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摔倒後扶不扶?你的第一反應將決定ta哭不哭

2019-08-02     育兒女神蜜絲懂

Ms.懂家二寶是個急脾氣,當初走不利索時,就已經開始渴望體會奔跑的滋味,於是摔倒就成了家常便飯……

可能是她摔得太有喜感又猝不及防,導致懂小姐我在每次事發時都忘了驚慌失措,有時候甚至有點兒想笑……

然後,在我發愣的時候,這個急性子小妞就會自己爬起來,繼續快速倒騰著兩條小肉腿「奔騰」向前,仿佛什麼都沒發生過。

慢慢地,「摔倒不扶」就成了我和二寶之間的默契,雖然後來我有所覺悟,進化成在她摔倒後蹲下來等待,但還是基本不會伸手扶。

於是,通常我倆這麼配合時,一幹路人甲都會投來內容豐富的眼光,我解讀了一下,大概有兩種含義:

第一,這個孩子真勇敢,摔了都不哭;

第二,這個看孩子趴地上還蹲一旁看熱鬧的,是不是親媽?

寶寶摔倒後你會馬上扶ta起來嗎?你會對扶或不扶寶寶有所顧慮嗎?到底該不該扶、該怎麼扶?今天,Ms.懂就告訴你這件小事裡的大學問!

關於寶寶摔倒了,要不要扶?Ms.懂我還真做過一系列的研究!

其實,這個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是否扶起孩子,而在於家長扶起孩子或不扶起孩子的那一刻的心態是否健康。

寶寶摔倒了,一定不要這麼做!

大呼小叫,立馬扶起

公園草坪上,寶寶摔倒了,媽媽立即奔上去把ta扶起來,又親又哄,不停地問:「摔疼了嗎?摔到哪了」本來沒哭的寶寶,一下子哇哇大哭起來。

寶寶摔倒後扶不扶?你的第一反應將決定ta哭不哭

驚慌過度,可能是新手媽媽常犯的錯。寶寶身高低、離地面近、學步時不會走太快,摔倒時通常不會太嚴重。

如果寶寶並沒有哭喊,媽媽過度驚慌,寶寶會被媽媽的驚慌嚇到,覺得「是不是發生了很嚴重的事情」或者覺得「摔倒是件很可怕的事」,媽媽的過度驚慌或緊張會讓寶寶更加害怕,甚至會影響寶寶學步的信心

打地打門打桌子,推卸責任

寶寶在家裡邊走邊玩,一不小心摔倒了,哇哇大哭起來。姥姥急匆匆地跑過來,用手狠狠打了地板幾下,說:「都怪地太滑,害得我們寶寶摔倒了」。在姥姥的安撫下,寶寶很快就不哭了。

寶寶摔倒了,都怪地不平;寶寶磕碰到,都怪桌椅硬……我們習慣於把寶寶的小意外歸咎於外因,或把責任都推給「別人」。

即便這樣能夠更快的安撫寶寶的情緒,但長久下去,寶寶就會養成外歸因、推卸責任的習慣。遇到挫折或失敗都認為是「別人」的原因,而很難看到自己的問題。如此,便無從成長。

「沒事」「不疼」是最差的安慰

很多媽媽抱起寶寶最愛說的就是「沒事~沒事」「不疼~不疼」,其實對於寶寶來說,明明就是很疼。

這樣說,寶寶會覺得媽媽不理解自己,不接納自己的感受,反而哭的更厲害!具體應該怎麼做,下文會寫到。

硬逼寶寶「不許哭」,會憋出內傷

寶寶追著皮球跑,一不小心被皮球絆倒,重重地摔在地上。爸爸走過來說:「不許哭,你是男子漢,不就摔了一跤嗎,別哭哭啼啼的」寶寶忍痛爬起來,眼淚在眼圈裡打轉,看看摔破的膝蓋,癟了癟嘴,強忍住眼淚!

「哭」是人最常用的表達情緒情感的方式之一,沒有性別之分,沒有年齡之限,是人都需要,何況寶寶

寶寶需要用「哭」來表達「疼」的不舒適感,也需要用「哭」來宣洩「摔倒」的挫敗感。當寶寶習慣了壓抑自己的情感,不敢表達、不會表達,這將成為ta一生的負擔。

打死都不扶,也是一種錯!

