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放3天,這部抗戰電影,有可能打敗《長津湖》,劍指60億票房

2024-05-17     電影聚焦

衡陽,就是我們第十軍,一萬八千將士的墳場,就是日寇的墳場。

哪裡還有援兵,打到最後一個人就是了。

《援軍明日到達》的預告片就能把人看哭,影片定檔6月28日,有可能打破抗戰電影天花板。

說不定可以打破《長津湖》57.75億的票房紀錄,劍指60億。

自這部電影籌備以來,便引得無數關注,終於有人在大銀幕上展現衡陽保衛戰了,國產抗戰電影的王炸要來了,此類呼聲不絕於耳。

影片由於和偉、王勁松、楊洋、萬茜等主演,但這部電影的核心只有一個人,他就是劉和平。

劉和平,國家一級編劇,代表作:《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北平無戰事》;劉和平出品,必屬精品。

《援軍明日到達》由他擔任編劇、總製片人和總導演,便是質量的最大保障。

劉和平同時宣布:電影在衡陽首映,衡陽4城區和7個縣,前三天觀影免費,這個格局太大了。

他解釋原因有二,紀念當年為中華民族救亡圖存作出巨大犧牲的衡陽人民,以及答謝衡陽人民為拍攝這部電影而提供的支持。

劉和平作為國內頂級編劇,他選擇項目極其苛刻,他得考慮題材是否值得寫。

而他從小就想拍衡陽保衛戰,他說「知道這件事的,比我老的都不在了,我再不拍就沒人知道了」。

古稀之年的他早已定居北京,為了拍好電影他多次回到衡陽老家,他說「知其不可而為之,不問可不可能,但問應不應該」。

他曾在接受採訪時說,拍這部電影,是衡陽八百萬人的共同願望。

究竟是什麼樣一部電影,能讓衡陽人劉和平如此魂牽夢繞?

01、電影的歷史背景

1944年,日軍發動意圖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消滅中國軍隊、攫取沿線資源和摧毀美軍在中西南航空基地的「一號作戰」。

其中的衡陽保衛戰發生在6月23日到8月8日,有史學家稱之為「東方的莫斯科保衛戰」。

同歷史時期的世界其它地區,法西斯節節敗退,盟軍士氣高漲,然國內多有觀望之態,認為日本的失敗是遲早的事。

「一號作戰」的作戰區域涵蓋河南、湖南和廣西,史稱「豫湘桂戰役」。

日軍長驅直入,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河南38城盡失,長沙淪陷也不過用了3天,囂張的日軍認為攻陷衡陽用不了1天時間。

當此時,軍長方先覺決定將第十軍和衡陽合為一體,不能讓盟軍瞧不起中國,更不能讓日本人得逞,他動員軍民要為中華民族的尊嚴而戰。

方先覺率領近1.8萬人的軍隊,以及各界民工3000餘人,在衡陽城抵抗日軍近11萬人的瘋狂圍攻,在沒有援軍的孤城中血戰47天,極大程度拖延了日軍。

此戰,日軍4.8萬餘人傷亡

我軍傷亡1萬6千人,剩下的基本都是勤務兵和衛生兵這樣的非戰鬥人員。

如此高戰損比,在整個抗戰史上絕無僅有。

教員在1944年8月12《解放日報》發表的社論中寫下,「堅守衡陽的守軍是英勇的,衡陽人民付出了重大犧牲」。

在無可調之兵,且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城破後方先覺被日軍俘虜,年底被營救逃回重慶時獲得了英雄般的禮遇,他被授予青天白日勳章。

02、全國唯一抗戰紀念城

1947年,各界人士齊聚南京,推選衡陽為全國唯一抗戰紀念城。

憑什麼衡陽當得上此榮譽?

《救國日報》1944年12月20日發表社論《方先覺不愧張睢陽》:「抗戰八年,戰死疆場的英雄烈士,至少數十萬人;而保衛國土,至死不屈者,亦不在少數;而其對國家貢獻最大,於全局勝敗有決定作用者,當推衡陽之守。」

