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教師和六成父母達成共識:「問題學生」根在「問題家長」

2024-10-29     南方都市報

南都訊 記者呂虹 發自北京 10月27日,在第三屆青少年心理安全論壇上,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發布了一份《問題學生及其教育的問卷調查報告》(下稱「報告」)。該報告顯示,有32566人認同「問題學生」這一說法,占比高達85.8%;僅有5390人不認同「問題學生」這個稱呼,占比為14.2%。這一數據意味著,「問題學生」這一標籤已經被廣泛接受,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對學生的看法和行為評價。

報告結論顯示,教師、家長及心理和醫學專業人士都普遍認為導致「問題學生」出現的首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缺失,其次是「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個人性格特質」。

圖為青少年心理安全論壇主席、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李鎮西

「問題學生」已成為一個難以迴避的現實

事實上,報告全篇並未給予「問題學生」一個明確的定義,而是提出,「問題學生」這個術語是因為教師、家長和學校管理層對某些學生的行為、學習或心理健康狀況的擔憂及重視而產生的,反映了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對學生行為和表現的關注。所謂的「問題學生」,更多只是來自教師、心理專業人士和家長的主觀判斷。

「問題學生」的產生原因非常複雜。長期以來,在唯分數、唯升學等教育評價標準的主導下,一些學生被錯誤地認為是「問題學生」,學校和家庭教育忽視「問題學生」、錯誤對待「問題學生」等「問題教育」成為「問題學生」產生的主因。隨著學生心理健康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問題學生」,如何改變舊有教育價值觀、發揮教育的積極作用改變「問題學生」,已經成為需要直面解決的社會問題。

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教育部首任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在論壇上談到,在理論層面,「問題學生」這一概念並不存在,也不應該存在。無論在中外教育史上,還是在中外教育理論的論述中,都沒有「問題學生」的概念、定義和研究。然而,在現實教育實踐中,「問題學生」是一個特殊現象,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長面臨的難題。在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意識中,「問題學生」已經成為一個難以迴避的現實。

報告顯示,學生們遇到的最大困難集中在學習方面,尤其是考試和學習成績,同時還面臨心理和情感上的挑戰,如被孤立、缺乏自信、溝通障礙等。學生們認為造成困難的最大因素是個人因素占比44.38%,如學習態度問題,其次是家庭因素占比22.62%,如父母對學習的嚴格要求帶來的壓力,以及同伴因素和學校因素分別占比17.2%和15.8%,如自由活動時間不足和規章制度過於嚴格。

報告顯示,在6563名教師中,69.62%的教師認為班內「問題學生」占比在2%以上,21.55%的教師認為班內「問題學生」占比在11%及以上,129人認為班內「問題學生」在50%以上。

從教師群體的視角來看,班級中最顯著的問題是學生的習慣問題,占比達到65.79%;其次是家庭問題、手機上癮問題、學習問題、注意力渙散問題、情緒問題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占比均在40%以上;人際交往問題對班級的影響力最小,占22.89%。

但72.5%的家長並不認可自己的孩子存在行為問題,只有10.5%的家長認可自己的孩子存在行為問題;而23.44%的家長認為自家孩子沒有任何問題。

調研中,家長們普遍認為最嚴重的問題集中在孩子的習慣與學習上。其中有6492名家長表示孩子存在習慣問題,有6441名家長表示孩子有學習問題,兩類問題的占比均在40%以上。其次,孩子的情緒問題注意力渙散問題不容忽視,占比均在35%左右。另外,手機上癮問題和性格問題也需要引起重視,占比均在25%左右。

專家:家庭教育失范是「問題學生」產生根源

在315位心理學和醫學專業人士的調研中,73.33%的心理及醫學人士反映「問題學生」逐年遞增,12.7%的人反映基本持平,沒有太大變化。在心理專業人士和醫學專業人士接待的來訪者(患者)中,學生出現問題最多的類型是情緒問題,占比為73.02%;其次是手機(遊戲)上癮問題,占比為65.4%;然後是厭學問題,占比為58.41%;社交障礙和抑鬱症占比分別為48.89%和44.13%,多動症、雙相情感障礙和精神分裂的占比依次為34.6%、25.71%和13.02%。

參加了李鎮西所做的此次調查的心理和醫學專業人士指出,「問題學生」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家長未能充分意識到孩子的問題並給予足夠支持。此外,教師因教學任務繁重且缺乏心理診療專業能力,難以有效幫助學生、「問題學生」無處可去,家庭與學校協作不足、社會對「問題學生」的包容性不足,使其在學校缺乏寬鬆環境、產生病恥感並抗拒專業治療等多重障礙共同加劇了「問題學生」在尋求幫助和支持時的困境。

整體來看,在導致「問題學生」出現的原因上,各方觀點較為一致。93.17%的教師認為首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缺失;62.4%的家長認為首要原因是家庭教育方式不當;83.17%的心理學和醫學專業人士也認為是家庭教育缺失。

調查報告顯示,當個人遇到困難時,9.09%的學生通常會向心理諮詢師求助,7.07%的學生向專業醫生求助,74%以上的學生則選擇向家長求助,56%以上的學生選擇向老師求助。

報告由青少年心理安全論壇主席、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李鎮西在論壇發布。表示,長期以來,用分數這把尺子衡量學生,學生自然就被認為是問題學生。隨著學生心理健康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問題學生」,如何改變舊有教育價值觀、發揮教育的積極作用改變「問題學生」,已經成為需要直面解決的社會問題。要改變問題學生,首先得改變問題教育,改變問題教育,必須改變問題教育的實施者,就是問題教師、問題家長。

據悉,調查報告覆蓋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涉及學生、家長、教師及心理學和醫學專業人士四類群體,共收到有效樣本37956份。其中學生占比為42.28%,家長占比為39.6%,教師占比為17.29%,心理學專業人士和醫學專業人士占比為0.83%。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bb90c6d8e65fe7f5fcfd677d77a9a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