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貨郎拯救一支紅軍隊伍」紅色精神引領老區振興新征程

2019-08-14     今報三門峽

「追尋初心——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路」大型採訪團走進三門峽盧氏縣

1934年12月4日,紅二十五軍到達原盧氏縣叫河鎮(現屬欒川)後,準備取道五里川、朱陽關進入陝南。然而此時國民黨已經控制了入陝必經之路,在前路被阻後有追兵的絕境中,紅二十五軍如何突破國民黨的「鐵桶陣」進入陝南?

8月11日至13日,「追尋初心——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路」大型採訪團走進三門峽盧氏縣,再走紅二十五軍當年的突圍路線,追尋初心,講述革命老區盧氏縣的紅色故事。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張超飛 通訊員 聶金鋒/文 記者 張歡歡/圖

追尋初心,講述革命老區盧氏縣的紅色故事。

一個貨郎拯救一支紅軍隊伍

8月11日8時30分許,採訪團一行驅車從盧氏縣城出發,一路穿梭在高山峽谷之間,經過兩個小時盤旋山路,到達了豫陝交界處的鐵鎖關。

鐵鎖關是紅二十五軍入陝第一關,此地山勢狀若鐵鎖,因此被稱為鐵鎖關。1934年12月8日,紅二十五軍2000餘人,由盧氏縣官坡鎮蘭草村突破鐵鎖關入陝,擊潰了鐵鎖關洛南縣保安團,成功實現了戰略大轉移。

紅二十五軍之所以能夠突破國民黨軍隊重重封鎖,成功進入陝南,一個名叫陳廷賢的貨郎起了重要作用。

1934年12月4日,紅二十五軍到達原盧氏縣叫河鎮(現屬欒川)後,準備取道五里川、朱陽關進入陝南豫西一帶,建立鄂豫陝革命根據地。但前方偵察兵發現,國民黨軍隊第60師已在入陝必經之路的五里川、朱陽關一線構築工事,布下了重兵設防。此時身後還有「敵追繳縱隊」5個旅10個團的兵力,已經追至廟子、欒川一帶,左右還有敵軍幾個師兵力的緊逼合圍,陷入敵軍「鐵桶陣」的紅二十五軍,面臨著全軍覆沒的境地,情況危急。

當時軍長程子華和軍領導及隨軍撤退的省委領導商議後達成共識,認為盧氏山大溝深地形複雜,繞過五里川和朱陽關兩個隘口,通過偏僻的小路向陝南突圍或許是唯一的出路。

然而這需要找一名熟悉山路的當地嚮導,於是,就有了一段「一個貨郎拯救一支紅軍」的傳奇故事。

沿著當年紅二十五軍的突圍路線,挖掘動人故事,追尋初心

「軍史布衣第一人」助紅軍化險為夷

當時,為了尋找熟悉小道的山民,紅二十五軍先後派出多路偵察兵,但因盧氏一帶常遭土匪洗劫,加之國民黨軍隊反動欺騙宣傳,很少有知道捷徑且願意帶路的嚮導。

隨著夜幕降臨,多路偵察部隊均失望而歸。正在此時,紅二十五軍手槍團的偵察兵,帶回來一個挑著擔子去趕集的年輕貨郎陳廷賢。

此時陳廷賢23歲,他知道紅軍是一個軍紀嚴明的部隊,那些戰士雖然衣衫襤褸、面黃肌瘦,卻從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接待他的紅軍長官不僅是自己的山西老鄉,還平易近人、和和氣氣,見面後的一句「小老鄉,你受苦了」,感動得陳廷賢熱淚盈眶。

得知紅軍找他的目的後,他毫不猶豫地說道:「長官,不敢拖延時間,我給你們帶路,遲了就來不及啦。」12月5日凌晨,紅二十五軍派手槍團到朱陽關東黃沙鎮一帶貼標語,虛張聲勢,迷惑敵人。主力則在陳廷賢帶路下,從朱陽關東北35里處轉向西北,沿著一條「72道水峪河,25里腳不幹」的深山峽谷,直插盧氏縣南文峪。

