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龍說,一個人如果走投無路,就放他去菜市場。這話有些誇張,意思是對的。要講生趣,沒有一個地方比得上菜場。一飯一蔬,簡單平凡,讓人知足。
昨天上午,有讀者給錢江晚報記者爆料,蕭山北干街道有個小菜場,不到150平方米,集齊了來自蕭山、濱江500多位馬大嫂們,真的是人山人海。
這個小菜場到底有什麼吸引力?
藏在老年過渡房裡的小菜場
有攤位只收現金
在百度地圖上搜索,大約是找不到這家菜場的,因為連個名字也沒有。
上午10點,記者來到蕭山北干街道某個社區黨群中心打聽,一位大姐馬上答道:「那個很便宜的菜場是吧,就在老年過渡房子裡面。」
果真,在一排排兩層樓的老年過渡房最深處,藏著一個簡易小菜場。
露天搭建的棚子下,熱熱鬧鬧,擠擠挨挨圍著兩排菜攤。新鮮水靈的瓜菜,紅彤彤的辣椒,和著叫賣、討價還價聲,就是熙熙攘攘的菜場模樣。
「早上那個人多得哦,五六點鐘就開始了,烏泱泱的,過道上擠都擠不過。」一個約莫30歲的女子把襯衣罩著頭擋太陽,手裡拎著一袋子菜返回了,她說,特地避開高峰期過來,就是有些好菜賣光了。
「小南瓜買一個去吧,我家裡自己種的。」64歲的姜大姐吆喝起來。
她的攤位上,碧綠的南瓜,有的個頭大憨實,有的個頭小靈巧,全是自由奔放的樣子。「4塊錢一斤,便宜賣了。」
有個姑娘饒有興趣挑了一個最小的南瓜,姜大姐一算,剛好2.5元。姑娘習慣性掏出手機付錢,「我只收現鈔的」,大姐嘟囔著。
姜大姐還介紹了幾樣好味:透明罐子裝的腌蘿蔔乾,塑料袋裡曬好的筍乾菜,「都是我自己的手藝,這個辰光,筍乾菜放湯不要太鮮,很多老顧客來買哦。」姜大姐說,早上4點她就出攤了,到中午11點左右收工,每天攤位費是10元。
邊上還有一位大姐,在慢慢收拾攤位,她說早上人山人海,現在才歇一口氣下來。「我們這個菜場,有好多是村民自種自銷的時令菜,像茄子、絲瓜、長豆角一類,其他的菜,也有從外面進過來賣的。單價總體都便宜個一兩塊,所以本地的附近的,還有濱江的好多人一大早都會過來買。」
比較周圍菜場
覺得這裡最便宜
這時候,有個大姐停好電瓶車,走到攤位前逛起來。她看起來熟門熟路,快速挑揀了一袋子豆角,「豆角3塊一斤,其他菜場肯定要5塊,再嫩一點的,賣到七八塊一斤也有。」大姐40多歲,姓肖,她說沒辦法剛下班啊,騎個二十分鐘電瓶車趕過來買菜。
「這裡啊,茄子3.5塊錢一斤,花菜賣2.5塊一斤,都比其他地方要便宜至少一塊以上了。」肖大姐說,她住在不遠的金色錢塘小區附近,更近的菜場當然有,但她比較了周邊三五個菜場,還是覺得這裡的菜價最實惠。「居家過日子嘛,便宜一點好。」肖大姐很快買好一袋豆角4塊,一把空心菜2塊,幾根黃瓜2塊,滿載而歸。
60多歲的張大伯住在濱江西興,他也是小菜場的忠實粉絲之一,每天早上騎個十幾分鐘車來這裡買菜。
他說,和這個菜場隔了一條風情大道就是濱江區,旁邊有一家很大的西興農貿市場,他走走過去七八分鐘就可以到。
「但是和這裡比,西興農貿市場的菜普遍貴了,吃不消買,買三根茄子就要三四塊了,還不如騎個車過風情大道的蕭山去買,環境就是這個樣子,你也看到了,沒的好的,但是菜是真新鮮,也是真實惠啊。」張大伯退休在家,平時送孫女上幼兒園,就是張羅家裡的一日三餐。
和他一樣,從濱江西興過去蕭山買菜的人,小區里還有不少。
「這個附近,再遠一點的江南豪園菜場,環境是蠻好,就是價格貴,我們老年人還是喜歡到便宜一點的菜場去,除了蕭山這個菜場,還有濱江長河農貿市場,實惠多了。」家住濱江西興東方郡小區的程大姐說,她就經常和老姐妹坐公交車出去買菜,就像旅個游,再帶回一周的實惠好菜,很有樂趣。
蕭山北干街道城管科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個菜場是臨時性質的,主要是照顧過渡房裡的老年人買菜。這裡的菜比較新鮮、便宜,是因為這塊以前就是蕭山菜農集中的地方。老百姓們喜歡種點菜,拿出來賣,也是個傳統。現在街道環境整體提升,菜地變少了,自種的菜肯定也就少了。等這裡大部分居民回遷了,這個臨時菜場就要撤掉,時間估計還有一兩年左右。」
來源:錢江晚報/浙江24小時記者 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