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名文化研究,儒家思想對起名字的影響

2022-08-05     周易與傳統文化

原標題:中國姓名文化研究,儒家思想對起名字的影響

中國姓名文化研究,有儒家文化內涵的名字

中國姓名文化研究,中國著名姓名學大師,謝詠老師姓名學談,儒家思想對起名字的影響,有儒家文化內涵的名字!

父母希望子女有所造詣,這種對後代給予期望和理想的思想正是儒家文化對姓名的影響,儒家思想中「夫為妻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五倫」和「五常」等,所倡導的就是道德,當儒家思想在封建社會成為正統思想後,統治者以此來約束人們的言行舉止,評價一個人的人格,品德高尚之人受人尊敬和推崇,甚至可以直接入仕做官。

儒家文化重視個人修養,提倡親情孝道,鼓勵出仕,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取名過程中,大都包含了一些理想和希望,如「光宗」、「顯祖」,有多個子女的則分別取名「齊家」和「治國」等。

父母希望子女有所造詣,這種對後代給予期望和理想的思想正是儒家文化對姓名的影響,儒家思想中「夫為妻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五倫」和「五常」等,所倡導的就是道德,當儒家思想在封建社會成為正統思想後,統治者以此來約束人們的言行舉止,評價一個人的人格,品德高尚之人受人尊敬和推崇,甚至可以直接入仕做官。

為此,人們在取名過程中對道德品行提出了要求,如「德.懷」,即有品德高尚的胸懷;「德.高」,希望其擁有德行高尚。

同時,出於基於對這種高尚人格的嚮往,人們常以此來為後代取名,希望子孫效以學習,如取名「師韓」、「師孔」等

(1)謝詠老師整理:儒家思想對取名字的影響

儒家思想以清高為主,清高是中國文化中一種獨特品質,是一種逍遙自在的表現,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怯怯」,受此影響,著後人取名「清蓮」寓意特立獨行,清清白白。

再如,謝婉瑩將自己的筆名改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壺」之意,很多人將自己的兒女取「清,冰,白,潔」等字眼用于姓名之中,希望子女清白做人,做清白人,其實這些都是深受道家文化思想的影響,

儒道思想影響中國文化數千年,與取名文化,自有其淵源。一些人名用字穿古溯今,深受喜愛。如「鵬」出自《莊子.逍遙遊》,它「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鵬有如此磅礴的氣魄,無怪乎人們喜歡用它命名。

又如「淑」字、「玉」字、「盼」字、「倩」字,出自《詩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女如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離騷》「蘭芷變兮而不芳兮」,其中蘭、芷、蕙、芳,皆是女名常用字。

儒家思想影響後世最大,孔子關於「仁」「孝悌」「忠恕」的理論和荀子關於「禮」和「性本惡」的理論及孟子關於「人性本善」及「仁義」的思想和言論都影響該時期及後代的取名方向;受儒家思想影響所起的名字如仁、善、禮、孝、悌、忠、恕、國、學、思、樂、知……等。

又由於儒家思想重視孝道、敬祖的觀念,故取名中多用具有承先、啟後、光宗、耀祖、繼業之意義的名。

(2)謝詠老師整理:儒家取名法之寄託法

中國社會受儒家思想支配了數千年,由於儒家提倡孝道,提倡親情,提倡齊家睦族,薰陶得整個社會也如同一個大家庭,每個人都要盡對家庭與祖先所應盡的責任,然後才去講求治國平天下。命名的內容,大體上多包含有理想與希望,無論是出於他人所命,或是由於自命,那麼,承先、啟後,敬宗、延族,自然是理想與希望的一大主流;

看看史書上所列的歷代人名表,如光祖、述祖、則祖、繼祖、興祖、紹祖、胤宗、繼宗、敬宗、耀宗、孝宗、顯宗、繼先、紹先、耀先、孝先、嗣先、延先……

此等名字是中國傳統宗族思想最明顯的一個說明,我們稍加分析,便可以看出其思路是向以下幾方面發展:

寄託於承先的,如紹祖、繼祖、孝先、敬先。

寄託於啟後的,如廣嗣、延嗣、裕孫、善孫。

寄託於繼業的,如紹箕、紹裘、繩武、克武。

寄託於興宗的,如顯祖、亮祖、光宗、延族。

寄託于思念的,如懷祖、念祖、怡祖、悅孫。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對起名方面宗族思想不能簡單對待,特別是在現代社會,望子成龍,寄希望於後代興旺,有所作為,光宗耀祖,這本身也包含了為國家、為民族出力做貢獻的願望,包含了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願望,實際上,父母長輩的意願是多方面的,以父母長輩的意願起名是一種極為常見的習俗,據統計,幾乎有80%名人的名字,都體現了他們父輩的期望和寄託,您如果有孩子,也不妨將自己的熱切期望與寄託體現在孩子的名字之中。這將會給您帶來莫大的樂趣。

(3)謝詠老師整理:儒家取名法之直抒胸臆

儒家有些人是直抒胸臆,所謂直抒胸臆法,就是把所要表達的意願用清楚明白的文字直接表達出來,這種方法在取名中用得最廣最多,大部分人名都是用這種方法取成的。比如:

為了表達具有濟世濟民的願望,可直接以「振華」、「興中」、「興邦」、「中華」為名;

