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易俗社演藝公司的前身是成立於1912年的易俗伶學社[1],該社創辦初期,承續清末戲曲改良運動思想,積極發揮戲曲藝術的教化功能,力圖通過編演新戲推進戲劇改良,以補助社會教育之不足。
《陝西易俗社新論:1912—1949》,郭紅軍著,中國戲劇出版社2023年9月版。
在民國37年間,政局多變,各種思潮競相登場,互相碰撞和激盪,陝西易俗社在堅持教育理想和辦社宗旨的前提下,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調整演劇活動,在中國近現代戲劇改良和秦腔藝術發展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陝西易俗社身份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受關注的程度,作為一個新型秦腔班社,它在西北乃至全國的聲名比其他江湖秦腔班社大,影響範圍也廣。
一、陝西易俗社成立日期之謎
陝西易俗社是由清末舉人、留學生、同盟會會員等各路精英於1912年組成的同人班社,兩位發起人李桐軒、孫仁玉時在秦省都督府修史局分別任總纂和修纂。 易俗社發起人本就從事修史工作,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也有重視修史的傳統,因此,易俗社自成立以來就重視史料積累和整理,為後世研究該社發展史奠定了較為厚重的文獻基礎。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重視史料整理和編纂的班社,其成立日期卻成了一個謎。
這個謎的產生,不是由於易俗社沒有記載,而是因為舊曆與公曆的轉換而產生的分歧。
20世紀80年年代,秦腔史論研究專家閻敏學先生通過文獻梳理,寫就《被忽略了數十年的一個錯誤——易俗社成立日期考辯》一文,指出民國期間,陝西易俗社官方文獻至少三次記載該社成立於「七月一日」,而新中成立後的1962年,在籌備紀念易俗社成立50周年活動時,「不知哪一位自作聰明的人」提出「七月一日」是舊曆,轉換成公曆應該是8月13日。
《秦腔發展歷史綱要》
自此以後,焦文彬、張登第、王鴻綿、雷震中等專家在不下十篇文章中都把8月13日作為易俗社誕生日[2]。
閻先生通過對陝西易俗社幾次報告書的細讀,指出「易俗社的歷次報告書所使用的是民國紀年,公曆紀月日」,並指出陝西易俗社的創始人孫仁玉、高培支等辛亥元老在起草報告書時,沒有理由不按照政府規定使用公曆[3]。
因此,他認為:易俗社成立的日子「七月一日」絕對不是陰曆「七月初一」,而只能是公曆「七月一日」[4]。
閻先生這篇考證文章雖然首發表於內刊《西安戲劇》上(1989年第5、6期合刊),但文章一出,仍引起不小轟動。1990年3月22日,《陝西日報》以《閻敏學撰文考證易俗社成立日》為題,較為詳細報道了閻敏學先生的考證和結論,1994年,《被忽略了數十年的一個錯誤——易俗社成立日期考辯》一文還被評為「陝西省第二屆藝術科學論文二等獎」,1998年出版的《陝西省戲曲志·西安卷》也在大事記部分對閻先生的發現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5]。
《易俗社八十年》
從以上報道、轉載和評獎來看,閻先生的這一發現和考證當時是得到一定認同的。該文最初發表於1989年,在文章末尾,閻敏學先生呼籲「我希望1992年紀念易俗社八十周年誕辰的時候,恢復歷史真實面目。使用『七月一日』這一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都具有光榮歷史的日子」[6]。
然而,西安易俗社1992年並沒有採納先生的建議,仍以8月13日為紀念日。此後2002年和2012年的90周年慶典與100周年大慶,仍舊以8月13日為誕生日,如不出意外,2022年,西安易俗社將仍以8月13日為成立110周年紀念日。換言之,雖然學界對閻先生的發現和考證有一定認同,但易俗社官方並未採信。
由於缺乏原始記錄,易俗社成立日期究竟是7月1日還是8月13日至今仍是個謎。易俗社成立於1912年,民國時期也舉辦過十周年、二十周年慶典,甚至不「逢五逢十」的十二周年也舉辦過慶祝活動。
然而,當時舉辦社慶紀念好像並未固定在誕生日這一天,幾次社慶並不是同一個日期,甚至差別很大,有時在8、9月份,有時在12月份。
