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平黃山街道大李村:山溝溝里唱響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歌」

2020-04-24     濱州網

來到黃山街道大李村,放眼望去青山環繞,一條蜿蜒的盤山公路穿行其中,山腳下,一片片綠油油的獼猴桃樹苗長勢喜人,成群結隊的村民在果園裡忙碌的穿梭……這個位於鄒平黃山街道西部山區深處的村莊相比之前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大李村產業結構單一,產能落後,信訪矛盾問題突出,2019年被列為鄒平市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整頓對象,村「兩委」班子痛定思痛,另謀出路,積極響應省委、市委政策號召,在街道黨工委的指導下探索出了一條帶領集體和村民增收致富的莊康大道。

環境得天獨厚曾被橡膠產業所累,軟弱渙散難有出路

曾經的大李村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村民開始從事橡膠加工作產業,在自家宅基地上建起了小作坊,最多時達到了70餘家,這些作坊設備落後、環保設施短缺,村內時常機器隆隆,煙塵刺鼻,附近居民深受其害。

這幾年,黃山街道堅決貫徹落實「綠水金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大力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騰籠換鳥」,對轄區內環境突出問題進行全面整治,大李村的橡膠加工作坊,自然成了整治重點。經過鐵腕整治,村內絕大部分作坊被取締,村民從工廠重新回到耕地。相應的,村內發展出現滯後,村「兩委」班子工作難以開展,群眾意見反響不斷,一度戴上了「軟弱渙散」的帽子。

支部領辦合作社指明發展方向,另闢蹊徑趟出致富路子

「作坊整治後,環境變好了,村民收入卻減少了,不少人怨聲載道。」大李村黨支部書記李家義說,「對於如何找到新的增收門路,我比他們還著急。」

後來,在上級黨委和第一書記帶領下,黨支部了解到山東重點扶持「新六產」發展高附加值的農業應該是一條好路子。他先上網搜集資料,又四處打聽,發現濱州現在沒有種植獼猴桃的地方,而大李村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山區資源恰恰具備種植獼猴桃的先天條件。隨後,村「兩委」通過在「民主議政日」時徵求意見,黨員和村民代表一致同意由支部領頭成立「鄒平灃碩園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發展獼猴桃種植。

接著,說干就干。村「兩委」班子帶領部分黨員、代表到山東省最大的獼猴桃基地——淄博市獼猴桃基地參觀學習,通過與專家交流,大家發現大李村的氣候、土壤等確實非常適合種植獼猴桃,更加深了大家對實施「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生態旅遊觀光農業的信心。

學習回來,村「兩委」一班人優先流轉出大李水庫附近的100畝土地,這裡有山有水,交通便利。接著,引入獼猴桃優良品種種植,整地、扎架一氣呵成。目前,大李村合作社已累計投資300餘萬元流轉土地460餘畝,建成了綠色生態獼猴桃園區,全力開發生態農業觀光旅遊項目。

村民受益集體增收,昔日軟弱渙散村「蛻變」為典型村

為充分發揮「支部領辦合作社」優勢,讓更多村民受益,合作社允許村民以現金、土地、勞務等多種形式入股,目前已有90餘戶村民以各類形式入股占比達到88%,而村集體以集體土地入股占比12%,年均集體可增收10萬元。除此之外,合作社著重做好睏難群眾幫扶工作,通過提供崗位在園區內長期務工,使他們能夠取得固定的勞動收益。下一步,合作社還計劃每期工程多加一支幹股,收益分給村裡的困難群眾,真正實現村民脫貧致富。

大李村實施「支部領辦合作社」模式以來,顯現了令人鼓舞的成果,黨支部站在了鄉村振興的前沿,帶領黨員群眾一起干,轉變了以往村集體將資源、資產簡單發包租賃的模式,牢牢把握集體經濟的主導權,把黨支部工作全面融入到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和集體增收之中。隨之而來的是村幹部的精神面貌大大改觀,黨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斷增強,群眾的集體主義意識也不斷提高,人才開始回流,村莊再現蓬勃活力。位於山溝溝里的大李村真正唱出了一曲鄉村振興的「產業興旺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awaq3EBnkjnB-0zH1W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