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紅柿媽媽
過年同學聚會才明白:將來在社會混得好的人,在班級里是這個排名
剛放年假的徐先生一回老家就直奔高中同學的聚會,一進門有些尷尬。原先在班裡前幾名的學霸穿著寒酸,主動給混得好的同學讓座,寒暄中帶著客套。一回想高中時期,這些學霸沒少當著差生的面兒冷嘲熱諷,在老師面前獻殷勤:哪知人到中年,學霸們也有「虎落孫山被犬起」的難處。
仔細一看,這些前途無量的同學大多是之前排名9-18的同學。敬酒時,坐在中間的老黃把酒杯懟向了常拿第一的學霸阿德,笑著說:「要不是你當初的奚落,我也沒有今天,」阿德剛想回嘴,老黃擺了擺手忙著接:「我知道,我知道,你是刀子嘴豆腐心」!
原來早些年的老黃沒少被阿德看不起,因為排名不上不下,常常被阿德戲稱是「半桶水」。老黃佛系,出了社會之後,人緣較好,沒過幾年就升上了總公司的部門主管,年薪百萬;阿德自以為是人中龍鳳,上班之後常用有色眼光看人,自帶傲骨,半年之後,受同事排擠,回老家的中學當老師。
徐先生在班裡是邊緣化人物,成績靠後,在飯桌上沒幾個同學認出他來。回到家後,他決定再也不參加任何聚會,畢竟傷人。
少年時沒經歷大風大浪,不知道社會深淺,只以成績論人;長大之後,才知道世界並不只有成績。大部分人的直線思維是成績好的孩子有前途,成績差的孩子將來得去撿爛菜葉。
事實上,班上前十的孩子,特別是前三名的學生,他們的精神壓力大比較其他同學要大上一倍。與此同時,平時收到最多鼓勵和肯定的他們,承受能力以及適應能力要比其他學生大些;而排名靠為靠後的學生,在少年時期,由於外界的太多不看好產生了自卑的心理。
反觀班裡排名9-18之間的孩子,雖然學生時期里平淡無奇,可被外界逼成的豁達以及佛性,恰恰是社會裡需要的「圓滑」,所以他們的路會比其他兩類學生順些。當然了,在這裡並不是鼓勵大家去做一個佛性且不求上進的人。
事實上,這些孩子內心也有一定的苦楚,畢竟高不成低不就。然而,讓他們用滿懷的信念去迎接生活的曙光,無非是自己的信念以及周圍人的鼓勵。
長大後能夠成大器的孩子,背後通常有這三種父母,快看你在其中嗎
1、用心愛養孩子的父母
《請回答1998》里的正鋒爸爸,雖然為人不靠譜,但他比豹子女士更愛兩個孩子。正煥成績很好,不需要父母擔心,然而他卻有一個考了七次高考的「蠢哥哥」。豹子女士對大兒子的成績長吁短嘆時,爸爸卻說:「我從不盼望他能考大學,能健康成長就好,你變貪心了」。
正鋒有先天性心臟病,媽媽在變得富有之後,卻希望孩子能考大學,將來出人頭地,而爸爸仍對孩子無所求,希望孩子能快樂成長。
其實,錯的不是豹子女士,而是媽媽變化了的功利期望。用心愛養孩子的父母是很難得的,很少家長能抱著讓孩子快樂的心,使其健康成長。
2、淡泊功名,低慾望的父母
小風這次期末考是班裡的十三名,隔壁傑傑次次拿第一。媽媽急得來回跺腳,覺得在傑傑媽面前毫無臉面,對小風一頓埋怨。只有爸爸像個沒事人,坐在一旁邊看成績單邊勸:「老婆,兒子比上一次進步了兩個名次,這不挺好的嗎?」
有些父母判斷子女優秀的標準就是名次,只要名次一掉亦或是意外得了第一,都能扯到父母內心關於虛榮的弦,不過兩者待遇是千差萬別,相信有過相似遭遇的夥伴們自然知道箇中滋味。可淡泊名利且低慾望的父母從不關注孩子的名次,而是把著重點放在孩子是否進步。
3、不迷失自我的父母
明明媽為了孩子的成績提起來,又送孩子去補習班又送去學鋼琴,她的心情隨孩子成績的起伏而波動;可她的閨蜜卻「放養」孩子,時刻關注自己。
明明媽問:「你怎麼對孩子這麼不上心?太不負責了!」閨蜜愣著回:「我和孩子一起進步呀,你都快沒自我了」。好笑的是,閨蜜的孩子成績從來沒掉過前三。
父母美名其曰愛孩子,可有些方式是值得斟酌的。相比「你看為了你,我都著急死」,「咱們一起進步吧」更能讓孩子接受,前者容易讓孩子有負罪感,因為父母高,己身地;而後者則相反。
孩子是否前途無量,除了自己的選擇以及年幼時的排名之外,和父母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影響。最後,人生路上忽高忽低,如果心態不擺正,就算上過清華,也有可能碰上「滑鐵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