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龍江里釣「白魚」能釣到兩斤多的就算萬幸了

2019-06-12     釣魚精英堂

有水的地方必有漁人,我的家鄉河流白龍江就是這樣。從我懂事的時候起,就一直目睹著它和漁人那種割不斷的絲絮。

史料記載:白龍江,源自藏南高原原始森林,雪化為水,途徑四市九縣二區,歸入嘉陵江,屬長江一脈。這裡生長著一種當地叫白魚的魚,以前很多,且大多在2斤以上。此種魚頭短闊,吻圓鈍。口頗寬,下位,橫裂,下頜具角質邊緣。側線鱗46~49。鱗片小而薄,與鯽魚和鯉魚迥然不同。它體色銀白,體型扁平,非常好看,而且肉質細嫩,味美,比鯽、鯉更勝一籌,是淡水魚中的佼佼者。棲息於水流較急、底質多礫石的江段,冬季在岩穴深處或深坑中越冬。常以下頜刮取藻類為食。雌魚體重約1市斤開始性成熟。3~5月,在多砂石的急流灘上產卵。肉細嫩、富脂肪。

少年時釣到過不少此魚,用的是老鼠尾式的竹竿4.5米長一支,4號釣線齊竿長,主線穿重15~20克錐形空心鉛墜一個,墜下打結成一個小套,腦線為三號線長30~45厘米,一端拴白狐7號鉤一枚,另一端打結系一個小套,然後將腦線套在主線墜下的套子上(不用浮漂)。釣位選擇河道轉彎、或者喇叭口有回水、有支流匯入,地勢較為開闊、平緩、無滑坡、岸邊結實,進退較為方便的地方,魚要釣,更要注意安全。

我每次垂釣用餌都是大蚯蚓。一手持竿,一手將鉛墜對準倒樹縫隙中的水面投鉤,只見鉛墜在水中被沖得滾走,慢慢停住不動,子線上的鉤帶著餌在水底浮起漂擺蠕動,魚見便前來吞鉤。中魚時竿梢噔噔猛然抖動,並且越來越強烈,便可提竿上魚。如果10分鐘左右不見魚問津,便可另換一個釣位。

曾帶著弟妹學別人去江邊夜釣,就釣到過不少白魚,但被家長狠狠地教訓後再未乾過(主要是考慮安全)。近年來已經很少了,現在魚資源面臨日益枯竭,我們這段流域又建了兩個水電站,魚少之又少,大多被人用粘網或電擊去,連小魚苗也不放過(市場有售),令人痛心。釣魚更是難上加難,能釣到兩斤多已經是萬幸了。

另外更正一下,我們這叫白魚,專家叫細鱗裂腹魚,十年前見過10多斤大的,現在1斤以上的都很少見了,而且這種魚不能馴養,只能在野生環境中生存,去年上海的一家公司和我們這的政府簽了合同,讓我們給他們公司提供這種魚,價格百元一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LACGwBmyVoG_1Z-FY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