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大早,清爽的晨風迎面撲來,老李兩口子早已經在店裡忙活了。沸騰的水裡汆燙著做好的餃皮,撈起來盛進鮮美湯底的大碗里。
說起這一碗餃皮湯,從小學一直到初中不知道吃了多少次了。記得那時候拎著書包跟老闆打聲招呼,沒幾分鐘一碗餃皮湯就端上來了,不一會兒碗就見底了,然後心滿意足的就往學校走去。
後來,上了高中暫住學校,之後又到外地上大學,再後來,在離家很遠的地方工作,回家的機會少了,好不容易逮著一個長假回家,除了看望爸媽,一定要做的就是到這家老店吃一碗熱騰騰的餃皮湯。
早起的時候,天熱沒胃口的時候,天冷到瑟瑟發抖,渾身不得勁的時候,還有疲憊不堪的時候……無論什麼時候,都心心念念著吃一碗湯湯水水的、吃口熱乎的。
而這碗簡簡單單的餃皮湯,做法雖簡單,味道卻是不簡單。因為,這是從小吃到大的滋味,最能安撫空虛的胃和疲憊的心,這一輩子都忘不了。
從外地啟程回家,路上就想著要去吃一碗餃皮湯,舟車勞頓的感覺也不翼而飛了。下車進店,一個人吃得踏實安心、一群人吃得歡天喜地,記憶中那些小幸福和小美滿也紛至沓來。
就如,記憶中的年味就是窗外漫天的煙火、小夥伴們手裡的炮仗。可現在的春節再也沒有連著鞭炮聲帶來陣陣甜蜜的笑聲,甚至安靜裡帶著點苦味兒,苦自己又老了一歲,苦自己舊年的心愿未了。
慶幸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溫度還是一如往年。親戚來家裡喝喝茶,聊聊天,擺桌燒菜,歡聚一堂。久未謀面的朋友話話家長里短,從華燈初上聊至東方拂曉,依然不覺得睏倦。正月十五爬了金山,領完發財錢,大家吆喝著,又來到街頭這家老店,跟老闆互道一聲「新年好」、「新年大賺」,然後來上一碗老樣子的餃皮湯。
老闆將餃皮倒入沸水,大漏勺翻轉幾下,短短几分鐘,一碗賣相誘人的餃皮湯就端到面前了。它陪伴了幾代人的成長,這是一種家鄉的味道、親情的味道,也是在我心裡世界上最最不能代替的味道。
大溪的本地人如此,尋味而來的外地人,竟然也歡歡喜喜地找到了自己味覺的歸屬。手工揉的面,費力氣但餃皮薄且韌,口感很好;湯水上的豬肉豬雜,那種咀嚼時香徹口腔的快感,喚起的都是兒時對肉類的美好記憶。
講究吃喝、欣賞且執著於美食的,內心必然對世間萬物都感受細膩而準確。熱飯熱菜熱心腸,熱愛這一碗餃皮湯的食客,共同感受著一種美好情懷,是從小到大養成的味覺習慣,也是記憶在胸腔里發酵,是對家的依依眷戀。
記得在《味道揭西第一季》里曾經問過:揭西的味道是什麼?山的味道?水的味道?還是人情的味道?山水風光、濃情鄉愁、街頭老店,總有一碗名叫「情懷」的餃皮湯、一種讓多少人魂牽夢縈的揭西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