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村丨農貨出村啦

2023-04-24     光明要聞

原標題:我和我的村丨農貨出村啦

講述人:寧夏文化和旅遊廳派駐中衛市中寧縣太陽梁鄉德盛村第一書記 劉玉華

2021年7月,組織選派我到中寧縣太陽梁鄉德盛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開始了駐村幫扶工作。

德盛村是自治區「十一五」易地扶貧生態移民安置村,面積7.7平方公里,總人口757戶3122人,有1515名勞動力。全村脫貧戶114戶456人,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監測人員10戶36人,全村耕地面積6324畝,2022年全村人均純收入11380元,主要支柱產業為枸杞種植、庭院畜牧業養殖和勞務輸出,有農村專業合作社2個。

通過走訪入戶,我了解到,德盛村農特產品種類豐富,但缺乏包裝設計和品牌意識,產品品質雖好,卻賣不上好價錢,銷售渠道不暢。群眾大多外出務工,年齡稍大一點的大多在家閒著,有致富的願望卻沒有致富的思路,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也較為單一。怎樣才能讓產品出村變現?

我想到了當下流行的網紅直播帶貨。於是,建一個集產品包裝設計、品牌宣傳、網紅直播帶貨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產品展銷中心迫在眉睫。不僅如此,我還想到了利用德盛村4000多畝桃園、2000畝枸杞基地的資源優勢,逐步完善旅遊基礎設施,發展鄉村旅遊業。

想法一出,很多村民不理解,認為發展鄉村旅遊根本不可能實現。遊客會來嗎?來了看什麼、吃什麼、玩什麼、買什麼?

2022年7月,為了拓寬發展文旅產業思路,我與包村鄉領導、村「兩委」班子到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較為成熟的銀川紅瑪瑙枸杞基地、稻漁空間、剪紙、刺繡、手工編織等基地進行觀摩學習。我們了解到,銀川紅瑪瑙枸杞基地對種植的80畝枸杞作了精心設計包裝,打造了品牌,大力發展枸杞觀光旅遊業,年收入達2000萬元;稻漁空間則利用稻田,建設相關旅遊基礎設施,精心設計包裝自己種植的大米,每斤大米賣到了28元;在剪紙和刺繡等非遺手工基地,了解到一雙手工刺繡鞋墊怎樣賣到120元。觀摩學習後,我們興奮不已,開始反思,探討交流。德盛村種植2000多畝枸杞,年收入不到100萬元;種植的4000多畝青貯玉米,每畝年收入不到1000元……守著這麼好的特色資源,別人能幹成的,我們咋就幹不成?幾番討論,大家堅定了德盛村發展鄉村旅遊業的想法。

統一了發展思路,可是新問題又來了。鋪這麼大的攤子,錢從哪來?村集體每年也就20多萬元的收入,發展鄉村旅遊需要基礎建設投入,得想盡辦法再引資。

於是,我帶著方案回到派出單位,向單位領導彙報了德盛村現狀和今後整合農副產品、建設文旅產品展銷中心、逐步完善旅遊基礎設施、發展鄉村旅遊業的思路,領導鼓勵我們大膽往前走,還給我們指出了旅遊專項資金支持的方向。

一個多月後,文化旅遊產品展銷中心40萬元建設資金到位了,包含遊客服務中心、手工編制車間、非遺工坊等的文化旅遊產品展示中心開始建設。建成後,我們整合了枸杞、精品桃、純糧食醋、純胡麻油、林下雞、黑鴛鴦綠皮雞蛋,以及燙畫葫蘆、剪紙等非遺文化產品,每天進行直播帶貨,2022年接待遊客3000多人,有效解決了特色農產品銷售難等問題,農貨出村的同時還帶動了600多名群眾就近務工,增加移民群眾收入。

轉眼間,駐村已近兩年,我和駐村工作隊團結「兩委」班子,找准產業發展路子,幫助村集體經濟翻了一番,村莊面貌煥然一新。看著日新月異的德盛村,我很欣慰,期待這兩年打下的基礎能推動德盛村集體經濟進一步發展,給群眾帶去更多實惠。(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文攀 採訪整理)

[ 責編:董大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dd9aa63955411ef54ab769b6637a2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