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民族常常有一些思維定勢。其中之一就是,在和外國的爭端問題上,主戰者必須是愛國的,主和者必須是投降派;主戰者必須是代表正義一方,主和者必須是代表反動的一方。所以每當國家與外國有爭議時,總有不少這樣的鷹派,占盡道德高地,慷慨激昂,而這樣的人也往往得到無數支持。
其實我們歷史上,輕言主戰而導致誤國害民,割地賠款者的名臣們實在不少。
晚清的張佩綸就是這麼一位主戰派。張佩綸可能大家還不大熟悉,但他的孫女張愛玲卻是盡人皆知的。張佩綸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與寶廷、吳大瀲、陳寶琛等時常評議朝政,號稱清流派。也屬晚晴名臣。
當時法國侵越,張佩綸上奏章十數篇,主張抗法。放言高論,以談兵事為能。於是慈禧任命張佩綸為福建海疆大臣,到前線指揮作戰。
張佩綸
結果當法國軍艦侵入馬尾港後,張戒備不足。戰鬥不到1個小時,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九艘軍艦被擊毀,死傷七百餘人,福州造船廠也慘遭炮擊。張佩綸則是甫聞炮聲,即從船局後山潛逃。大雷雨中,連鞋子也跑掉了。
而法軍僅5人死亡,15人受傷,軍艦傷3艘。中國因而也失去東南沿海與台灣海峽海權。軍機大臣沈桂芬曾言:書生典兵,煞有介事,但最終不過是紙上談兵。
沈桂芬
日本侵占琉球後,當時朝廷大多主戰。唯沈桂芬獨言勞師海上,易損國威,力持不可。與其戰敗後割地賠款,大損國威。不如輕易不言戰。主戰派不審時勢,一味高談闊論,慷慨主戰,如張佩綸等,不僅自取其敗,而且自取其辱,誤國誤民。事後的甲午戰爭證明沈桂芬確實是個明白人。
另外一位滿清主戰誤國的名臣則是翁同龢。翁是清流領袖,甲午戰爭時,力主對日開戰。他是光緒的師傅,光緒對其言聽計從,嚴責李鴻章立刻開戰。
李鴻章知道以北洋一隅,不敵日本一國之力。且北洋艦隊準備倉促,貿然出戰,難以取勝。但聖命難抗。最終甲午海戰的結局是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中國被迫簽馬關條約,賠償兩億白銀,割讓台灣。
翁同龢
而翁同龢作為戶部尚書,對北洋海軍極力打壓,在費用開支上多方為難。事實上,翁同龢並非不知北洋海軍的實力,他之所以一味主戰,是有私心的。
如果大清國真的打敗了日本,作為主戰派,翁首功一件;萬一戰敗,則削弱的是政敵李鴻章的實力。歷史上,空談的主戰派多數都是站岸上的,自己一不上前線,二不用指揮征戰。唱自己的高調,流的卻是別人的血。
持主戰高調的人永遠占領道德至高點,博取虛名,迎合輿論,譁眾取寵。而不是從國家民族的實際利益出發。所以才能喊出不惜民族犧牲一切,也要血拚到底的口號。其實很多站在道德至高點的人往往並沒那麼高尚。
諸葛亮
另一位主戰誤國的典型則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諸葛亮以中興漢室為偉大事業目標,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顧蜀國相對孱弱的國力,六出祁山。屢啟兵釁,積年無功。徒耗國力。
在他臨終之際,還把他的既定方針傳於接班人姜維。姜維繼續十一次兵伐中原。連年征戰,耗損國力至巨。百姓不勝負擔,乃至蜀國''民有菜色''。導致擁有富庶之天府,險阻之蜀道的蜀國在三國中最先滅亡。
從曹魏出兵到劉禪投降僅僅用了兩個月。魏兵入城,成都的百姓竟然''具香花迎接''。所以諸葛亮是小聰明,每個戰役中他能指揮打勝仗,但是在審時度勢,決定國家的長遠利益的大政方針就不行了。
他為了自己的理想主義,為了自己的名聲,驅蜀國人民於水火之中。在看大形勢方面,諸葛亮還不如後主劉禪。劉禪勸諸葛亮說''方今已成鼎足之勢,吳、魏不曾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 明確表示,三國鼎立大勢已定,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和平才能治國長久。奈何諸葛亮決心已定,無法阻止。