據陳廷賢的孫子陳晶介紹,當時爺爺帶領紅軍戰士走的那條羊腸小道,最窄處只能容一人通過。由於冬季下雪,山路濕滑更難走,不少戰士只穿著草鞋,時不時都會因路面濕滑而摔倒。

在陳廷賢的帶領下,紅二十五軍戰士攀山崖、越小徑、涉溪水,經過四天三夜的艱難跋涉,急行軍160多公里,於12月8日抵達豫陝交界處的鐵鎖關。當時駐守在鐵鎖關的敵人,怎麼也想不到紅軍會知道這條人跡罕至的小道,很快就被擊潰,紅二十五軍成功突破封鎖進入陝南。

在1985年出版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戰史》一書中,曾用300字敘述了陳廷賢幫助紅二十五軍脫險的史實,這也是載入紅二十五軍長征史的唯一一位「老百姓」,被稱為「軍史布衣第一人」。

一張歷時85年的借糧條

在官坡鎮蘭草村村民李明山家裡,至今還保存著一張85年前紅軍借糧的借條。

據李明山回憶,1934年冬季的一天,紅軍手槍連駐紮進了奶奶家的場院。下午,一家人都在吃飯,紅軍戰士卻沒有生火做飯,一問才知道他們沒有糧食了。

當時家裡的苞谷有一兩千斤,還有幾十斤鹽。看這些兵娃子凍得可憐,奶奶就說給家留些口糧,其餘都給紅軍戰士。但紅軍戰士只要了五斗苞谷、三斤鹽,並且堅持打了借條,說共產黨為窮人打天下,將來革命成功了一定歸還。

隨後這張借條被裝在一個子彈炮筒里,再安上子彈頭,藏在了牆縫裡。隨著奶奶爺爺和父母的相繼去世,借條一直藏在分給李明山弟弟的房子裡。

弟弟後來外出打工,2007年由於連續陰雨天氣,房屋年久失修坍塌。在拾掇房子的時候,李明山發現了這枚子彈。「開始還以為是個子彈頭,擰開發現裡邊有個紙卷,展開一看就是這張借條。」李明山說,借條已經發黃,但字跡很清楚,上面寫著:「今借到高河村李大娘苞谷五斗,食鹽三斤。工農紅軍手槍連,甲戌年冬月十三日」。這一算,正好是1934年農曆十一月十三,當時紅二十軍在豫陝交界處開展游擊戰爭。

隨後盧氏縣黨史辦專門找專家對借條進行鑑定,結果證明是真的,屬於珍貴的革命文物,「我要好好把它保存起來,世代相傳下去,讓子孫後代知道,我們家也為中國革命做過貢獻。」李明山說。

長征時期紅25軍軍部

紅色革命精神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

盧氏縣官坡鎮蘭草村原來的關帝廟,就是長征時期紅二十五軍軍部,目前已成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綠樹掩映下的院落內,矗立著軍長程子華、政委吳煥先、副軍長徐海東的雕塑。

在軍部舊址基礎上建設的紅二十五軍長征紀念館內,陳列了許多珍貴的革命文物,配有大量圖片、文字材料。這裡也是革命老區盧氏境內目前唯一一處較為完好的革命遺址紀念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據介紹,目前官坡鎮正依託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打造官坡蘭草紅色小鎮,從而帶動革命老區發展。

作為革命老區,近年來盧氏縣正以紅色革命精神為引領,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紅二十五軍在盧氏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事跡,這對我們是很好的滋養。」三門峽市政協副主席、盧氏縣委書記王清華說,一定要弘揚好新時代長征精神。

近年來,盧氏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為統攬,精準施策,一方面抓好易地扶貧搬遷,解決「一溝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則三兩戶、少則一兩家」等交通不便、生產生活困難的問題,兩年來先後實施易地扶貧搬遷9300多戶,危房改造8500多戶,極大地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另一方面,他們抓住金融扶貧試驗區建設的政策機遇,擴大貸款投放,大力發展產業、就業和創業,形成了文明鄉風,鞏固了戰鬥堡壘,為盧氏縣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實現高質量摘帽,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2B_kWwBvvf6VcSZlQP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