二、民國時期易俗社幾次大型周年慶典
民國時期,陝西易俗社沒有每年舉辦社慶的習慣,據筆者目前掌握的材料來看,該社曾於1922年、1923年、1931年、1932年辦過四次規模較大的周年慶典。
顯然,除1931年20周年慶典是「逢十」大慶外,其他三次大型社慶紀念並不是俗常的「逢五逢十」慶典,如果1922年和1932年的大慶還可算「實歲」生日慶典的話,1923年的12周年大慶則更顯得有些突兀。
1922年,易俗社漢口分社曾在在漢口舉辦過較為隆重的社慶,《陝西易俗社第二次報告書》記:
《陝西易俗社第二次報告書》
1922年1月(陰曆1921年12月)「漢社過十周年紀念,所接贈品甚多,適值大雪三日,稍覺拂興」[7]。
1921年3月25日,易俗社甲乙兩班學生在老教練趙傑民和唐學寅(虎臣)的帶領下赴漢口演出,易俗社臨時分為西安本社和漢口分社,本社社長鬍文卿(1922年1月後高培支接任),分社社長李約祉。
漢口分社當時演員均為甲乙兩班的優秀學生如劉箴俗、劉迪民、沈和中、馬平民等,自1921年4月起先後演出了《青梅傳》《韓寶英》《三滴血》等易俗社新編劇目,受到漢口觀眾特別是知識界的好評,一時名聲大振。
李約祉社長在漢期間,不但得到陝西籍商戶行育齋等人的支持,還與當地知識界和報界人士多有交遊。劉雲集、袁達三、揚鐸等經常觀看易俗社演出,並撰寫劇評刊載於《大漢報》等當地報紙。
《韓寶英》
或是為了擴大易俗社的影響,漢口分社在1922年1月舉辦了十周年紀念,從「所接贈品甚多」來看,當時社慶頗有些影響。1922年前後,在西安的易俗社本社似乎沒舉辦過社慶活動,而漢口分社為什麼要辦此次社慶和把社慶放在1922年1月,也並無記載。
1922年1月1日是陰曆12月初四,從陰曆來看,易俗社漢口分社的這次社慶也可視為1921年陰曆12月舉辦,正好也是自1912年建設以來的十周年。
1923年12月(陰曆11月),陝西易俗社代理社長呂南仲主持操辦了「十二周年紀念」。
1923年10月,呂南仲「提議於十二月辦本社十二周年紀念」[8],當時社長高培支到京、津、滬等地為陝西圖書館採購書籍並為易俗社購買新戲箱,暫由呂南仲代理社長。呂南仲代理社長後,改造了社內門戶位置,對社內房屋進行了重新整理和布置,並積極籌備十二周年社慶,頗為熱心。
1923年11月13日,陝西易俗社在《大西北報》刊刊登《陝西易俗學社十二周年紀念徵文》廣告,當時還未曾確定具體哪一日舉辦慶典,文曰「舉行紀念日期俟籌備就緒另定」[9]。
12月1日,《大西北報》又載短消息,「傾聞易俗社因本年陰曆十一月四日為該社創辦第十二周紀念日,聞該社正籌備新劇,屆時必有一番熱鬧也」[10]。陰曆十一月四日為公曆12月11日,但12月11日仍未舉辦慶典,可見籌備工作尚未完全就緒。
12月13日,《大西北報》再次刊載消息《易俗社今日十二周年紀念》,文曰「易俗社籌備十二周年紀念各節業志前報,昨聞該社今日舉行紀念,除將各處文集、匾額等等物品遍為懸掛外,並演新劇二天歡迎各界,概不售票。」[11]呂南仲等從10月開始籌備十二周年慶典,經過兩個月倉促準備,總算在12月13日正式舉辦了社慶。
《陝西易俗社簡明報告書》
雖然時間緊張、準備也較為倉促,但慶典卻非常成功。高培支曾感慨,「南仲辦理十二周年紀念,興高采烈,適值新箱辦回,如火如荼,所接牌匾、對聯、贈品甚夥,頗極一時之盛」[12],孫仁玉在《陝西易俗社簡明報告書》中也作了回顧和記錄,「題贈之聯翩,賀客之絡繹,顧曲者之擁擠,極一時之盛」[13]。
陝西易俗社十二周年紀念日選在1923年12月似乎是代理社長呂南的一個提議,而最後在13日舉辦紀念大會顯然也是臨時確定的。
1931年8月,陝西易俗社舉辦了一次較為隆重的20周年慶典,不但舉行了遊藝大會,還在報刊發布了宣言「本年八月十四日為本社成立廿周年紀念之期,本社同人因感於歷年政府當道提倡保護之力,及各界熱心諸君子協力贊助之誼,與夫顧曲家審查指導之勞,以致本社自民元成立以來以迄於今,在此已過廿年……藉此機會,特將本社成立的宗旨、編輯的標準及經過的歷史與此後進行的計劃敘述出來,以便各位同志、各位同胞瀏覽指瑕,多多指點」[14],在這篇宣言中,易俗社同人回顧了班社性質、班社宗旨和辦社歷程,並表示將繼續以戲曲這種形式鼓吹革命、教育民眾。
《櫃中緣》
8月17、18日,易俗社還組織了大型遊藝會,老教練陳雨農、劉立傑聯袂演出了《看女》,陳雨農還獻演了拿手戲《皇姑打朝》,已出社任秦鍾社社長的劉毓中為母社演出了《烙碗計》《周仁回府》等佳劇,王天民、湯滌俗、康頓易等演出了《櫃中緣》等易俗社名劇,其他演員馬平民、耿善民、劉迪民、王秉中也都演出了拿手劇目,演出陣容和劇目極一時之盛。