寶寶摔倒了,哭哭啼啼的要媽媽扶。媽媽見寶寶沒摔破,也沒大礙,堅決不扶,無論寶寶是大哭還是撒嬌耍賴,都沒用,說:「堅強點,自己站起來,我可不扶你」。眼見寶寶半天不起來,裝作轉身要走的架勢,寶寶才不得已自己起來了。

有些父母,為了讓寶寶變得堅強、勇敢,不願意寶寶嬌滴滴的、動不動就依賴父母,而選擇從小事開始鍛鍊寶寶

但其實,寶寶在遇到小挫折的時候,最需要的只是媽媽的一個擁抱和接納,寶寶要首先有了安全感,才有能力讓自己更勇敢,心裡被愛充實了,不空心的堅強才更有力量。

寶寶摔倒了,你可以這麼做!

01

把擔心藏起來

比如輕快地問一句:「你還好嗎?類似的話是要表明兩個態度:

  • 摔跤很正常,我並不會因此生氣或責備;

  • 摔跤不可怕,如果需要安慰和照顧,我都在這裡。

在孩子向你尋求幫助之前,不主動去幫孩子,但在孩子說我需要你的時候,也不拒絕,就是培養獨立性的正確做法。

聽到這話,如果沒有摔疼,寶寶就拍拍屁股去玩啦。

02

寶寶哭了,保持淡定

如果寶寶還是哭了,那是真摔疼了。

這時候家長先要保持冷靜,寶寶感到這個成人有能力把控局面,就會平靜下來,家長檢查傷口也更容易。注意抱孩子的時候不要太急太猛,以免造成二次傷害!

寶寶摔倒後,流很多血,或有脫臼骨折,意識不清楚等嚴重情況,必須第一時間送醫院,確保寶寶的安全。

03

小磕絆可以不扶,馬上轉移注意力

在你判斷確認寶寶沒有任何問題時,可以不扶。

寶寶摔倒後可能會抬頭看著你,ta在觀察大人的反應,如果你這時說「哎呀」,ta肯定哭。但如果你馬上轉移注意力,說:「咱們快點起來去玩拼圖吧」,ta可能瞬間忽略摔倒這件事,連滾帶爬迅速起來。

04

利用「泛靈心理」,桌子地板也會疼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幼兒期的孩子都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孩子會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是有生命的,比如桌子、椅子、地板、娃娃等,一切事物都跟自己一樣,知道疼痛、冷暖,有感覺、有情感。

孩子摔倒後,我們可以說:寶寶摔倒了,有點疼對不對?地板也有點疼呢?你們倆都挺疼的,我給你吹一吹,你也給它吹一吹、安慰一下吧。」

這樣其實是在幫助孩子建構「共情」能力,引導孩子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體會別人的情感,體會愛與被愛的感受,孩子會更有愛心和同情心。這樣做,也可以轉移孩子對於當下受傷、疼痛的注意力,有助於寶寶情緒的緩和。

05

事故回放,吸取教訓

等孩子情緒平復了,可以把他摔倒的過程變成故事,用幽默的方式演出來。如模仿他的聲音:

剛才我手裡拿了大盒子,心裡只想著快點把積木拿來和媽媽一起玩,誰想沒看到地上的火車,啪嚓,拌倒了!

孩子看到媽媽摔倒,哈哈一笑,不僅情緒完全排解了,還學到摔倒的真正原因。然後媽媽再演一次如何清走地上障礙,順利通過,孩子就知道下次怎麼做就不會摔跤啦。

Ms.懂說:

只要不是安全事故,摔跤就不是誰的錯,而是寶寶成長的過程。孩子需要的也不是替罪羊,而是學會怎麼做更安全!

人生路上遇到的挫折可大可小,父母過度關注或置之不理都不可取,最好的處理方式是讓孩子知道——「如果你需要,爸爸媽媽一直都在。

PS,

#孩子摔倒後,你都是什麼反應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互動~

註:文中圖片和部分文字內容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42ID20BJleJMoPMV9A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