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水的方法能夠治療口渴?口渴為何再利小便?帶你探尋其中之理

2019-10-13     金匱真言

消渴病是中醫對於一組症候的命名,「消」有消減,消除之意,渴則說明主要症狀就是口渴。現代醫學根據消渴的症狀,與糖尿病相對應,在治療糖尿病的方面,往往採用治療消渴的方法。但是消渴病並不都是糖尿病,糖尿病也不一定都有口渴,兩者之間並沒有緊密的聯繫,可以說存在者本質的區別。

既然症狀表現為口渴,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要止渴,用水止渴是常常用到的方式,於是出現了許多滋陰的方劑治療消渴病,張錫純的玉液湯、朱丹溪的治消渴方等等都是以滋陰為主,滋陰就是滋養屬於陰的物質,包含了人體的津液、血液等,從而達到止渴的目的。

但是消渴病一定都要滋陰、清熱、益氣治療嗎?當然不是這樣。在《傷寒論》中有一首五苓散,也可以用來治療消渴病。其條文曰「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仲景先師明確指出,這種類型的消渴病,要用五苓散來治療。

五苓散由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桂枝組成,為一派利尿藥。口渴如此嚴重為什麼還要利尿,這是什麼道理呢?

我們先從《黃帝內經》說起。《黃帝內經》論述膀胱之功能,十分精闢準確。其文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貯藏人體代謝剩餘的津液,並將這部分排出體外,這種功能的發揮,需要氣化作用的正常。如果氣化功能失常,膀胱不能將代謝津液排出體外,便會蓄積在人體之中,形成癃閉,即小便點滴而出,甚至完全沒有尿液。

這部分水蓄積在人體之中,不僅不能被人體所利用,反而會影響其他水液的代謝。津液不能滋養口腔、舌頭,於是人就會覺得口乾舌燥,想要喝水。喝了水以後不但不能解渴,反而衍生出其他的症狀。嘔吐就是其中一種,因為人體並不缺少水,只是水沒有被利用。徒增加飲水量,不但不能解渴,反而更加加重了這種蓄積,導致水從胃上逆而出,從而形成嘔吐,仲景先師將這種情況稱為「水逆」。

水飲停留在下焦,除了表現為消渴以外,病人尚有煩躁的症狀,這種煩躁不是因為熱邪導致,而是由於口渴產生,往往容易混淆視聽,讓醫生以為是熱象。治療這種消渴病,益氣、滋陰、清熱......諸多方法都不能有效。唯一的解決之法,就是氣化膀胱,排出廢水,使新水代謝正常,口渴自然就會解除。

五苓散中澤瀉用量最大,澤瀉味淡,能夠到達膀胱,配合豬苓,清除這一股渾濁之水,將廢水排除體外。白朮、茯苓入中焦,健脾益氣,脾臟為土,土能制水,亦有成語「水來土掩」之語。制服人體異常的水氣,並且茯苓、白朮,都可以利尿加強了利水的功效。

桂枝一味最為關鍵,水液的運行與散布,都需要陽氣的作用,桂枝可以氣化水液,從而使正常的水液得以運行,廢棄的水液得以從膀胱排出體外。這樣水液的運行與作用都可以正常發揮,從而是口渴解除。

由此可見,中醫治病非單純的針對某個症狀,而是針對疾病的根本,中醫稱這種根本為「證」,只有針對「證」進行治療才能有良好的效果。證的來源需要四診合參,這也是中醫一定要查色按脈的原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X1cw20BMH2_cNUgZ715.html