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盤奧斯卡,史匹柏失利,大魔王為何與影后失之交臂

2023-03-15     閒人電影

原標題:復盤奧斯卡,史匹柏失利,大魔王為何與影后失之交臂

奧斯卡落下了帷幕,《瞬息全宇宙》大殺四方,A24笑暈在廁所。

與好萊塢新六大電影公司,迪士尼、索尼、派拉蒙、環球、華納、奈飛相比,A24是個小作坊。

這個小作坊成為大贏家,那就意味著有些電影成為了遺珠,但在評價落選的影片之前,得先了解奧斯卡的評審制度。

奧斯卡的評審制度與歐洲三大不同。

歐洲三大是小團體投票,每次7-9個人,都是專業人士,從藝術角度考慮,因此三大獲獎的電影更注重藝術性。

而奧斯卡的評審相對大眾化,會邀請數千人進行投票評選,這數千人來自各行各業,有電影人士,也有廚師、記者等。

他們的口味各異,基本上某部影片得票率超過50%,獲獎就是大機率事件,這也會導致一些普通片子拿下最佳影片,如去年的《健聽女孩》。

了解了奧斯卡的制度,再來說遺珠。

最佳影片中的一大遺珠自然是《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

這是標準的八分電影,無論是劇作結構、文本設計,還是視聽語言、視覺符號,以及對比和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都屬上乘。

片中柯林·法瑞爾、布蘭登·格里森上演了一場真·分手的決心。

沒頭腦與不高興,一個想過另一種生活,開啟新的人生,一個只想跟對方回到以前的樣子,快快樂樂沒有煩憂。

可世事的變化並不盡如人意。

愛爾蘭內戰的爆發猶如他倆之間難以恢復到從前的友誼,本是同根生,但斷指、驢子都成了隔閡越來越大的導火線。

直至最後無法挽回,如同愛爾蘭回不到和諧相處的往常一樣,島內朋友反目,島外兄弟成仇,無需任何切實的理由。

《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用以小見大的方式隱喻彼時內戰的寓言故事,從時間、空間維度與對面愛爾蘭戰爭進行重疊。

若對愛爾蘭內戰不太了解,可能看不到很多細節。

但也能覺察到《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的魅力,因為導演也在警示人們一定要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非坐井觀天,閉門造車,否則落後會常伴左右。

只不過,有些人是被動的接觸世界,有些人是主動看到世界的變化。

若能看到這一點,也就能看到《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在奧斯卡掛零蛋的遺憾了。

從中也能看出《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為什麼在最後投票階段輸給了《瞬息全宇宙》了。

因為這部電影有些小眾,全球票房僅4751.4萬美元,《瞬息全宇宙》則是1.55億美元,而且擁有巨大熱度。

與之相比,評委們可能都沒看過《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也就談不上喜歡,並為其投票了。

至於史匹柏為什麼沒有拿下最佳導演,原因跟《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還不一樣。

因為他的《造夢之家》更像是富二代體驗生活,有種「我的區長父親」的既視感,富貴人家的順遂,普通人無法共情。

在美國經濟處於低迷的當下,那些人為製造的不足為奇的困難,奧斯卡數千評委中的普通大眾自然不會為史匹柏的追夢而感動。

除此之外,《造夢之家》在其他方面是合格的。

《造夢之家》的開頭是一段關於火車撞汽車的特攝鏡頭和蒙太奇剪輯。

前者致敬盧米埃爾兄弟拍攝的世界影史第一部電影《火車進站》,這是電影的第一次,也是史匹柏與電影結緣的第一次。

後者是電影技法,蒙太奇出現之後鏡頭有了組合,電影變得不再單一,從此開始流行於世界。

於史匹柏而言也是如此,電影中的視覺奇觀讓他震撼,也讓他擁有8毫米攝影機,自此走上導演之路,成為了改變好萊塢的大師。

這段開場也奠定了影片的基調,這是一部關於史匹柏的半自傳電影。

在片中,電影是讓史匹柏放鬆的東西,在電影中,他能夠獲得快樂,不理會家庭的矛盾,社會上的歧視。

這種治癒令他視電影為摯愛,即使中間停過幾年,但他始終無法忘記電影,直至最後選擇了電影。

尤其是片尾大衛·林奇飾演的約翰·福特向年輕的史匹柏道出了電影的真諦。

電影不該循規蹈矩,而是大膽破局,肆意地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因為地平線在底部、頂端很有趣,而在中間最無聊。