可以說,蜀國之亡,有一大半原因在諸葛亮身上。
清人趙藩題武侯祠的對聯很能說明問題:''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實際上就含有要從諸葛亮一味主戰的政策中總結教訓的意思。
我們歷史上常常有種奇怪的現象,民族主義、主戰和愛國這些高調常常和私利結合一體;而主和派的''漢奸''們卻往往是從民族長遠利益出發。
在開戰、愛國高調成為主流輿論時,跟著唱高調是最省力的,也是最安全的。而清醒認識形勢,要被輿論攻擊,千夫所指。主和者更需要勇氣和公心。忍辱負重。當主戰者易,當主和者難。
庚子之亂的主戰派載漪、載濂、載瀾、載勛、剛毅、徐桐、崇綺都是圍著溥儁''大阿哥'' 的太子黨。溥儁的師傅是崇綺和徐桐,載漪是溥儁的生父。載濂、載瀾是載漪的兄弟。剛毅、啟秀、崇綺、載勛等人也是載漪一派。
庚子國難
他們守舊,不通外務,一貫仇洋。想借義和團鬧廢立,擁立大阿哥當皇帝,自己從而升官發財。慈禧主戰真實原因其實是因為聽信大阿哥黨的欺騙說洋人想逼她歸政於光緒。在他們光冕堂皇的愛國主戰,維護國家主權立場下,其實都有著自己的私利。
而憂國憂民的主和派在義和團湧入北京之際,在生命威脅下,在二毛子,漢奸帽子下,仍然冒死上諫。如吏部侍郎許景澄說''不知宗社生靈,置之何地?''太常寺卿袁昶認為:''釁不可開,縱容亂民,禍至不可收拾,他日內訌外患,相隨而至,國何以堪?'' 結果全部被誅殺。
慈禧
另一位忍辱負重的主和派是郭嵩燾。郭嵩燾和李鴻章、沈葆楨等為同科進士。郭嵩燾比較早地認識了西方。他考察過洋槍隊和英國人管理的海關。協辦、主辦過上海廣方言館和廣州同文館。對於列強有很客觀的認識。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郭嵩燾知道大勢所趨,武力遠遠不如別人,極為反感不切實際的高調,認為''戰無了局。''而僧格林沁不聽其勸,誘敵開戰。
結果八里橋東直門大敗,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清朝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條約,中國因此而喪失了香港九龍以及東北和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對英、法兩國賠款各800萬兩白銀。
郭嵩燾
1875年英國使館翻譯馬嘉理在雲南被殺,郭嵩燾主張對巡撫岑毓英嚴加議處,和平解決。清廷官官相護,致使''馬嘉理''事件一再升級,最終在英國武力威脅下,賠款銀20萬兩,簽煙台條約。
郭嵩燾曾被清廷派駐英國任首任大使,任上對西方作了客觀報道。於是遭到''漢奸''、''貳臣''之類的指責咒罵,洶洶而至。甚至''湖南人至恥與為伍''。還有人參劾他''有二心於英國,想對英國稱臣''。
甚至郭嵩燾的摯友晚清名儒王湘綺還寫了一副對聯來嘲諷他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郭嵩燾辭職後,返鄉到長沙後,行李受到長沙、善化兩縣的阻止。大罵郭嵩燾''勾通洋人''的標語貼在滿街之上。自巡撫以下的地方官員都''傲不為禮''。郭從此被清廷冷落,晚景淒涼。
877年,郭嵩燾在英國留影
聽來是不是不勝唏噓?有的時候,就是這麼可笑。
歷史是面鏡子,讀史明鑑,所以主戰未必英雄,主戰未必正義,主戰未必愛國,主戰未必崇高。而有的時候,那些審時度勢、寧背罵名、忍辱負重的主和派方是大英雄、真豪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fFS_3MBd8y1i3sJgOW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