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春魚病多?想要魚少發病,要從這方面入手!

2022-03-07     愛養殖的樂樂

原標題:開春魚病多?想要魚少發病,要從這方面入手!

開春期疾病高發的主要誘因來源於兩大方面,第一是水環境變化過大,應激頻繁導致亞健康狀態。第二是越冬後魚體消瘦、體質下降,機體代謝障礙,尤其是肝腸代謝功能障礙。二個因素共同作用下,直接導致機體不耐應激,免疫力低下,容易爆發疾病。

魚類養殖中,每年春季是病害的高發季節,尤其是肝腸疾病,還伴有爛鰓、水霉、寄生蟲等病害。養殖戶往往僅按照水霉、寄生蟲、細菌或病毒等病原層面去防控、治療,但效果往往不好,甚至有時會適得其反,越用藥越死魚。隨著水溫的回升,魚類逐漸開口攝食後,也常會出現因投餌不當造成大量病、死魚現象發生。

魚類屬變溫動物,正常情況下其攝食水平、消化能力、代謝水平等往往與一定範圍內的水溫呈正相關性。開春期水溫較低,魚類尚處于越冬後的恢復階段,自然環境條件下其攝食水平、消化能力、代謝水平是一個漸升過程,受自然進化、食物丰度的影響,已經充分適應。但人工養殖條件下,如果忽視了漸進的過程而投喂過多,會加重魚類的肝腸負擔,尤其遇到開春後經常會出現的冷暖交替的特殊天氣,無異於雪上加霜,最終引起代謝紊亂、免疫低下、病原易感。

海鱸水霉病

肝臟是重要的營養轉化、合成中心,腸道是重要的營養消化、吸收器官,肝腸功能的強弱直接影響魚類生長與健康。魚類越冬後,肝腸器官都或多或少的出現一些實質性的組織損傷。

腸道主要問題有:腸壁變薄、蠕動力降低;腸絨毛損傷、營養吸收變差;腸腔粘液分泌量減少、飼料易擦傷腸道;腸菌失調、易感染;屏障功能降低、肝臟解毒壓力變大。

肝臟主要問題有:長期禁食導致膽汁分泌不暢;肝脂過高導致膽汁淤積;膽汁分泌減少導致腸道杯狀細胞分泌粘液減少;低溫期肝臟代謝功能變弱,導致血液中有害代謝產物清除不及。

開春魚病多發甚至慘重,雖然有時候可分離出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但其感染性通常是代謝紊亂、肝腸損傷後屏障功能降低導致的繼發感染。養殖實踐中,飼料中添加膽汁酸不僅可乳化脂肪、擴大與脂肪酶的接觸面積,而且能激活低溫期脂肪酶的活性,從而促進飼料中營養的消化吸收,利於體質恢復;飼料中添加膽汁酸可保護肝膽健康、補充膽汁分泌不足。

使用膽汁酸的加州鱸

綜上,開春季魚病防控中,除了科學投喂、遵循漸進原則減輕消化負擔外,更要重視肝腸的調理工作。開春期,隨著水溫的回升,病原生物逐漸活躍,除了調水,內服防控病原也是關鍵措施之一,限抗、減抗理念要先行,切記抗生素是治病的而不是用來防病的,投料初期可添加「活力多+樂暢」替抗組合,保護腸道健康,減少抗生素濫用帶來的肝臟負擔與耐藥性的增加。開春期水環境變化異常,抗應激不能少,更要重視肝腸保健且內服是根本,以防病於未然,發病後食慾不佳時再治療往往效果不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dabee4a00625f84be4e349d9eff7e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