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裝置藝術家李霽

2022-05-27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一花一世界:裝置藝術家李霽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

隨著新冠疫情爆發至今已經三年的今天,對於生活的焦慮,伴隨著我們每一個人,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次疫情爆發會發生在哪個城市,你永遠不知道也不能控制,因為一切都是未知的。

唯一能做的,就是放輕鬆,然後安靜的去欣賞接下來我帶你進入的另外一個時空畫面。

01

與植物的不解之緣

這些作品均出自中國台灣裝置藝術家李霽之手,而「質物霽畫」(BOTANIPLAN VON LEE CHI)是他創辦的個人藝術品牌。

李霽原來從事的職業是建築設計,他畢業於中原基督教大學建築系,但是機緣巧合之下,他誤入了藝術的世界,敲開了裝置藝術的大門,從此跟植物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們或許可以說是他放棄建築設計,轉而選擇了藝術,但是,從他這一系列唯美動人的作品裡,我深知,其實是藝術選擇了他。

02

藝術裝置里的博物館

2017年他與愛馬仕共同創作的「消失的博物館」作品,榮獲日本Good Design Award大獎,當李霽遇上愛馬仕的御用建築團隊—RDAI,創意思維火花的碰撞,給我們帶來了一場藝術裝置的饕餮盛宴。

透過櫥窗,自然萬物隨著時間的變遷,幻化出不同的景象,驚嘆於藝術家的細緻觀察,巧妙構思的同時,讓我們開始反思,是否若干年後,我們是否只能永遠在博物館的櫥窗,圖書館的書籍上去找尋這些消逝的自然之美。

那時,或許我們只能像納蘭容若一樣,感慨一句「當時只道是尋常」。

這就是李霽和愛馬仕創作這些植物裝置的初衷,利用永生植物或人造材料,重現瀕危的地景地貌,敲響了世間自然之美即將消逝的警訊。

他們打破了植物藝術創作的局限,原本只是用來襯托點綴人們生活的植物和花卉,讓大家主動地去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保護生態不再只是紙上談兵,不再僅僅只是一個口號和標語,環保更應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0年質物霽畫憑藉其「無機礦物」獲得了義大利國際設計大獎A' Design Award的金獎,這是全球最大、最具影響力的設計獎項。

無機再生礦物作品的主題是探討材料的本質,通過思考各種材料在被人工重新拆解組合後,就像鳳凰一樣浴火重生,煥發出新的生機,自然景觀與人之間的關係再一次被重新定義和解讀,它們不是僅供觀賞和把玩,帶給人思考的活物,對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021年質物霽畫再次以作品「土壤」獲得德國iF Design Award設計獎,這個獎項被譽為設計界的奧斯卡,不僅是最具聲望與前瞻思維的設計匯流平台,創立多年以來早已成為全球公認的設計標章,具有高度指標性。

這個茶餅的包裝設計,靈感來源於茶樹的生長過程,茶樹吸取日月和土壤的精華,經過制茶人的繁複工序的炮製,一片茶葉從發芽到曬乾成茶的過程,歷經了漫長的等待,而手工藝術的製作,就是讓消費者能在欣賞禮盒漂亮的外觀下,更加珍惜自然生物歷經風雨成長起來的不易,保護生態循環體系不被破壞殆盡。

03

時間縫隙里的藝術裝置

這個時間的縫隙靈感來源於古埃及,在埃及有一座著名的阿布辛拜爾神廟一年兩次有太陽光直射,時間精準到難以置信,時間對於每個人的定義都不一樣,總是試圖抓住,但是逝者如斯,不舍晝夜,人力在自然面前就是如此卑微。

李霽用黃銅這些金屬材料,以及植物,為我們塑造了一幅流動的時間畫面,置身其中,仿佛時間在此刻按下了暫停鍵,讓心靈回歸原始的平靜,感受呼吸之間的靜謐和美好。

相信每一個喜愛書籍的讀者們,對台灣誠品書店都不陌生,這是去台灣除了101大廈必定會去的打卡聖地。

這是質物霽畫為誠品書店量身打造的藝術裝置,靈感來自於「偶然力Serendipity」一詞,不經意間的偶然巧遇,帶來了意料之外的驚喜,更顯彌足珍貴,無心插柳柳成蔭。

他們將整個裝置的主題結構以兩本翻轉的立體書的形式呈現出來,左右兩面牆設計成「翻閱空間」和「故事架構」的兩件作品,以書和知識的空間性和敘事性作為兩個主線延申和發展。

在如今網絡快速發展的今天,書籍漸漸被電子產品取代,但是文字的力量永遠都不會消失,毛姆曾說「書籍是人類隨身攜帶的避難所」,李霽通過木頭、玻璃、水泥、紙漿等材料重塑一本不會消逝的書籍,循環再生的書籍,即使人類消失了,他寫的文字依然遺愛人間,供後世的人們學習警醒,就像自然萬物,得到合理的保護,依然生生不息。

李霽的植物裝置藝術材料很多都來自於廢棄環保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憑藉他曾經建築師的知識和經驗,以及他對自然細緻入微的觀察,通過多元化的技巧,將各種復合材料和植物做出巨大的、形狀各異的藝術裝置,觀眾仿佛無意中闖入異次元宇宙的精靈,給身體和心靈帶來一場奇妙的穿越之旅。

04

馬拉松跑道上的藝術遐想

李霽也是一名超級馬拉松選手,他將來自不同地方的馬拉松體驗帶入環境和建築空間的藝術作品中,他常常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他跑步中遇到的各種自然景物,仔細觀察自然建築的構造和質感,然後通過他所擅長的自然主義語言去解讀,來還原生命本來的面貌。

李霽想通過他的裝置藝術去給觀眾們一個想像力,透過作品去思考創作背後的初衷,通過裝置藝術跟觀眾之間建立起一種更紮實的連結,不斷地去突破和改變,找尋到環境生活的更多可能性和多樣性,建立人與自然之間更多的聯繫和溫度。

來源:讓匠心遇見匠人 第二自然

版權聲明:【除原創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圖片、視頻及音樂屬於原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或會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內容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或作者名稱及原始出處標註錯誤等情況,非惡意侵犯原權利人相關權益,敬請相關權利人諒解並與我們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我們將及時處理,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創作環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f62e615362ac94844d5548284873b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