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洗手也是門學問 不但要「勤洗」還要「會洗」
探訪
有公司在洗手間鏡子上貼有勤洗手的溫馨提示;以前與顧客見面打招呼時常常會握手,現在默契地改為點頭示意
通過視頻學習正確洗手方法,為防止小孩和老人遺忘,有人特意將「七步洗手法」的步驟圖片列印出來,貼在洗手間鏡子旁
疫情發生後,洗手這件日常小事引發關注。看似尋常,勤洗手卻折射出公眾的生活衛生習慣。近日,四川省發出文明倡議,倡導公民「日常交往有講究,注重衛生勤洗手」。倡議的效果如何?大家的生活習慣是否發生改變?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探訪。
4月7日上午8點40分,在成都市春熙路某外企上班的楊士忱進入辦公室的第一件事,是放下隨身物品去洗手間洗手。「洗手不僅應該注重次數,還應做到每次里里外外洗上1分多鐘,這才能算得上把手洗乾淨了。」楊士忱告訴記者,疫情發生後,他與家人更加重視洗手這件小事,第一時間學習了「七步洗手法」,併購入洗手液等清潔物品。
記者通過走訪發現,疫情發生後,洗手這件事在大多數群眾的心中變得愈發重要起來,不少人表示洗手的頻率提高、時間延長。
「公司在洗手間每面鏡子上都貼有勤洗手的溫馨提示。」在成都某銀行上班的沈曦竹告訴記者,由於在銀行營業大廳工作,與人接觸機會較多,她一有空便去洗手。「以前與顧客見面打招呼時常常會握手,現在默契地改為點頭示意。」
當「勤洗手」逐漸成為生活習慣的一部分時,記者走訪發現,如何正確洗手變為大家追趕的「新潮流」。
「以前不知道,現在才發現洗手也是門學問!」市民雷蕾表示,疫情發生後,許多新聞媒體都報道了正確的洗手方法,她和家人通過視頻邊看邊學習,為防止小孩和老人遺忘,她還特意將「七步洗手法」的步驟圖片列印出來,貼在洗手間鏡子旁。
「許多人都能做到用餐前、外出回家後立即洗手,但還有些情況容易被忽略。」剛剛結束遠程辦公的景和麗蓉表示,她隨身攜帶著免洗洗手液等物品,以便在摸過門把手、乘坐地鐵、超市購物後,立即清潔雙手。「當然在情況允許下,我肯定是馬上到水龍頭前洗手的。」景和麗蓉表示,希望疫情結束後大家也能同樣重視勤洗手,把它變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聲音
全國道德模範劉源:
帶動身邊人勤洗手
清明節期間,全國道德模範劉源與孩子做好防護措施後去了趟公園。「公園內有許多洗手台,能看見市民帶著孩子不時去洗手。」
劉源表示,自疫情發生後,他與家人第一時間查詢了洗手的正確步驟,並嚴格按照「七步洗手法」練習。
「不僅自己要增強勤洗手的意識,並且應該帶動身邊人都加入『勤洗手』行列。」劉源告訴記者,在外出回家後、用餐前,他和妻子都會手把手教孩子洗手,逐步讓他學會正確的洗手方法,並養成勤洗手的習慣。
劉源表示,疫情發生後,公眾紛紛從小事開始改變自己的生活衛生習慣。「希望疫情結束後大家也能一直延續勤洗手、咳嗽時掩口鼻等好習慣,讓踐行文明社交行為習慣成為社會新風尚。」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宗志勇教授:
「宅」在家裡也要勤洗手
「洗手時,除了要保證時間,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洗手的方法。」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宗志勇教授表示,在洗手時,需要稍用點力才能揉搓掉雙手表面的髒東西。「洗手時應重點關注大拇指和指尖等容易被遺忘的角落。」宗志勇表示,大家可以通過用手掌握住大拇指來回揉搓、指尖在掌心揉搓等方式來清潔上述部位。
外出歸家,第一件事是洗手,這已成了大家的共識。那麼,宅在家裡是否需要洗手呢?對此,宗志勇表示,在觸摸口、鼻等易感部位前、吃飯或吃藥前、抱孩子或喂孩子飯前一定要洗手。「尤其是在觸摸錢幣、咳嗽或打噴嚏後更需要認真清潔手部。」宗志勇提醒。
洗完手後怎麼做?宗志勇建議,用紙巾代替毛巾擦拭雙手更為清潔。(鄧翔灃)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