部隊委員會聯合通過2018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其中一項重要提議是撥款3000萬美元開展中型航母(美國稱為lightaircraft carrier-CVL,直譯為「輕型航母」,但從滿載排水量4~6萬噸級看,應屬中型航母)初步方案設計。此後,美國海軍與海軍陸戰隊於2017年首次提出「閃電航母」概念,即通過在兩棲攻擊艦上部署約20架F-35B戰鬥機,增強作戰能力。這可視為海軍對國會要求的響應。2019年10月,45000噸級的美國號兩棲攻擊艦開展了為期兩周的「閃電航母」概念作戰演練,成功驗證了F-35B戰鬥機出動架次率、飛行甲板保障作業、戰術數據鏈通信、多艦協同控制等性能。2019年10月30日,海軍部長斯賓塞在傳統基金會舉行的圓桌會議上表示,他考慮接受海軍陸戰隊司令發展「閃電航母」的意見。第二,多家智庫研究也提出了發展中型航母的意見。國防部根據2016財年《國防授權法》要求,組織海軍內部小組、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米特研究中心相互獨立地開展了海軍兵力結構研究,三家機構於2017年提出了2030年海軍兵力結構構想,其中前兩者分別提出了發展3艘、10艘中型航母的建議。

綜合來看,中型航母造價與運行維護費用相對便宜,可遂行部署任務與中低烈度對抗任務,可較好的分擔大型核動力航母的部分工作,且符合當前美海軍「分布式海上作戰」的思想,因此發展的可能性較高。

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分布式作戰訓練中心

大型核動力航母可能短期內不會下降。根據埃斯珀的觀點,大型核動力航母可能維持8~11艘的規模。根據大型核動力航母的服役現狀及美國政府對大型核動力航母的依賴、以及高昂的造價,預計較長時間內很可能維持11艘的水平,未來逐步下降。在2019年《30年造艦計劃》中,美國海軍即提出提前退役杜魯門號航母的建議,以騰出資金髮展其他先進裝備,但該方案隨即被特朗普政府直接否決。

核動力航母是美國海軍數十年的海上作戰核心,一旦爆發衝突,美國領導人最先問的是「最近的核動力航母在哪裡」。美國國內對核動力航母作戰能力的高度認同及1艘數十億乃至上百億美元的建造成本,也使得其很難提前退役。

大中型水面艦構成可能發生較大調整。埃斯珀表示,海軍應維持60~70艘中型水面戰艦。他雖未明確提出大型水面艦艇的數量,但在國防部長辦公室4月份披露的研究建議中,即提出大型水面艦維持80~90艘的規模目標。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在2020年1月發布的《向決策為中心的水面艦隊轉型報告》中提出的規模目標:將大型水面艦規模從104艘降至78艘,中型水面艦維持52艘不變,但發展96艘2000噸級可搭載少量人員的「可選無人艦」;在哈德遜研究所2020年6月發布的《美海軍2045年部隊結構規劃》中也提出,大型水面艦77艘、中型水面艦52艘的規模目標,並提出發展91艘可選無人艦作為水面主戰艦的補充,兩智庫的觀點高度一致,也與埃斯珀的觀點基本相似。

兩棲艦艇大幅增加。 2019年7月,美海軍陸戰隊發布《司令部規劃指南》提出,除兩棲攻擊艦、兩棲船塢運輸艦等大型兩棲艦外,還可能發展中型兩棲艦、遠征海上基地、遠征快速運輸艦、基於商船改進的兩棲艦、無人水面艦等,構建更靈活、更經濟的兩棲艦隊,適應不同的作戰需求。

從美國海軍的發展規劃看,可能更多的是發展中型兩棲艦,大型兩棲艦基本維持穩定。在2021財年預算申請中,美海軍和海軍陸戰隊提出發展新一代中型兩棲艦,要求能支持遠征前進基地作戰(EABO)及分布式海上作戰概念。根據預算審查文件,該艦可能基於澳大利亞的一種船塢登陸艦設計,是一型尾部登陸艦,將與登陸艇一樣執行搶灘登陸,卸載相關裝備和車輛。

無人艦艇可能成為海軍兵力結構重要構成。埃斯珀提到,美海軍未來將大量投資建設無人平台或者有人/無人兩用平台,數量在140~240艘之間,並表示「無人艦艇人力和費用成本相對較低,但能執行從補給和偵察到布雷和飛彈打擊等多種任務,能極大增強海軍艦艇攻防能力」。

海軍2020年初提出的《綜合兵力結構評估》報告中提出,未來兵力結構將包括435艘艦艇,其中45艘為大中型無人艦艇。無人系統必將成為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並成為美海軍兵力結構的主要構成之一。事實上,美海軍已著手多型無人艦艇的發展,計劃在未來5年採購10艘2000噸級的大型無人艦,12艘超大/大型多任務無人潛航器,近200艘中小型制式反水雷艇、ISR無人潛航器,數十架航母載無人加油機、廣域海上監視無人機等。

美國海軍紐奧良號船塢登陸艦正在接收補給

艦隊兵力結構調整的原因

實施「分布式海上作戰」思想需要更大規模的艦艇。在新戰略下,美海軍正大力推進「分布式海上作戰」概念,要求眾多海上編隊分散部署,對關鍵海域實施控制,戰時戰區的各種力量可協同遠程對戰場目標實施打擊,以強化制海作戰能力。但根據「355」艦艇規模目標,在編入航母打擊群、遠征打擊群後,水面主戰艦數量所剩無幾,難以組建大量水面作戰群實施分布式作戰。因此根據新的戰略需求及作戰思想,制定新的、規模更大的兵力結構目標,成為了當前的重點。

實現當前的「355」規模目標存在現實困難。美國國會預算署根據2018年發布的《30年造艦計劃》估算,海軍平均每年造艦投入需達到289億美元,比海軍估算的高1/3;與2018財年海軍199億美元的造艦預算申請相比,高出44.5%,與2019財年申請的219億美元相比,高出31.9%;與過去30年平均造艦投入相比,高出80%;與過去6年的平均造艦投入相比,高出50%。從以上數據可看出,美國海軍實現新的造艦計劃需要保持較高投入,而這面臨較大難度。美國防部長表示,未來幾年國防預算可能基本維持不變,艦艇採購經費也難有實質性增長。未來10年將開始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的批量建造,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每年將會占用25~30%的造艦經費,將進一步加劇造艦經費緊張的局面。此外,即使實現了355艘的艦艇規模目標,艦艇運行維護和人員費用也將隨之大幅增長。正如海軍部長莫德里所說,「如果預算上限基本保持不變,這種規模增長是海軍根本無法承受的」。

新的兵力結構體現的是預算支持水平和艦艇規模需求之間的綜合平衡。如何在預算支持水平和艦艇規模需求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是美海軍兵力設計的核心問題,也是反覆斟酌的難點。預算支持水平難以大幅增加,而要求擴大艦艇規模的情況下,美海軍只能另闢蹊徑,一是降低造價昂貴的大型水面艦的規模,建造造價相對便宜的中型艦艇,通過「高低搭配」的形式,既滿足作戰需求,又降低艦艇建造與維護成本。二是通過大力發展無人艦艇,輔助有人艦艇執行任務,解放出部分有人艦艇遂行更重要的使命任務,或者有人-無人艦艇組成小型編隊部署,作為「分布式海上作戰」的重要節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8qp23YBetPpsA5IzC2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