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一個至關重要的全球性課題

2019-12-13     福州疾控

食源性疾病

Foodborne diseases

關於食源性疾病,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博士在2019年舉辦的首屆糧農組織/世衛組織/非洲聯盟國際食品安全會議開幕致辭中接連提出並回答了幾個值得我們慎思的問題:

Ø 有多少人會因為腹瀉去看醫生?(很少)

Ø 即使他們去了,將症狀歸因於食品受污染的機率有多高?

(很低)

Ø 即使診斷為食物中毒,報告至衛生主管部門的情況有多少?

(極少)

Ø 由於嚴重的報告不足,全球食源性疾病負擔一直不為人知,直到世衛組織2015年發布首份評估

Ø 今天,我們知道化學品、病毒、細菌和寄生蟲導致的食源性疾病每年有十萬人喪生。

2015年12月3日世衛組織發布了首個全球食源性疾病負擔的估算報告

報告描述了細菌、病毒、寄生蟲、毒素和化學品等31種病原體造成的食源性疾病負擔。儘管五歲以下兒童僅占全球人口的9%,但他們卻幾乎占食源性疾病死亡的30%;腹瀉構成全球食源性疾病的一半以上負擔,每年5.5億人患病和23萬例死亡;引起腹瀉的主要原因是食用受到諾如病毒、彎曲桿菌、非傷寒沙門菌和致病性大腸桿菌污染的生的或未煮熟的肉、蛋、新鮮農產品和乳製品。該報告是迄今為止被污染的食物影響健康和福祉的最全面報告。

01 背景

食源性疾病已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全球性課題,不僅給社會經濟帶來極大的損失,更重要的是影響到人類的健康與生命安全!

近年來,國內外食源性疾病明顯增加,但報告的發病率仍大大低於實際發病率,究其原因是由於大多數食源性疾病患者缺乏對食源性疾病的認識,未能到醫院就診和及時向有關衛生部門報告;其次,有些食源性疾病的診斷還缺乏實驗室的檢測技術或檢驗儀器設備等。

02 定義

通俗講就是「吃出來的病」

指食品中致病因素進入人體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還包括經食物而感染的腸道傳染病、食源性寄生蟲病、人畜共患傳染病、食物過敏,以及由食物中有毒、有害污染物所引起的慢性中毒性疾病。

02 致病因素

食源性疾病是一大類疾病,其致病因素多種多樣,包括生物性和非生物性因素,可以由微生物及其毒素、寄生蟲、生物毒素、真菌及其毒素和化學污染物等引起。

常見的生物性因素主要有沙門氏菌、大腸埃希菌屬、副溶血性弧菌、志賀氏菌等細菌;囊尾蚴(絛蟲)、弓形蟲等寄生蟲;諾如病毒、A肝病毒等病毒;河豚毒素、石房蛤毒素、四季豆中的皂素、馬鈴薯長芽後的龍葵素、黃麴黴毒等有毒動植物及其毒素和真菌毒素。化學性因素主要包括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非法添加劑和加工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有毒有害物質等。物理性因素主要為放射性物質的開採、冶煉、國防以及放射性核素在生產活動和科學實驗中使用時,其廢棄物不合理的排放及意外泄露

03 典型症狀

典型症狀為胃腸道症狀

(嘔吐、腹瀉、腹痛)

有時也表現為非特異性症狀。大部分食源性疾病患者由於病情較輕,僅有小部分人就醫,在就醫過程中大多給予對症治療未做生物樣本的檢測,或僅做部分細菌未做病毒的檢測,但病毒也被認為是引起食源性疾病常見的病原體。

04 預防

《食品安全五大要點》

保持清潔;生熟分開;做熟;保持食物的安全溫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05 監測系統

食源性疾病是可以預防的

每個人都可以發揮作用

2010年起,我國全面啟動食源性疾病監測工作,逐步構建主動監測與被動監測互為補充的食源性疾病監測、預警與控制系統,對食源性疾病進行「全方位監視」,從而避免「三聚氰胺」這樣的事件重演。已完成構建和部署的監測系統包括食源性疾病監測報告系統、食源性疾病分子溯源網絡、食源性疾病暴發監測系統,同時開展人群調查。

食源性疾病監測報告系統由遍布全國的哨點醫院構成,2019年福州覆蓋各縣市區共96家,它們就像站崗的哨兵,這些哨兵能夠對每個病人的信息進行關聯分析,早期識別食源性疾病暴發線索,並通過預警和干預措施防控疾病蔓延。如果您到當地的哨點醫院看病,醫生認為是由食品或者懷疑由食品引起的,就會對症狀、可疑食品、就餐史等相關信息進行詢問和記錄。哨點醫院所在地的疾控中心會對這些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如果陸續發現吃過相同食物或者在同一個地方吃過飯的其他人也出現類似症狀,就會及時進行核實和調查,隨後順藤摸瓜找到致病元兇並進行預警和控制,避免更多人生病。

食源性疾病暴發監測系統由全國的省、市、縣三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構成,通過對已經發現的暴發事件進行調查和歸因分析,找到這些事件背後的「共同特徵」,掌握我國暴發事件的高危食品和危險因素,為政府制定、調整食品安全防控策略提供依據,從而採取相應的控制措施,降低污染水平,保護人群。

資料來源 | WHO、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教材

供稿 | 公共衛生科

編輯 | 冬小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6NREm8BMH2_cNUgef3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