除了對電影的熱愛之外,史匹柏還在《造夢之家》里加入了關於幸福的定義。

有些人意識到他們不開心,並敢於去改變,如薩米的母親,她與丈夫的婚姻不幸福,勇敢提出離婚,跟本尼在一起。

有些人意識到他們不開心,但不會邁出那一步。

如薩米的父親,他知道他跟妻子的生活已經不能再恢復到從前,可他一直在努力維持著表面的和諧,只是表面關係終究無法天長地久。

有些人不擔心自己是否快樂,因為他們找到了一生所追求之事。

如薩米,他原諒母親的出軌,理解父親的不甘,與歧 視他的人握手言和,這一切都是因為電影,是電影讓他可以把精力都放在藝術上,不理會世間的紛擾。

當人老去,總喜歡回憶從前,史匹柏想到了自己與電影結緣的過程。

只是《造夢之家》被塞的太滿了,史匹柏什麼都想表達,藝術、家庭、種族、夢想,可每一處都展現的太輕了,力量感不足。

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沒有拿下影后桂冠,與影片的關係很大,因為《塔爾》是一部天然拒絕觀眾的電影。

影片前一個半小時都是密集的對白,各種音樂術語,以及名人名家的名字,甚至中間還穿插了膚色認同和文化藝術的探討。

若沒有耐心與一定的藝術基礎,若沒有看許多背景資料跟忍受劇情的平淡如水,很難堅持看完兩個半多小時的《塔爾》,因為觀影過程可以說是一種「煎熬」。

但這樣一部沒有什麼跌宕起伏,對觀眾很不友好的電影,為什麼能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

其實,原因很簡單,一是文本設計,二是社會議題,三是錦上添花的凱特·布蘭切特的表演。

在文本設計上,《塔爾》並未追求花里胡哨的多線敘事。

而是讓劇本結構回歸古典,以五幕劇的的古典敘事講述古典樂,這種平實的方式更彰顯導演的功力。

畢竟在快節奏的當下,觀眾更喜歡直給的拿來主義的電影,而非激發動腦思考的主觀能動性。

這也是超英票房水漲船高,類似於《塔爾》這樣的電影卻不受市場青睞的原因,看這種電影太費時費力了。

可也不能把所有問題都推給觀眾。

《塔爾》既然選擇了思考,那就得考慮到有不少觀眾會不喜歡,因絮絮叨叨的台詞而棄,因得注意每一處情節而棄。

在社會議題上,導演在片中談文化演變、道德審視、身份標籤、極端控制、自我為主。

如塔爾在上課時,跟一個學生因巴赫的問題而爭論,學生因為巴赫的生活不檢點,所以不喜歡他的音樂。

但塔爾認為評價藝術不該增加場外因素,更不該被網絡上的道德標準而輕易判定一個人,這是無理由的貼標籤,此番言論讓學生憤怒離場。

還有塔爾身為即將登上世界交響樂藝術巔峰的指揮大師,她對周圍的一切都有極強的控制欲,也覺得自己是大師,所做的一切都是神聖賦予的權力。

這種帶有偏見的認知讓她把除了女兒之外的所有都當做工具,女友、助理、學徒、愛慕者都是她的逢場作戲,用完即棄。

結果就是女友離她而去,助理恨她入骨,學徒因她而亡,最後塔爾被自己反噬,適才明白了自己孤身一人的原因,對音樂返璞歸真。

在表演上,威尼斯影后的殊榮已經足以證明凱特的超凡演技,用再多華麗的辭藻也不如這一頭銜。

凡是看過《塔爾》的觀眾,即使不喜歡其中的故事,也能夠被凱特的表演所折服,簡直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情緒的起伏,台詞的拿捏,以及行為語言,都與角色相契合,看不出演的痕跡。

只是因為影片的不正確與過於無聊讓評委們不喜歡,也就不會過多注意大魔王的演技了,在得票上便比不過楊紫瓊。

不過,這也不能否定《瞬息全宇宙》沒有資格獲得最佳導演、影片和女主角。

畢竟連《健聽女孩》這樣的普通電影都能得到奧斯卡的青睞,《月光男孩》這類對王家衛拙劣模仿的影片都可以獲獎,《瞬息全宇宙》又為什麼不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ad1adc230d322cd9623d967477a1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