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前半句說的便是唐宋八大家中的蘇家三父子,其中蘇洵為父,被稱為「老蘇」;蘇軾和蘇轍為子,蘇軾居長,人稱「大蘇」,蘇轍為弟,人稱「小蘇」。而其中,最令人稱道的便是蘇軾蘇東坡,不僅僅擁有極高的文學造詣,還擁有曠達、諧趣、圓通的文學性格,作品中所表達出來的思想與感悟更是值得大家學習。
一 蘇軾的作品風格
蘇軾是我國歷史上不為多見的天才型作家,不僅所作散文標誌著北宋古文運動的最高成就,詩作也代表著宋詩的最高水平,就連蘇詞更是開創了豪放詞風,此外,在文賦、畫理等其他領域也有非常著傑出的成就。其作品風格,由於前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比較多,所以早期蘇軾書寫了大量與政治、史論相關的詩歌,其作品充滿了積極入世的精神,和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後期時作品雖也蘊含儒家道義,但更多的是禪與道的融合,追求身處逆境時的精神解脫。
(一)人物生平
一個人的作品,反映出來的是這個人對生活的感悟,對社會的思考以及自己的處世方式,所以要研究蘇東坡的作品風格,肯定不能背離這個人物的生平經歷。蘇軾的一生可以說是風光與苦難並存,且遭受的磨難相對更多。
嘉祐二年,蘇軾進京應試後便名動京師,不料正要大展身手之際母親亡故,遂回家守孝;嘉祐六年應中制科考試,「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但五年後又遭遇父親病故,遂又回家守孝三年;守孝期滿返朝後又遇王安石變法,無奈被迫離京;四十三歲時蘇軾被調為湖州知州,又因《湖州謝表》遭遇了著名的烏台詩案,後面又經歷了被貶黃州,放逐海南流落儋州等變故,六十五歲時於常州身逝。
(二)作品特點
熙寧二年,因與王安石的變法主張多有不同,蘇軾請求外調,從熙寧四年至元豐初期,政治受挫的蘇軾先後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多地任職。這一時期的作品大多以遊記、思鄉、民俗、懷古等作為題材,如《南歌子·觀潮》、《形香子·去年相送》、《沁園春》、《永遇樂》等,除了書寫人生感悟之外,還書寫了自己的理想抱負。
在密州任職期間道被貶黃州之前,蘇軾共作詞近50首,題材出現了悼亡、習武和農村生活,因為此時期國家邊防問題較為嚴重,所以蘇軾書寫了大量與國防和民生問題有關的作品,例如《南鄉子》、《陽關曲》、《河滿子》等,這一時期,風格比較豪放,其作品的中心內容基本是憂國憂民,與前期作品相比已有了些許轉變。
元豐二年蘇軾因烏台詩案而被貶黃州,到元豐八年這六年期間,蘇軾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在內容方面已經完成了從側重民生和世俗生活到深入思考人生的轉變。痛苦的遭遇和儒釋道的思想影響,促使他進一步去思考人生的價值、意義和目的,開始追求無論窮達皆澄明的自由人格理想,代表作品如《定風波》。元祐元年到蘇軾去世期間,屬於其思想交匯的時期,一面是「惆悵孤帆連夜發」的惆悵意緒,一面是「我亦是行人」的曠達情懷。
二 蘇軾的性格特點
見字如見人,雖然蘇軾的詩作以透闢、爽利、明快見稱,但很多方面卻也表現出了複雜多樣的思想,順境時不驕奢追求享樂,逆境時可以隨遇而安,一直用樂觀洒脫的態度生活。或許正是因為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使得他對人生的感悟有了不一樣的深刻,儒釋道的思想在他的作品裡有了完美的融合,形成了以條苦難到省悟再到超越的思想歷程,展現出了曠達、諧趣且圓通的性格特點。
屢遭貶斥卻能不自憐自傷,正是因為其性格中的曠達。北宋時期道教盛行,而道家剛好講究順其自然,以追求洒脫為主,這些因素的影響能夠使他在遭遇逆境之時,胸懷坦蕩、樂觀從容。儘管在仕途上屢遭磨難,仍舊能夠「矯首獨傲世,委必還樂天」,在應對住客、物我、得失的順逆關係之時,始終保持一種傲視磨難的曠達胸襟,即使處境不佳,依然樂觀自在隨遇而安。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常作嶺南人」是被貶嶺南之時所做,在蠻荒之地依然能採擷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是蘇軾特有的樂觀和幽默,不再是尖銳憤怒,而是溫暖和詼諧,運用幽默諧趣這種特有的風格地域人生逆境的不公,排解人生中遇到的挫折和憂愁,即使受到迫害被蔑視,依舊率真,保持良好的心態以達到心靈情緒的穩定,使自己無論何時何地都能超脫道德、和功利,達到「味最淡」卻最真的效果。
蘇軾後期的作品中,蘊含了許多對於人生、價值等問題的哲學思考,若說前期他的性格受儒家影響最深,那麼後期便更多的是禪與道,物我兩忘,不僅是道家的追求,也是禪意的真諦。「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圓通是蘇軾藝術人生的樞紐,也是其性格特色的最佳闡述,既有以天下為己任的「仁」,也有節制慾望空凈而至善的「釋」和順其自然天人合一的「道」。
三 結語
「這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羅曼·羅蘭的這句話就是對蘇軾一生的最好描述,曠達、諧趣、圓通的性格特點,使得蘇軾即使在遭遇重重磨難之後,依然能對生活保持著極大的熱情,能夠發現生活中細小的美好,哪怕人生多麼的痛苦,也能擁有「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和樂觀。」
年少時期不識愁滋味,不理解蘇軾的這種樂觀和豁達,甚至肯定有人會認為這種樂觀頗有一番阿Q精神勝利法的痕跡,待讀懂蘇軾之後,早已不再年少,過了「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紀,正如辛棄疾所言:「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需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這份心態,是理解,是懂得,也是千帆過盡後的豁達和樂觀。
參考文獻:
1 試論蘇軾詞創作的演變過程
2 關於蘇軾生平的若干資料
3 論蘇軾貶謫詩 逆境中磨練出的達觀
4 從東坡作品中看蘇軾的曠達人生
5 蘇軾詩詞中的主體人格精神
6 蘇軾詩詞中的人生哲思
7 蘇軾早期詩中的人生思考及其追求「高風絕塵」的審美趨向
8 也無風雨也無晴——解讀蘇軾的文化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