一年之後,1932年9月,易俗社再一次舉辦20周年紀念,這次紀念卻日期定在9月21日,「陝西易俗社定於本月二十一日為該社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日,開遊藝大會三天。[15]」。
易俗社於1931年和1932年連續兩年舉辦「20周年紀念」,顯然是過了一次「虛歲」生日,又過了一次「實歲」生日。1932年9月24日——26日,易俗社社慶活動同樣組織了遊藝大會,不但有優秀學生劉文中、莊正中、楊蔭中等人的精彩演出,還邀請了京劇名家韓盛岫演出了《戰馬超》《殺四門》等。
易俗社民國時期四次周年紀念集中在1922、1923和1931、1932四年舉行,分布並不均勻,隨意性較大,而且社方對紀念日具體在哪一天似乎並不在意,甚至有時在冬季、有時在夏秋季,這都為後世考證易俗社成立日期形成障礙。
三、易俗社成立日期很可能是1912年陰曆七月初一
近年來,隨著一些文獻的發現,筆者不再堅持自己以前認為易俗社成立於1912年公曆7月1日的觀點,也對閻敏學先生較為紮實的考證產生懷疑。 認為陝西易俗社成立的具體日期應該是1912年陰曆七月初一,即公曆1912年8月13日。
《民國時期西安秦腔班社戲報彙編》易俗社卷
質言之,新中國成立後,易俗社以8月13日作為社慶日並沒有錯。下面簡單縷述考證過程,以求教於方家。
1、李約祉1962年對所撰《陝西易俗社第一次報告書》中記述的修訂
1962年,曾任易俗社社長的李約祉最早明確提出易俗社成立於陰曆七月初一。當年,李約祉在所撰《陝西易俗社成立經過》一文中特別指出,易俗社同人於「1912年陰曆七月初一日,假省議會召開陝西易俗社伶學社成立大會」[16]。
1912年陰曆七月初一正好是公曆8月13日,於是,易俗社以8月13日作為50周年社慶日。自此以後,1982、1992、2002、2012等多次社慶,易俗社官方都以8月13日為社慶日。
《陝西易俗社第一次報告書》
誠如閻敏學先生所言,民國時期陝西易俗社刊印的《陝西易俗社第一次報告書》《陝西易俗社第二次報告》和《陝西易俗俗簡明報告書》所記易俗社成立日期均為「七月一日」,日期前並未加「陰曆」或「舊曆」二字。那麼多年之後,1962年易俗社成立50周年之際,李約祉何以在回憶文章中於「七月一日」前加上「陰曆」二字呢?
查閱相關文獻可知,《陝西易俗社第一次報告書》是李約祉1921年任易俗社漢口分社社長時所撰。易俗社初到漢口時只能吸引陝西、山西籍同鄉觀劇,當地人很少光顧戲園,李約祉和同人商量後認為這是宣傳工作沒有到位的原因,並言「為了補救這個失誤,我很快編了一本《陝西易俗社第一次報告書》」[17]。
高培支在《陝西易俗社第二次報告書》的《後序》中也提及「按:第一次報告書系分社在漢時,李約祉以民五、民九呈報教育部立案及民十呈報高小畢業原稿為根據」[18]。
從這裡可以看出,李約祉實際是《陝西易俗社第一次報告書》的主要撰寫人。那麼,他應當很清楚1921年將易俗社開會公決的具體日期記為「七月一日」的背景和實情,即究竟是用了陰曆還是公曆。
30年後的1962年,李約祉對自己當初所記「七月一日」作了更為準確的表述,明確1912年易俗社成立日期為「陰曆七月一日」。
當時,師子敬、張伯英等易俗社早期創辦者仍健在,李約祉重新明確這個日期,早期創辦者似乎並未提出異議,或許當時是達成某種共識的。
至於後面幾次報告書中也記易俗社成立於「七月一日」,很可能是高培支、孫仁玉在撰寫《陝西易俗社第二次報告書》和《陝西易俗社簡明報告書》時沿襲了《陝西易俗社第一次報告書》中所記日期。1962年,李約祉從源頭上更正了最初的表述,我們有理由相信易俗社是1912年農曆七月初一(即公曆8月14日)成立的。
2、第一部《易俗社章程》提供的信息
根據易俗社第一部章程起草人孫仁玉所憶[19],當初確定建立學社後,他首先起草章程,再經李桐軒修訂後,才著人拿著章程徵集同人簽名,召集同志,最後才舉行成立大會。換言之,起草章程應在易俗社成立之前。
1912年《易俗社章程》書影
而易俗社第一個章程是「民國元年秋訂」(如上圖),這個「秋」字是我們解開易俗社成立日的又一個密碼。
查1912年「立秋」日為8月8日(陰曆6月26日),也就是說章程應該是1912年8月8日以後修訂完成的。那麼易俗社不可能於1912年公曆7月1日就開成立大會,很可能是在陰曆「七月一日」,也即8月13日開的成立大會。
3、一張照片提供的信息
