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學打來的電話​:又要聚會了

2020-01-14     愚伯的自留地

文:人世間

圖:來自網絡


每年春節臨近的日子,總會接到邀請參加同學會的電話,今年,也不例外。

昨天下午4點15分,我手機鈴聲響起,顯示為一個來自南京的陌生號碼,於是,我就掛掉了,接著又反覆打來,接通的一剎那,對方用調侃的口氣大聲說:「陳佳穎,我饒不了你!」我嚇了一跳,隨即對方馬上笑著說:「我是陳延林,是你隔壁村的,我們高二和高三是同班,按輩分還要叫你姑姑呢,今年聚會,放在年初二,地點是縣裡新開的那家酒店,這次我做東,敬請光臨!」


我聞聽,欣然應允,因為,自從高中畢業到如今,已經25年了,我至今還沒有見過陳延林,而且,上學那會,他是很老實的一位,個子不高,坐在第一排,成績特別好,記得每次數學考試,數學多次考滿分,那年高考,他考上了南京大學,後來聽說出國,再後來,就沒有了他的任何消息。


對於同學聚會,我始終十分認同。聚會,其實就是尋找一種充實,尋找一份親情,尋找一份認同。


在我工作的徐州市,我們基本上每個月都有聚會,二十多個老同學輪流坐莊,接近兩年才輪到一次,兩三千元,也沒有什麼壓力。二十多年過去了,再次見面,大家都有很大的變化,有的人名字也叫不出了。


在城市生活,也許是現代社會太讓人缺乏安全感了,人人都想把自己緊緊包裹、深深隱藏,誰都不願將自己的私生活向別人袒露無遺。即使是鄰里之間,雖只隔著一堵牆,卻如同隔了一座山。點頭笑臉招呼得再多,都無法真正熟絡。可見心理的防線一旦築成,竟固若金湯,牢不可破。但老同學卻完全不同,他們就是一種親情的力量。


亞里士多德說過,那些能夠長期脫離城邦的人,要麼是一個超人,要麼是一個鄙夫。看樣子,我們都不是能長期脫離城邦的人 。


自從2016年開了首次聚會的先河之後,接下來的日子裡同學聚會已經成為常態,大有拚命彌補缺憾之跡象。不論大聚小聚,每次收穫的快樂總能為記憶庫存入一筆精神財富,每次愉快的歷程,又能為下次聚會提供豐富的聊資。


記得在第一次聚會時,是2016年的年初四,當時高中的同學,由於種種原因,參加的僅僅只有19位,然而有一位同學,卻從數百里之外的濟南坐車過來,據說她的兩個孩子,都患了嚴重的癲癇,她和丈夫每天都在忙碌著孩子的一切,生活苦不堪言。

那次,我就坐在她的旁邊,我沒有聽到她的任何無助的嘆息和抱怨,席間,她一樣談笑風聲,沒有任何的不幸顯露在她的臉上,真的很讓我佩服。生活是自己的,苦了樂了,只有自己知道。

後來,在班長的建議下,我們匿名為她捐了款,大概有6000元左右,她當時感動的熱淚盈眶,是啊,也許我們的相助,並不能真正改變她的生活,但終歸是這一種溫暖。

而同學聚會的目的,就在於此。

最近,經常看到關於一些「同學聚會」的文章,有些描述震驚了我的神經。他們聚會時,幾乎少有交流,有的人吹牛擺闊,但是酒足飯飽後卻互相拖延著不願買單,捱到最後,往往是面薄老實之人吃虧。我真想懟一句:這種聚會還有意義嗎?

好在,我們每次的相聚,都沒有令人失望,也許是年齡的緣故吧,大家更多關注的是情感的交融,沒用驕傲,沒有嫌棄,大家不管混得好歹,都一視同仁。一桌的佳肴成了大家暢談敘舊的陪襯,給彼此的感覺是一種仿佛不曾離別的親切感,大家覺得彼此的距離甚至比校園時代更近了。



從情感的層面而言,目前和我關係最好的四位,有三位是自己的老同學。


我期待著春節和同學重逢的日子,期望我們到老的時候,還能像如今這樣,一直保持著同學這份純潔的友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vp5pm8BUQOea5Ow5Is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