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給我吐槽說:「最近孩子和家長都居家,工作的工作,學習的學習,本以為雖不是相得益彰,也能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和諧;結果卻發現,親子間的矛盾卻更多了。」
我問她:「你認為,最大的問題或者矛盾的突出點在哪裡?」
她想了想,告訴我說:「覺得孩子似乎哪個方面都不突出,想想他的未來,難免會焦慮。」
我又問,「孩子哪個方面都不突出,是居家期間才出現的情況嗎?」
朋友說:「這倒也不是,可能現在朝夕相處,看到的缺點就更明顯一些吧!」
我笑:「佛家有偈語,不是風在動,而是你的心在動,是嗎?」
朋友跟著在對面笑:「不管是風動還是心動,總之是孩子不足夠好造成的焦慮吧!」
其實,也許真的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作為家長的朋友,自身的安全感降低,焦慮感增加的緣故更為顯著一些吧!
據我所知疫情當下,朋友家的收入本身就有很大的波動,而朋友的事業也因為疫情遭遇到最大的危機和瓶頸;偏偏人在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又背負著房貸、車貸等若干方面的壓力,本來謀算的是細水長流的日子,結果卻忽然遭遇狂風暴雨,小家庭自然而然就變成了風雨飄搖中的一葉扁舟,步履艱難。
這個時候,人的心態才是最容易發生變化的;當心態發生了變化,萬事萬物就跟著發生了變化;原本乖巧的孩子,或者看起來還能湊合的孩子,也就怎麼看都開始不順眼了。
我們都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深厚的,不求回報的。這是因為父母的愛就像大海,百川到海,源源不斷。
可是如果父母本身就是本身就是一條即將乾涸的小河,又如何能夠帶給孩子源源不斷的水源去滋養呢?
正如父母本身在生活中惴惴不安中,沒有安全感,又如何為孩子營造幸福感十足的生活呢?
父母沒有安全感的具體表現在這幾個方面:
1、緊張焦慮型父母
這類父母的生活總是緊繃的,狀態總是焦慮的。
從孩子還未出生開始就可以初見端倪。孕期里謹小慎微,生下孩子各種焦慮,有一點點異常就不能自己的開始緊張……
最為典型的是,在孩子小的時候,恨不得搬到醫院去住,風吹草動就擔心寶寶這不好那不行;在孩子大的時候,恨不能事事緊盯著,總擔心孩子會受到委屈或者不公平的待遇……
就像這次疫情吧,大家都居家隔離了,有些家長會告訴孩子,不要緊,我們要相信國家、相信政府,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添亂,眾志成城總會度過疫情的。
有些家長就會告訴孩子,怎麼辦,怎麼辦?我們被隔離了,馬上就會買不到菜、購不到米,要是我自己,忍忍就過去了,可是還有你啊,我要照顧你啊,怎麼辦?
這種緊張的心情,只會帶給孩子不安、恐懼、膽小,對他的成長毫無幫助。
2、盲目重視教育型
在孩子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家裡已經堆滿了各種各樣的育兒書籍,手機上下載了多少個G的育兒壓縮包,各種APP上關注了N多育兒大V和專家……
這類家長習慣於從細微處看到孩子的問題,然後不自覺地放大孩子的問題,最後不停地尋找新的教育方法,不斷地探索和懷疑,完全無法自控和改變自我。
比如孩子幼兒園放學回家有些蔫兒,家長就會立即開啟「思慮」狀態:是不是受小朋友欺負了?是不是被老師虐待了?是不是遭遇到什麼可怕的事情了?……
然後開始反覆的、不斷地、聲東擊西的、旁敲側擊的詢問孩子,究竟在幼兒園發生了什麼?再或者打開監控,一幀一幀地過濾可能發生的事情。
其實不過是孩子在幼兒園午睡貪玩,現在睏了而已;也許是一時的狀態不佳;不管是怎樣的原因,父母先入為主的「思慮」,都會帶給孩子不安的影響。即便是再擔心孩子,也不妨讓自己先安靜下來,靜靜地觀察孩子一段時間再來做推論。
事實上,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過於關注和緊張的狀態,會帶給孩子嚴重的心理問題。他也會在家長的緊張中,不斷地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有問題,這樣的狀態又如何能夠捕捉到生活的幸福感?
3、時時攀比型父母
都說有一種最為優秀的孩子,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但凡動輒就拿自己孩子和別人孩子進行比較的家長,都難免會產生焦慮和不安。而往往這種焦慮不是因為孩子的表現,而是來自於自己的狀態罷了。
這類家長還會樂此不疲地把孩子送進各種培訓班、輔導班和特長班,甚至早早地為孩子規劃好一條金光燦燦的「通天大道」:幾歲學樂器、幾歲學圍棋、幾歲學體能、幾歲學學科……
事實上,有幾個孩子真的能夠按照家長規劃的路線一步步走下去呢?換句話說,家長又何嘗不是把自己曾有的欠缺和遺憾,通過孩子來彌補呢?有沒有真正地站在孩子的立場,為他想一想,他究竟需要什麼?
我記得我曾經看到過一段話說:我們的教育只是教人怎樣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怎樣去產生希望,去追求自己的未來,卻沒有教人怎樣去做一個男人,怎樣去做一個女人,怎樣去做一個丈夫或妻子,更沒有教怎樣去做一個合格的家長,同樣也沒有教孩子怎樣去追求幸福。
既然我們已經為人父母,那麼不妨從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家長開始。
合格的家長,首先要學會信任孩子,相信他們是有自然成長機制的,相信孩子能夠做好他能做的事情;學會尊重孩子,學會安靜等待孩子的成長;學會教育孩子從小有智慧認識到什麼是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