上文提及,1931年8月14日,陝西易俗社舉辦過規模較大的20周年紀念活動。8月13日《民意晚報》刊載的消息中有雲「本年本月十四日為本社成立廿周年紀念之期」,8月14日,該報繼續刊載易俗社社慶宣言,再次強調「恰恰本社廿周年紀念即在今年今日」[20]。
查1931年8月14日正好是陰曆七月初一,所謂「恰恰」或是指易俗社定1931年8月14日為社慶日,正暗合陰曆七月初一成立日期。
陝西易俗社20周年紀念全體合影
此外,易俗社1931年社慶之際還拍攝了一張師生全體合影(如上圖),照片上方所記日期也為「七月一日」。易俗社8月14舉辦社慶紀念,17、18日舉辦遊藝會,拍照留念應該是在社慶紀念日,因此這個「七月一日」應是陰曆七月初一。這樣我們更有理由相信,陝西易俗社的成立日期很可能是1912年陰曆七月初一,即公曆的8月13日。
目前,我們確認陝西易俗社成立於1912年8月13日(農曆七月初一)仍是基於所見史料的推測。
當時,易俗社召開成立大會借用的是省議會會議室、參會的也都是政學軍各界名流,有會議室借用記錄或者參會者日記等佐證,或許能進一步印證以上推測,從而更充分確證陝西易俗社成立之期。
我們期待更多史料發掘,以確證易俗社成立日期。
注釋:
[1] 建社初期,易俗伶學社名稱幾經變化,先後有「易俗伶學社」「易俗學社」「易俗社」「陝西易俗社」等名稱。1918年,陝西省教育廳發印模給易俗社,名為「陝西易俗社之鈐記」,至此,「陝西易俗社」名稱基本定下來。見高樹基.陝西易俗社第二次報告書[M].西安:陝西易俗社,1929:44.
[2] 閻敏學.被忽略了數十年的一個錯誤——易俗社成立日期考辯[M]//秦腔發展史綱要.西安: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36—140.
[3] 閻敏學.被忽略了數十年的一個錯誤——易俗社成立日期考辯[M]//秦腔發展史綱要.西安: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39.
[4] 筆者曾經也堅持這一觀點,見郭紅軍.易俗社概觀[M]//郭紅軍,張振秦,苟登財.民國時期西安秦腔班社戲報彙編(易俗社卷·上),2016:1.
[5] 魚訊主編. 陝西省戲劇志·西安市卷[M]. 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8.09:127.
[6] 閻敏學.被忽略了數十年的一個錯誤——易俗社成立日期考辯[M]//秦腔發展史綱要.西安: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40.
[7] 高樹基.陝西易俗社第二次報告書[M]西安:陝西易俗社,1929:13.
[8] 高樹基.陝西易俗社第二次報告書[M]西安:陝西易俗社,1929:15.
[9] 陝西易俗學社十二周年紀念徵文[N]大西北報.1923,11(13).3.
[10] 陝西易俗學社十二周年紀念徵文[N]大西北報.1923,12(1).3.
[11] 易俗社今日十二周年紀念徵文[N]大西北報.1923,12(13).3.
[12] 高樹基.陝西易俗社第二次報告書[M]西安:陝西易俗社,1929:15.
[13] 陝西易俗社.陝西易俗簡明報告書[M]西安:陝西易俗社,1931:60.
[14] 藝術消息[N]民意晚報.1931,8(13).4.
[15] 易俗社籌備二十周年紀念[N]西安日報.1932,9(16).3.
[16] 李約祉.易俗社成立經過[M]//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文史資料存稿選編(23)文化[M].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572.
[17] 李約祉.易俗社成立經過[M]//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文史資料存稿選編(23)文化[M].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579.
[18] 高樹基.陝西易俗社第二次報告書[M]西安:陝西易俗社,1929:50.
[19] 陝西易俗社.陝西易俗簡明報告書[M]西安:陝西易俗社,1931:55.
[20] 藝術界消息[N]民意晚報.1931,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