為了表達成就非凡的願望,可直接以「偉民」、「世傑」、「少奇」、「世奇」為名;

為了表達學識淵博的願望,可直接以「文博」』、「文林」、「文淵」等為名;

為了表達志向遠大,可直接以「志遠」、「思遠」、「有志」等為名;

為了表示對道德品質的重視,可直接以「德懷」、「忠誠」、「自謙」、「自珍」、「義山」等為名;

為了表示對某種性格的嚮往,可直接以「秉剛」、「勇」、「強」、「嫻」、「惠」等為名;

為了表達萬事順利的希望,可直接以「順」、「經順」、「通達」等為名;

為了表達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可直接用「富」、「貴」、「福」、「財」等為名;

為了表達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願望,可直接用「延壽」、「延年」、「健」、「康」等為名。

還有這樣一個例子:有位海外華人,非常思念家鄉及家鄉的親人,便給孩子分別起名為「望鄉」、「思鄉」、「念鄉」,其意甚明。這個例子可以看做是運用直抒胸臆命名法的典型。

(4)謝詠老師整理:儒家取名法之激勵上進

凡是有大成就的人,其名字都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意味,這一點在那些從政者的名字上體現得最明顯。

比如「澤」字有施恩惠和帶來幸福的意思,於是就構成了毛*東、江*民這樣的名字,澤東意為潤澤東方,給東方帶來光明,帶來幸福;*民意為人民帶來幸福;

又如著名科學家錢*強,取再三自強的意思,進取之心明顯。

著名將領、元帥徐*前,取勇往直前,決不後退之義。宋代詩人楊萬里取行萬里路之義,可見志向遠大。

再如蔣大為,取大有作為之意,現在成為全國著名歌唱家,聞名海內外,確實是大有作為。

這些人在取名時,其父母並不一定會想到他們長大會成為非凡之人,但可以想到,有了表示向上意義的名字,對其本人肯定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不能說他們所做的貢獻與他們的名字毫無關係。

(5)謝詠老師整理:儒家取名法之以名言志

以名言志,抒發父母、家人、師長或自己的理想抱負,期望孩子成才立業,大有作為。這在名字中是常見的,如漢代的孔安國,趙克國、張安世等名字,知名即知其抱負。

漢代處於中華帝國的初級階段,封建社會正處於上升階段,具有極大的活力,中華民族正處富於進取,充滿自信的時期,正如魯迅先生在《看鏡有感》一文中說,漢代「魄力究竟雄大,人民有不至於為異族奴隸的自信心,或者毫未想到,凡取外來事物的時候,就如將被俘過來一樣,自由驅使,絕不介懷。」在漢人名字中,這種立功異域的雄渾博大的氣派,撲面而來。

宋人柳開,少年時仰慕唐韓愈、柳宗元的文章,於是名肩愈,後又自為能開聖道之門,改名為「開」。

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原名李鴻基,據說他少年時練武有力,好習刀棒騎射,認為大丈夫當自成自立,橫行天下,故改名自成。

清初文壇怪傑金喟,字聖嘆。他在解釋其名字時說,《論語》中有兩處「喟然而嘆」,一為嘆聖,即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讚嘆孔子的為師之道,語出《論語·子罕》「顏回喟然而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勿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己。」一為「聖嘆」,即孔子的學生曾參在孔子面前言志,得到孔子的賞識讚嘆。語出《論語·先進》,記載的是孔子叫子路、曾參、冉求、公西華四個學生言志向,曾參回答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雲,詠而歸。」孔子聽了大為讚嘆,喟然嘆曰:「吾與參也!」即我也同意曾參的主張啊!金聖嘆一生玩世不恭,放浪形骸,自以為是與曾參一樣的風流人物,故取字聖嘆,確實名如其人。

(6)謝詠老師整理:儒家取名法之崇尚優良性格

性格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而主要的又是由所處的生活環境,包括家庭、社會以及周圍的自然環境決定的。

男性一般性格堅強,女性一般傾向於溫柔,人們大多是這樣認為的,父母及長輩一般也是這樣希望的,但有時父母及長輩在某一方面有此教訓,為了引起下輩在這一方面勿蹈覆轍,便希望男孩性格剛中有柔,女孩性格柔中有剛,以求得剛柔相濟的和諧。這些方面在人名都有所反映。如:王秉剛,清代江山人,乾隆武進士,嘉慶初隨征黔楚有功,官至右江鎮總兵。秉剛即秉性剛直,與他進士身份很相適。

王直,明代人,字行儉,永樂進士,直字代表著性格爽直。

王勇,北周武川人,性雄猛,為當時驍將,數有功績,官至大將軍,單名勇字,確實英勇。

魏勵,勵即激勵。鄧剛,剛即剛強。楊力,力,包含著勇猛的意思。

陳淑嫻,淑,好;嫻,賢惠。淑嫻就是性格又好人又賢惠。

陳淑貞,淑,好;淑貞就是貞節美好。

除了以名字表示希望性格剛強或溫柔外,還有的名字希望性格爽直,有的希望天性活潑,有的希望性格幽默,等等。

前面列舉的「王直」就是希望性格豪爽,爽直。再如:王樂天,著名漫畫家。樂天者就是快活,這與他從事漫畫創作相合,不但自己快活,也希望別人能從自己的畫中得到快活輕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dad70da981afb52f8683b66545cea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