衡陽一戰雖敗猶榮,這一戰打出了中國軍民的精氣神,方先覺率領的第十軍和衡陽人民一起用血肉之軀築起長城,守住了中國人的尊嚴。

衡陽彼時被譽為「小上海」,它的納稅在當時的國民政府名列前三,是商業富饒的城市。

然經此一役,千年古城盡毀,保存完整的房屋僅剩3座,這是一座抗戰時期唯一被完全摧毀的城市。

為了構建城防,有百姓將家中棺材木捐出,可謂毀家紓難。

絕境中的軍民在孤城血戰47天,身後早就是廢墟,可他們沒有退,他們守的是中國人的尊嚴。

衡陽當之無愧。

03、集全衡陽之力配合電影拍攝

這部電影從立項到製作,都獲得了衡陽市和湖南省的支持,尤其是本地老百姓的支持,當地人多以能參加這部電影的拍攝為榮,有超過2000的本地人參與群演。

劉和平為電影實地尋景時,提出就在衡陽本地拍,有地產商聞訊拿出萬畝土地供劇組免費使用。

為了最大程度還原歷史,劇組參照老照片,接近1比1的比例還原當時的地標建築。

如衡陽城區的中心地段,還有當時第十軍的指揮部中央銀行,單是蓋這些建築便用去三四個月的時間。

而提到衡陽保衛戰,便不得不提絕壁,這是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也是當年立在日本侵略者面前的嘆息之牆。

歷史上真實的絕壁有二十多米長,幾公里連綿不絕的寬度,絕壁之下是無數個5米寬5米深的戰壕。

而這些由方先覺率軍民完成的防禦工事,在戰役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這裡在當時絕對是日本侵略者的地獄。

日本人將絕壁稱之為「方先覺牆」,將戰壕稱之為「方先覺壕」

為了還原絕壁和戰壕,衡陽有14萬百姓參與,不論大人和小孩都來,女人和老人則來送吃喝。

對這部電影,衡陽人如此熱心,或許他們就像劉和平老師說的那樣,拍這部電影「就算我們給那些犧牲的將士做一次道場」。

04、80年後的我們如何看待這段歷史

影片投資高達5億,儘可能達到真實。

除了儘可能真實還原歷史,劉和平在製作這部電影的過程中一直強調電影的藝術價值,除了銘記歷史和警醒當下,還應該如何看待這段歷史?

衡陽保衛戰結束80年了,至今它的價值並未得到完全的尊重。

有不少人認為,軍民浴血奮戰卻未盡全功,也就是說完成47天守孤城的壯舉還不夠,應該再堅持堅持,不乏謬論認為方將軍率領軍民再守1天就能勝利。

方將軍及其部下早已超額許多倍完成軍令,他們無愧衡陽,無愧中國,對他們如此苛責簡直荒謬!

明明這場戰役在抗戰歷史上的地位,不輸台兒莊戰役和平型關大捷,卻因最終破城戰敗而被輕視,這種唯勝利論的錯誤觀點實在應該被予以糾正。

更有甚者,認為方先覺在城破時應效仿古人「不成功便成仁」,而不是商議停戰,認為他被俘虜便是人生污點。

對此,劉和平在接受採訪時予以回擊,這是「雞蛋裡挑骨頭」

方先覺的歷史功績早有定論,「惟欠一死」的說法在晚年卻一直困擾著他,也令他深深自責。

晚年他在《衡陽戰役之回顧》中說道:「事過至今三十年,使余耿耿於懷者,是未能確保衡陽及未能隨衡陽陷敵而捐軀,於個人言之,非但不敢言功,尚有愧於職守。」

方先覺將軍在1983年埋骨於台灣省,他死後每逢清明,常有日本老兵前往祭拜,幕強的日本人將其視為戰神

不過,方將軍的長子方略根本不歡迎這些祭拜者,他終其一生不登日本國土,晚年落葉歸根選擇回到衡陽,並在這裡去世。

在日本人寫的書《日本帝國陸軍最後決戰篇.衡陽戰役部分》,將衡陽保衛戰稱之為「中日八年作戰中,唯一艱苦而值得紀念的攻城之戰」。

方將軍走了39年,他生前率軍民為中國人打得最提氣一戰也已結束了80年。

目前網絡上關於方將軍的非議居然還在,對於衡陽保衛戰的評價依然有人在苛責,這實在令人不解,希望電影上映之後,烈士英魂能夠獲得真正的寧靜。

但願就如劉和平在採訪里說的那樣,「我們對歷史(應該)有更高的境界和更寬的胸懷去看待它」

《援軍明日到達》同時給予我們一種警示,如今生活好了,但大家不要忘記,曾經救亡圖存的時候。

如果我們忘記這些歷史故事,那麼這個民族就抬不起頭。

80年前的他們,以血肉之軀築起中華長城,以錚錚鐵骨守護家國永安。

衡陽全體軍民們為中華民族精神而戰!為中華民族尊嚴而戰!(撰文:木未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f9ae22655623dacde412e9d4a54d2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